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乱象:从“立法院”职权修法到大罢免
图1:12月20日,台湾当局立法院蓝白绿党团因为三大法案争议爆发激烈冲突,来源:端传媒。
2月10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召开所谓的“五院协商”,即“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的领导一同协调政事。虽然参与的是“五院”,这次协商的主角事实上是赖清德与“立法院长”韩国瑜两人。他们希望为已经持续1年多的蓝白绿政治斗争画上句号。
自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委”选举以来,台湾政坛持续恶斗,几乎没有清静过几天。从“立法院”职权修法到“三大法案”争议,再到2025年预算政治,以及民进党和蓝白党团相互发动“大罢免”,政治斗争愈演愈烈。2月18日蓝绿双方就预算案开展协商,但是没有达成共识。研究院认为有必要对这些事件进行总结梳理。
01
“立法院”职权修法以及争议
台湾当局“立法院”职权修法,指2024年4月以来国民党和民众党党团提出的一系列法案,目的是扩大“立法院”的职权。包括增订“《立法院职权行使法》”,规定台湾当局领导人需要每年3月1日前赴“立法院”报告、扩大人事同意权、增加“立法院”在弹劾台湾当局正副领导人时的听证和调查权等;增订“《刑法》”,增加所谓“蔑视国会罪”。具体内容如下表格:
表1:台湾当局“立法院”职权修法一览
来源:公开媒体资料
从宪制的角度来讲,蓝白党团是在重新安排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的关系,不过幅度不算大,没有改变台湾当局各机构的所谓“五权宪法”的根本关系。这些法案没有规定立法部门接管行政权或者司法权,把台湾体制变成英国体制,也没有削减行政机构或者司法机构的职权。这次修法只是扩大了“立法院”的一些具体职权,还不至于让“立法院”独大,属于小修小补。
横向对比,这些职权早已被主要民主国家的国会掌握。如美国国会就有开设调查委员会、专案组的权限,可以调查总统和他们的家人,拜登、特朗普都受到这个“待遇”。调查委员会和专案小组可以质询当事人,调取证据,最终向司法机构建议起诉或者不起诉。美国总统每年1次去国会宣讲国情咨文。美国也有蔑视国会罪,特朗普的前任白宫首席战略师班农以此罪被捕入狱。至于国会两院召开听证会,质询联邦政府官员,更是家常便饭。如此可见,蓝白党团的改革不过是与民主老大哥接轨罢了。
不过绿营认为蓝白党团是在“滥权”,会造成“立法院”一家独大的局面。双方随即展开激烈斗争。4月民进党拿出自己版本的改革法案。5月17日,由于临近赖清德上台,国民党和民进党都希望通过新法,要求表决各自的法案。蓝白是多数党,要阻止民进党“立委”进门,以便己方依靠多数席位能够顺利完成表决。双方“立委”在“立法院”大打出手,爆发剧烈肢体冲突。民进党立委王美惠被指控袭警,而她则表示警察阻止她进入会场。民进党“立委”希望攻占主席台阻止表决,“立委”邱志伟、沈伯洋、郭国文进入主席台后被蓝白“立委”扔下台。到了晚间有6名“立委”受伤送医。
与此同时,绿营集结了支持者在“立法院”外抗议,台湾“中央社”称有8.5万人,打出了“反黑箱反扩权”的口号。时代力量等绿营小党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蓝白党团发难。后续几日双方冲突继续。民进党的支持者继续集结抗议,由于最初集会的地点在“立法院”外的青岛东路,故号称“青鸟行动”。到5月28日,蓝白党团所有的改革法案通过。6月26日,法案生效。台湾当局领导人赖清德和民进党党团向台湾“宪法法院”提出“释宪”。10月25日,台湾当局“宪法法院”做出判决,认为“蔑视国会罪”的设立、台湾当局领导人报告、禁止反质询“违宪”,其它改革条款“部分违宪”,有关条文立即失效。蓝白党团的改革至此以失败告终。
02
“三大法案”争议
三大法案,指台湾“立法院”蓝白党团发起的“《宪法诉讼法》”、“《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和“《财政收支划分法》”修正案。具体内容列表如下:
表2:台湾2024年“三大法案”主要内容
来源:公开媒体
这3个法案都被绿营反对,被斥责称为“三大恶法”。在“立法院”内,绿营与蓝白“立委”再次拳脚相见,在巨幅孙中山先生画像前大打出手。在街头上,由2014年“太阳花”学运团体改组而来的台湾经济民主连合,联合时代力量等绿营党派发起大规模抗议活动,号称“冬季青鸟”。在2024年12月末,三大法案部分条款获得通过。
研究院认为,三大法案依然只能算是对台湾现行体制小修小补,远远谈不上“恶法”的程度。《宪法诉讼法》规定了大法官的员额和表决出席人数,还不能达成让控制“立法会”的政党可以控制“宪法法院”的程度。如果有这个效果,未来一旦民进党取得多数席位,岂不是也能借此控制“宪法法院”?
