新加坡連續滅赤 部分招數香港難跟

作者:黎庭瑤,資深媒體人 。

500

学习跟进也得适合自己,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政策。

500

下年度財政預算案周三發表,財爺陳茂波將出什麼招數應對財赤,受到各方關注,財金猛人同我講,今次budget 如何減赤涉及未來香港評級,事關重要,故他比過往更加留神。

新加坡向來是香港的競爭對手,它如何處理公共財政,很值得大家參考,剛好其政府新班子早兩日發表財政預算案,其中一個亮點,是連續第二年「滅赤」,復現盈餘。

兩位熟悉新加坡的學者同我拆解箇中原因,他們不約而同指,部分招數早着先鞭,香港很難跟住做,但它有效壓縮公務員人數,並銳意搞創科開源,成效顯著,就值得港府參考。

500

疫情蹂躪全球期間,新加坡經濟急挫,又要大灑金錢於防疫,庫房出多入少,所以2021、2022和2023年度皆出現財赤,3年累積共約932億港元,到上年度開始轉虧,盈餘為64億坡元(約370億港元),而2025年度也持續「正數」,達68億坡元(約395億港元。)

新加坡政府有何秘笈,可以在疫情過後不久,收支即不再見「紅」?

兩位熟悉新加坡的學者,拆解其中幾個招數,部分效力甚大,但香港難以學到。

第一是,新加坡政府早就知道税基太窄,並非長久之計,公共財政難以持續穩定,故早在1994 年就開始推行消費税,經過長時間適應期,民眾已經習慣,成了生活一部分。

雖然這令消費開支增加,但因市民收入保持上升,也沒出現強烈反彈。

目前消費税收入每年達206億坡元,是政府繼公司利得税後,第二大税收來源,對財政保持平衡相當重要。

由於有這是「人人皆付」的税收,即使遇到疫情打擊,政府收入亦沒有急挫。

不過,出這一招數要有足夠的政治能量,也需民眾支持,且要在經濟上行時實施。

香港政府早年也曾考慮過,時任財爺唐英年便放出試探氣球,但商政界和市民齊聲反對,政府為免引起反彈,亦怕影響零售,旋即打退堂鼓。如今零售業慘淡,就更難以打這張「高危牌」。

第二是,新加坡政府收入主要不靠賣地,沒所謂「高地價政策」,而早年它將許多開發的土地用作興建「組屋」(類似香港居屋),「組屋」大部分出售給中下層民眾,出租的不多,故負責營運「組屋」的房屋發展局不用承擔龐大房屋津助開支,更持續有收入,條數就易計好多。

反觀香港,出租公屋數量極大,財政負擔有增無減,近年更為了把更多劏房戶遷上樓,將排隊時間縮短,用於公屋的開支不斷上升。

到了今時今日,這房屋政策已難以扭轉,新加坡那一套,要待未來有充足土地建居屋時,才可跟隨。

第三是,新加坡政府將大量公務工作外判,一來減少公務員人數,二來可用較低成本,去完成政府職務,兩條數相加,能節省的錢十分可觀。

學者朋友舉例說,政府將違例汽車抄牌的工作,外判給私人企業,無需派出大批薪金較高的警員去抄牌,既可降低抄牌成本,又可將警力用於更重要的警務,從而削減警察人數,開支用得更cost effective,一舉兩得。

也有學者朋友認同新加坡這招有效,認為港府可將康文署租場和場地管理等工作外判,由私人公司包起來做,效率或比公務員更高。

對港府而言,效法上述幾招確不容易,但新加坡有效控制公務員數目,就很值得財爺參考。

目前新加坡公務員人數只8.6萬人,以590萬人口計,每100名市民有1.42個公務員。香港現時實際工作的公務員達17.2萬人,每100名市民有2.29個公務員。

可見新加坡政府能夠以較少公務員,執行同樣的工作。

學者朋友指,當中除了涉及大量外判,也與行政管理和程序簡化有關。

500

這方面,港府確大有改進空間,包括以AI計精準各部門運作流程所需人手,並更多使用AI去完成任務,然後加以調整、壓縮,必可「擠出」大量人員,縮細編制,錢便可省下來。

不過,要落實這改革,需要足夠的政治意志。

另外,新加坡政府近10多年來銳意推動創科產業,例如最近宣布將投資10億坡元建全新的芯片設施,在原來基礎上,把芯片業發展為電子工業的支柱產業,藉此引入更多外資。

新產業帶動經濟增長後,税收亦可水漲船高。

這也是新加坡政府保持財政穩定的「秘笈」,學者朋友認為,香港也有條件做得到,可喜的是,香港的創科引擎已經啟動,假以時日,將可迎頭趕上,而這才是長遠「滅赤」的重要一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