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仓发展20年,如何一步步迈进红利期?

500

作者 | 洋紫

编辑 | 刘景丰

“如果我们连一箱书都送不好,凭什么征服世界?”

1999年,亚马逊虽然已是线上书店巨头。但因物流效率低下,它仍饱受诟病:包裹延误、库存积压、消费者投诉如潮水般涌来。贝索斯站在西雅图总部的一间会议室里,面对一张布满红线的物流地图,眉头紧锁,发出了这样一个疑问。

他抛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想法:自建物流帝国,让第三方卖家也能共享亚马逊的仓库和配送网络。这个计划被命名为Fulfillment by Amazon(FBA)。

随后,内部反对声四起:“自建物流成本高到离谱!”“第三方卖家凭什么相信我们?”

贝索斯却坚信:“物流不是成本,而是武器。”

2006年,FBA正式上线。第一批入驻的卖家颇有些“赌徒”心性——一家卖登山杖的商家老板马克回忆:“我们咬牙把货发到亚马逊仓库,结果一周内订单翻了3倍!消费者看到‘Prime标志’就像看到代表着信度的金字招牌。”

这便是仓储物流在电商价值中的重要性,而在今天,主角不再只是FBA,更是无数有海外仓能力的物流企业。

如果把时间轴拨到2002年之前,那时的海外仓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专业仓储设施,而是由海外留学生或小规模商家自发组织的简易仓储空间——这些更像是租赁的地下车库,或改造的房屋。在亚马逊FBA的先头兵作用下,第三方海外仓服务商们也开始长出来,他们构建了一种新的生意模式——他们独立于电商平台,提供更灵活的仓储和物流解决方案,填补了FBA在服务范围(如头程运输、多平台支持)上的不足。

而时至今日,在海外仓逐步规范化的进程中,这些仓库如同星星之火,点亮了每一个跨境商家本地化的可能。

尤其今年一开年,关税的利刃高悬于许多跨境卖家的头顶,倒逼更多卖家考虑极致的本地化,而第三方海外仓已经成为跨境商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00

公开消息中,今年1月菜鸟在波兰的第三个海外仓已正式启用,随后还对位于美洲的四个大型分拨中心完成自动化升级;而京东此前也宣布,到今年底全球海外仓面积将实现超100%增长。

海外仓正经历一轮不容错失的红利期。

500

暴雪时刻,或许是最能显露问题和韧性的关键时期。

2013年的圣诞季,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席卷了美国东海岸,这场暴雪展现了仓储物流的重要性,但也揭露了FBA“过大”的问题。

彼时,许多物流公司因此陷入瘫痪,但亚马逊的仓库却依旧灯火通明。一位仓库经理回忆道:“那几天我们每小时处理30万件包裹,工人三班倒,机器人手臂在货架间穿梭。”暴雪虽苦,却验证了亚马逊的FBA(Fulfillment by Amazon)物流服务强大的实力和可靠性。自那之后,FBA的地位已不仅是一个物流工具,更是亚马逊Prime会员制的核心。通过FBA提供的两日达服务,亚马逊Prime会员数从2000万飙升至2015年的5400万。

然而,随着FBA的规模不断扩大,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费用逐年上涨,规则愈发复杂,但跨境商家们却没得选。

2015年,一家中国玩具商因FBA库存超限被罚款数万美元,商家怒斥:“这是逼我们上绝路!”然而,当他尝试将货转到第三方海外仓后,销量暴跌60%——“消费者只认FBA的Prime标签。”

两年后,第三方卖家贡献了亚马逊60%的销售额,其中90%是FBA的使用者。Prime会员年消费额是非会员的3倍,FBA的两日达服务就是是核心吸引力。凭借着自动化仓库和算法调度,亚马逊的物流成本占比也从15%压至12%。

随后,亚马逊市值突破万亿美元,FBA成为最锋利的“矛”。然而过大的话语权,是亚马逊之蜜糖,但也是商家之砒霜,隐患就此滋长。

500

平台规则越来越像“紧箍咒”:库容算法频繁调整,卖家被迫“断货求生”;配送费每年上涨5%,小卖家利润被吞噬;亚马逊自营品牌凭借FBA数据“狙击”第三方爆款。一位深圳卖家苦笑:“我们像在亚马逊的迷宫里养蛊,最后活下来的,都是能玩转FBA规则的人。”