民进党称国民党提出“《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是针对罢免谢国梁事件的防御措施。研究院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不过目前台湾的罢免办法确实存在门槛过低的问题。国民党提案把罢免门槛提高到罢免票数要超过当选票数,它的意义是官员只有在失去大部分选民的支持,达到天怒人怨的地步才会被罢免。这些条款不但会保护国民党的政客,也会保护民进党的政客,绿营本不用如此反对。
“《财政收支划分法》”对台湾的分税体制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地方的财政资源,减少了“中央”的资源。鉴于目前绿营掌握“中央”,而蓝白掌握大多数县市的局面,民进党认为这是在增加蓝白控制区域的财政资源。台湾的“央地关系”十分复杂,研究院暂时不会深入讨论,但是与其他法案同理,如果绿营赢得下一次“九合一”选举,也能得到更多的财政资源。
03
大幅度削减预算
2025年1月21日,蓝白控制的“立法院”通过了台湾当局2025年预算,同比减少2075亿新台币,约合63.4亿美元,幅度高达6.6%。据报道,受到削减的项目主要是防务和对外交往方面。备受瞩目的海鲲级潜艇项目的20亿新台币预算被冻结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的,台湾用于某些国际组织的经费也被削减。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专门抗议,称“多数跟促进性别平等、实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CCPR)级《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ICESCR)”的相关预算被削减,以及”促进再生能源和净零排放、原住民教育协调与发展“的预算也遭到冻结或者削减,会严重影响台湾当局“履行和尊重人权的义务”。
如果说2024年的立法院斗争是小修小补,那么2025年的削减预算就直击要害,引发了民进党当局的极大不满。台湾当局行政院长卓荣泰称这是“自杀式删减”,是蓝白阵营发动的“无差别攻击”,威胁要把预算案退回去进行“复议”。
研究院认为,相比于2024年的修法,对预算案的修订是最实在的。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需要独自负担防务与对外交往,即使把这些预算全部削减也没有关系。毕竟在东亚,乃至整个印度-太平洋地区,统一之后的台湾,没有国家或实体能对台湾产生威胁,这部分需求不存在。
04
大罢免到大瘫痪?
2025年1月4日,“立法院”的斗争告一段落,预算案的斗争正在进行,民进党党团总召柯建铭表示要发动大罢免,针对“立法院院长”韩国瑜、“副院长”江启臣,以及41个国民党的“立委”。此后全台的绿营行动起来,截至2月13日,台湾当局“中选会”收到针对35位国民党“立委”的罢免案,还收到一位国民党基隆县议员和新竹的民众党市长高虹安的罢免案。
蓝营和白营很快着手反击,也对民进党“立委”发动罢免。截至2月13日,“中选会”还收到了16名民进党“立委”的罢免案,还有2名南投县民进党县议员的罢免案。自此“中选会”收到的罢免案一共有57份,规模不可谓不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台湾当局的蓝白和绿营的裂痕已经无法弥补,矛盾已经完全激化。如果放任下去,台湾当局将陷入事实上的瘫痪。这就是为什么2月10日赖清德会召开所谓的“五院协商”,并达成一些原则性的共识,包括各单位要各司其职,党派竞争不能损害民众利益,台湾的经济和民生事业优先,防务和对外交往是重中之重,要通盘考虑。
研究院认为,这些的确只是“原则上”的共识,尚且缺乏实质内容。目前的情况是蓝白和绿阵营对何为民众利益,何为优先事项都有不同理解,不然就不会有从2024年到2025年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也许赖清德和韩国瑜主观上希望把斗争限制在规则和秩序的范围内,但是一系列事件都说明,两党关系已经极化,斗争的手段已经极端化。而民进党的极化程度更高,在“立法院”职权修法到预算案争议,有为反对而反对的意味。民进党不应该害怕蓝白阵营的小修小补,而且实在不满,可以争取下次成为多数党派再改回去。
台湾政客在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之下打斗的景象让海峡两岸震惊,也让一切有识之士痛心。蓝白绿宣称维护的、所谓“五院协商”的基础“五权宪法”,乃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民主革命时期创立并不断完善,体现了他救国救民的政治理想。孙中山先生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打着他名号的分离主义政客干损害中国利益的勾当。在这个意义上,12月20日的“立法院”打斗景观有极强的政治讽刺意味。如果蓝绿白的政客真的有政治和历史的常识,应当思考如何促进两岸融合统一,完成孙中山先生的愿望,而不是把他的理念当作政治分肥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