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雅尔塔蓝图浮现:俄美中东“退位”交易与乌克兰冲突“大交易”闭环

近期局势的一些看法,不成熟,先放到观网上锤炼锤炼:

一、利益交换的隐形框架:俄美以的三角博弈

俄罗斯的“战略收缩”逻辑

中东止损: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长期消耗资源(年均20-30亿美元),而乌克兰战事每月直接军费超30亿美元。若美以承诺停止对叙利亚反对派的支持、默许俄在乌东的势力范围,俄可能选择将资源集中于核心战场。

能源筹码:欧盟对俄天然气依赖度从40%降至10%,但俄仍试图通过土耳其、北非管线维持影响力。若美以推动东地中海天然气联盟(以色列-塞浦路斯-希腊)对欧供气,可能换取俄默许乌克兰“芬兰化”结局。

以色列的“北进替代”战略

填补真空:以军近年对叙利亚境内伊朗目标的数千次空袭已实质削弱伊朗“什叶派之弧”,若俄减少对叙防空系统(S-300)的运维,以色列可进一步控制叙利亚南部缓冲区。

美以协同:拜登政府批准向以出售50架F-15IA战机,同时推动沙特-以色列关系正常化,旨在构建“反伊朗中东北约”,替代俄原有的地区平衡者角色。

美国的“离岸置换”计算

乌克兰疲劳:共和党搁置600亿美元援乌法案,2024大选后无论谁执政,美对乌支持或将转向“冻结冲突”模式(参考朝鲜半岛)。

中东再锚定:美战略重心转向印太,需以色列承担更多区域维稳成本,同时通过《反巴勒斯坦恐怖主义法案》切断哈马斯海外资金,为以扩大势力扫清障碍。

二、中东权力重构:从“俄伊轴心”到“以阿联盟”

叙利亚:俄退伊衰,土耳其-以色列分治

俄驻叙赫梅米姆基地飞机起降频次同比下降40%,瓦格纳撤出代尔祖尔油田,土耳其趁机扩大在伊德利卜的军事存在,以色列则控制戈兰高地至大马士革的交通线。

伊朗因国内动荡(2023货币贬值60%)和圣城旅指挥官频繁遭暗杀,对叙投入能力锐减。

海湾国家:安全依赖转向

阿联酋2023年与以色列国防贸易额激增300%(达23亿美元),采购“铁束”激光防空系统及“苍鹭”TP无人机,替代此前依赖俄制装备(如S-400)。

沙特开放领空供以军战机过境打击也门胡塞武装,标志着传统“抗以阵线”瓦解。

三、俄乌冲突的终局推演:冻结而非解决

战场僵持的成本临界点

俄已动员35万合同兵维持战线,但装备损耗率达每月200辆坦克(需启用T-62库存);乌军每日弹药消耗量降至欧盟产能的1/3(从7,000发/日降至2,000发),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哈尔科夫-扎波罗热-赫尔松战线自2023年末基本固化,类似1980年代两伊战争的“绞肉机”模式。

欧洲的妥协动力

德国重启煤电、法国延长核电站寿命,能源自主性增强后对俄妥协空间增大。欧盟或将默许俄占领乌东四州(占乌GDP 15%),以换取俄恢复黑海运粮协议(保障全球小麦价格稳定)。

美国的离场策略

通过北约“东翼堡垒化”(波兰-波罗的海永久驻军5万人)锁定地缘收益,同时推动乌克兰加入欧盟(非北约)作为政治补偿,类似“科索沃模式”。

四、风险变量:不可控的代理人与国内政治

伊朗的绝地反击

若伊朗突破铀浓缩60%门槛(现为60%),可能迫使以色列对纳坦兹核设施发动先发制人打击,中东局势再度升温,转移美俄对乌克兰的关注。

乌克兰的“阿富汗化”

乌军残部退入西部山区(喀尔巴阡山脉)开展游击战,北约情报机构通过波兰-罗马尼亚通道提供支持,使冲突长期化。

俄罗斯内部稳定

2024年俄总统选举后,若经济制裁效应叠加(GDP 2023年萎缩2.1%),可能引发精英阶层分裂,普京政权或寻求与中国深化绑定(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线提前启动)。

结论:新雅尔塔体系的雏形

美俄基于现实利益达成“大交易”:俄默认美以主导中东,换取西方默许其对乌东的控制;欧盟以能源转型和有限东扩实现“脆弱自主”;乌克兰成为新欧洲秩序的缓冲带。此格局将持续至下一轮技术革命或非西方大国(中印)全面挑战现有秩序。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