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哪吒2》批评的回击
近期,随着电影《哪吒2》的热映,网络上涌现出大量批评文章。这些批评声音根据票房走势和舆论风向,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最早的批评集中在“辱女”问题上,指责电影中存在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例如踩仙女裙子、朝仙女脸上“喷尿”等情节,认为这些设计是对女性的不尊重。此外,电影中的母亲形象和丑女形象也被批评为缺乏深度和多样性。然而,这一波批评声浪并未在网络上掀起太大波澜,很快便销声匿迹。或许是因为某些电影粉丝以“拳法”反击,试图为电影辩护,但效果不佳。
随后,另一波批评声音以家长或教师的口吻出现,指责哪吒的行为过于夸张,言语暴力,担心这些内容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批评路数与以往对“很黄很暴力”电影的指责如出一辙,显得颇为陈旧。然而,这种声音同样未能引起广泛关注,很快便淹没在互联网的喧嚣中。
随着《哪吒2》票房节节攀升,成为国民现象级电影,批评的焦点逐渐转向了消解大众共情的层面。一些批评者认为,普通观众不应该共情哪吒这个“官二代”,而应该共情陈唐关的百姓。他们指责电影将百姓作为背景板,缺乏对普通人的人文关怀。这种批评试图通过道德绑架来削弱观众对电影的情感共鸣,但其逻辑却存在诸多漏洞。
首先,造成陈唐关百姓悲剧的并非哪吒或李靖夫妇,而是以无量仙翁为代表的阐教势力。尤其在电影中,无量仙翁的形象暗指大洋对岸的某国,象征着外部强权对本土的压迫。然而,这些批评者却无一将矛头指向真正的施暴者,反而责怪哪吒和李靖夫妇未能保护所有百姓或战斗到最后。这种逻辑不禁让人想起那句“好人就该被枪指着?”的讽刺。哪吒和李靖夫妇作为保护者,已经竭尽全力对抗强敌,却仍被指责未能拯救所有人,这种苛责显然有失公允。
其次,哪吒和妖族代表的反抗精神为何不能引发观众的共情?电影中的哪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官二代”,而是一个敢于反抗强权、追求正义的英雄形象。观众共情的并非他的身份,而是他所代表的公理和反抗精神。诚然,现实中的普通人未必拥有哪吒那样的神力,但当有人站出来反抗不公和压迫时,观众自然会为之拍手叫好。这种共情并非盲目崇拜,而是对正义和勇气的向往。
第三,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陈唐关的悲剧并非孤例。在电影的世界观中,类似的百姓悲剧早已屡见不鲜。如果没有哪吒的反抗,无量仙翁的暴行将会继续蔓延,更多的百姓将遭受灭顶之灾。哪吒的反抗不仅是为了陈唐关的百姓,更是为了阻止更大的灾难。反抗的意义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对当下不公的反击,更是对未来希望的守护。
然而,某些批评者却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试图通过道德说教来消解观众的情感共鸣。他们忽视了电影的核心主题,反而将矛头指向了电影中的英雄形象。这种批评不仅脱离了电影的实际内容,也暴露了批评者自身的狭隘视角。人民早已看穿了这种“教化万民”的虚伪嘴脸,他们更愿意相信那些敢于反抗、勇于担当的英雄。
总的来说,《哪吒2》作为一部现象级电影,其成功不仅在于精良的制作和精彩的剧情,更在于它传递的反抗精神和正义价值观。那些试图通过道德绑架来消解观众共情的批评,不仅逻辑上站不住脚,也忽视了电影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观众对哪吒的共情,本质上是对正义和勇气的向往,而这种情感正是电影能够引发广泛共鸣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