而在那时,大大小小的第三方海外仓虽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面对FBA这样强劲的对手,尚且是雏形状态的海外仓企业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资金链问题等挑战均存在,数字化水平不足,库存管理不够精细,空仓或爆仓问题也常有。

而存在问题、看到问题,是第三方海外仓们从单一的一件代发、FBA转运等基础业务逐步长出更多元化服务转变的开端。

在跨境电商的浪潮中,亚马逊FBA和第三方海外仓之间的费用差异,常常是卖家们头疼的问题。让我们来算一笔账,探讨这两种仓储模式的费用优势。

案例一:小型电子产品

假设卖家有500件小型电子产品需要存储。在FBA模式下,淡季每月仓储费约为0.53美元,旺季每月仓储费约为1.69美元。如果长期存储超过365天,还会有高额的长期仓储费,每立方英尺每月约为6.9美元。第三方海外仓每月仓储费在30-50美元之间。

案例二:大型家具

卖家有20件大型实木餐桌。FBA模式下,每月仓储费约为3846.08美元;而第三方海外仓每月仓储费在1000-2000美元之间。

案例三:季节性服装

再比如,1000件冬季羽绒服。在非旺季时,FBA每月仓储费为1275美元,旺季月仓储费则为4080美元;第三方海外仓淡季仓储费为800美元;旺季每月仓储费为1200美元。

综合来看,对于小型、高周转率的商品,FBA和第三方海外仓在仓储费用上可能差距不明显;但对于大型商品、季节性商品以及库存周转慢的商品,第三方海外仓的仓储费用往往更具优势。这不仅降低了卖家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

也成为10年之后,第三方海外仓逐步被更多商家选择、替代FBA的原因。

500

2020年3月,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美国线下零售业几乎陷入瘫痪,而线上购物却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亚马逊的订单量在短短几个月内暴涨了300%,FBA(Fulfillment by Amazon)仓库成了无数商家的“诺亚方舟”。然而,这艘方舟却险些倾覆。

仓库工人感染新冠,配送延误激增;库容收紧,卖家为抢仓位加价10倍竞拍。跨境商家李琳彼时健身器材订单暴增,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因FBA断货损失百万美元。

面对绝境,FBA的智能化改造加速:仓库机器人从10万台增至2022年的52万台;AI预测系统将库存周转率提升40%;卫星仓库(Mini-Fulfillment Centers)深入社区,实现“当日达”。李琳说:“那两年,FBA既是救生圈,也是绞肉机。但活下来的卖家,都学会了用数据‘驯服’FBA这头巨兽。”

500

与此同时,逐步成长的第三方海外仓也成为了更多商家的选择:

更多海外仓企业开始升级、开始被看见。比如,乐歌乐仓本是品牌方,由于对仓储的需求,延伸出海外仓业务,于2020年注册成立后,从自用海外仓华丽转身为公共海外仓储平台,为中小跨境电商企业精心打造了从首程运输直至尾程配送的一站式海外仓配套服务;

纵腾集团旗下的谷仓海外仓于2021年果断进行仓库扩充,在创业热潮中持续发力,稳稳巩固了其在海外仓市场的领先地位;递四方亦是业内头部,同样在2021年扩充数十万平方米的仓库面积,充分利用成熟的物流网络与卓越的仓储管理经验,全力为跨境电商卖家呈献更优质的服务;

壹卖海外仓的创始人Stanley于2019年涉足海外仓业务,起初聚焦电商团队,而后巧妙在分销系统中融入海外仓与物流板块,其海外仓占地 4000 多平米。

属于第三方海外仓的星星之火,就这样逐步地、从点到面地点亮了。

疫情不仅改变了全球的消费模式,也加速了跨境电商物流的迭代。2021年之后,以TikTok Shop、Temu、AliExpress、SHEIN为代表的新兴跨境电商平台开始进入美国市场,开始挑战亚马逊的主导地位。2023年,Temu、SHEIN等新势力用“全托管模式”挑战亚马逊,FBA却显疲态:工会运动导致美国仓库罢工频发、欧盟数字法案迫使亚马逊开放物流数据,随后,商家们开始“用脚投票”,将30%库存转至第三方海外仓。

到了去年,“半托管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新型跨境电商平台的增量:半托管意味着商家自己把控物流,这推着商家将货物囤到海外仓,进一步催高了海外仓的需求量,一件代发履约的海外仓尤其火爆。The Information报道写到,Temu半托管业务不断发力,如今在美国20%的销售额来自本地仓库,表明半托管模式推动了Temu对海外仓的利用,使海外仓发货在其业务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跨境电商在持续增长,商家对海外仓的需求也是。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增长10.8%;如果只看出口,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跨境电商出口额达1.48万亿元,增长15.2%。跨境电商的快速增长,使得与跨境电商相关的仓储等成为紧俏资源,推动海外仓市场迅猛增长。2024年海外仓行业迎来了堪称 “狂飙” 的爆发式增长。仅美国一地新增海外仓面积就突破200万平方米。

更长期的时间维度看,2018年到2023年,采用海外仓模式的中国B2C出口电商物流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从486亿元增长至2039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45%,复合年增长率为33.2%。有物流企业不完全统计称,仅2024年前三季度,在美新增海外仓保守估计200万平方米以上。

与此同时,欧美补库需求也在发生,进一步拉高了仓储需求。2024年上半年,美国进入新一轮补库周期,欧洲受红海危机影响,部分生产商担心供应链延长及中断风险,主动增加备货储备,与海外仓发货订单top品类高度重合,推动了海外仓需求。

现在,跨境商家绝大多数已经采用海外仓发货。据跨境眼观察2025跨境电商年度数据报告,海外仓发货的货量占比超过40%的卖家,在调研样本中占比33%;海外仓发货的货量占比超过80%的卖家,在调研样本中占比18%;同时调研样本中33%的卖家采用“仓发”的货量比例占总货量比例低于10%。

500

500

有学者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称为“乌卡时代”(VUCA):“易变(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

2025年开年以来,全球贸易风云变幻,这又是一场“暴雪时刻”。特朗普上台仅20天,其一系列关税政策便疯狂搅动了全球市场。从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到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征收25%的关税,再到取消后又暂时恢复对中国800美金以下的小额包裹免税,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如同一场场风暴,让全球贸易商们措手不及。

500

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境商家们纷纷寻找新的应对策略。在野蛮生长了20余年后,海外仓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流解决方案,开始成为首选项。

眼下,商家们最忧心的是,若美国T86再取消,预估中国发往美国的低价值包裹平均关税税率,或将从0%提升至25%~30%区间。

我们再来算一笔账:

在小包模式下,终端售价60%-70%将被海关认定为交易价值,对应关税对终端零售价影响15%-20%;

在海外仓备货模式下,终端售价30%~40%将被海关认定为交易价值,加征10%税率预计对终端零售价影响在3%-4%。

这意味着,使用海外仓备货,加征关税对单件商品的成本影响相对有限,可以有效保持自身竞争力

不仅如此,跨境运输中,海外仓模式还具有物流时效性强的优势。直邮小包若从T86转向T11,除了物流成本上涨,还要面临海关严查,清关延误,履约时效被扰乱。据业内测算,从T86转向T11后,清关时间预计会在现在的7-10天基础上再增加3-5天。而使用海外仓模式(海运/空运+海外仓储+尾程配送),在购物旺季订单大涨或开拓新市场时,减少了常规空派、海派可能受天气、港口拥堵等造成延误,还能实现本地快速发货,极大缩短物流时间,一般地区可以做到次日到一周内完成投递。

那么,跨境商家当下面对的是怎样的全球物流市场呢?更散、更需要全盘考虑,会是美国市场新的竞争点。

一方面,“China+N”的货源地策略,也需要考虑如何在美国本土建立集货分拨枢纽;另一方面,“分区+梯度库存”将成为主流模式。有海外仓服务商举例,假设一个海外仓企业在美国一个区域需要10万-20万㎡,五个区域就需要50-100万㎡,这将成为美国市场竞争新的门槛。

然而,同样值得预警的是,海外仓价格的上涨。在数个海外仓相关政策出台后,海外仓作为“重资产”产品,更需要考虑其供需关系的变动,我们在此前的文章中也曾提及,由于选址的稀缺性,海外仓会受库存管理、淡旺季等影响,因此仓储履约供应链将会是调节供需变动的关键手段。

电商卖家的竞争态势就此将出现分化。分仓履约网络则实现了订单数据与分仓库存的双向奔赴。若某一区域没有库存,意味着该区域大概率没有订单,这会直接导致了大卖家与小卖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未来的战场,或许藏在贝索斯那句被遗忘的预言里:“有一天,我们的仓库会空无一人,但包裹会自己找到主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