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屡见“老乡”身影,这座中部城市的人缘为何格外好?
一个月,30亿。A股上市公司万兴科技的市值,最近搭上了当红推理大模型DeepSeek的快车。
万兴科技旗下拥有涉及图像、视频、文档等领域的创意产品矩阵,业务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总部位于深圳的它,于2018年前往长沙建设全球运营总部,支撑全球化发展。
长沙这个关键角色,在万兴科技董事长、湖南“老乡”吴太兵口中,得到了这样的评价:“合适比高大上更重要。无论性价比、宜居程度,还是成就感、荣誉感,长沙都是不二之选。”
万兴科技只有一个,但和万兴科技一样,外出创业又复返故乡扎根的产业同仁,却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录。布局长沙6年来,万兴科技本地的员工数量大幅增长,营收由最初的几千万元快速增至数亿元。而为了让湘商企业归有所得,长沙的思考和行动、付出和收获,都更加丰富,发人深省。
三组数据,读懂湘商为何回流长沙
要进一步理解“湘商回归”大潮中,长沙出现的企业“回流”趋势,我们可以思考这样几组颇有深意的数据:
第一,2024年长沙全市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达195家,项目到位资金898.5亿元。企业经营不是儿戏,“新朋友”愿意扎根,必是看到了长沙的诚意。诚意来自资源政策,也来自对待企业的态度。
2025年2月10日至12日,新春氛围犹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已经率团赴长三角地区对接重点企业,与上汽集团、中国商飞、协鑫集团、江丰电子等企业深入交流,宣传推介长沙。“一把手”带头关注项目、企业、产业,是长沙的常态。
第二,长沙自2015年开始打造“迎老乡 回故乡 建家乡”品牌,如今成绩非凡。今年2月8日,在长沙市2025年“迎老乡 回故乡 建家乡”暨“湘商新十年”新春座谈会上,30个项目集中签约,揽资207.15亿元。10年来,长沙招商引资签约金额从2015年的489亿元,跃升到2024年的1700多亿元,80余家“三类500强”企业在长沙落地生根。
我们从结果倒推原因,长沙的项目投资之所以增长,显然是因为长沙的投资空间在扩大。投资的本质,就是投产业、投未来。
湖南协鑫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刘韩就提到:“湖南湘江新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矿产资源和原材料资源,交通优势也比较明显,与协鑫集团的发展战略高度匹配。”专攻声学网络领域的中声海洋科技集团董事长李友如透露,其原本在长三角调研了当地多个开发区和产业园,但选址工作临近尾声时,被望城经开区“一特两主”产业链群的规模所吸引,进而和园区的产业规划发生共鸣,最终实现落地。
再回头看长沙今年的项目签约,涵盖智能制造、总部经济、新型显示、现代农业、食品加工、医药健康等多个领域。以六大千亿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代表,长沙深厚的产业基础,为企业创造了扩大业务的可能性。
第三,过去10年,长沙人口净流入300多万,其中80%是年轻人,上榜“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等优待政策广为传播。人口要素在产业投资视角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2023年岳麓峰会期间,蚂蚁集团作为重点项目签约入驻湘江新区,落地中南技术研发中心和中南数字运营中心。据悉,截至2024年10月,两个中心已发展到4500人,其中60%的员工是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回流。扎根长沙的万兴科技,去年在湘员工已经约有1000人,其中青年研发人员占比超八成,家门口的高薪工作和全球事业,留住了不少本地名校毕业生。
人口流动是产业兴衰的晴雨表,企业选择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曾经“孔雀东南飞”,就是企业和人才逐发展前景而飞。如今“春雁衔枝归”,证明在长沙已经形成了有优势的人口产业内循环,对那些还在寻找落脚点的企业,发出呼唤。
创新招商“配方”,释放长沙“引力”
2月6日,湖南永杉锂业投资建设的永杉国际运营中心及研发中心正式开业运营,成为第一家正式入驻大泽湖海归小镇·湘商总部基地的总部企业。湖南永杉锂业有限公司总裁杨峰提到,大泽湖完备的基础设施、贴心的政策扶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是重要的优势。
怎么理解这个评价?其实很简单:
完备的基础设施——大泽湖海归小镇是望城重点建设的产业平台,沿江优质地块,约8.71亿元的投资,获多项专业奖项的建筑和功能设计,都足够符合现代产业及工作者的需求。
贴心的政策扶持——除了常见的人才、税务等方面的赋能政策,少有人知的是,望城率先成立了湖南首个区县一级市场化招商公司,即湖南海创招商运营有限公司,把招商的研究、洽谈、企业成长等方面,做成全链条服务。
广阔的发展空间——望城区基于“一主两特”产业定位,用产业生态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求。智能终端、先进储能材料、医药医疗器械、新型合金、绿色食品5条优势产业链,企业落地的往往不是单纯的一个项目,而是融入大产业生态的机会。
这是望城的案例,但又不仅仅是望城的经验。长沙对招商引资的关注,其实是将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做好招商服务、做好政策配套上,对影响企业信心的主要问题、企业发展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都针对性地聚焦和行动。让企业来了就能开干,经营不必担忧。
2024年,长沙获评“2024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原因总结下来,就是多做对企业有价值的事,减少对经营有负担的流程。
市发展改革委、市优化营商环境协调事务中心在这几年牵头,构建“一网一码一线一平台一队伍”的“五个一”营商服务体系。中国的纯民营自主研发和发射过卫星的企业天仪研究院,创业之初遇到过不少困难,湘江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曾点对点跟进为其提供多方面支持。
从1月底开始,湘江新区连续举办了4场和企业家面对面的新春恳谈会,覆盖科技创新、金融科技、增资扩产、湘商回归四个主题。而在日常工作中,2024年,湘江新区行政效能整体提升20%,把项目从签约到投产的平均时间缩短了5个月。干部对口服务企业3485家,解决诉求6500余个,累计减退缓税费136亿元,研发费用扣除超过150亿元,创历年新高。
把问题具体化,把目标和成果量化,是有效招商的关键途径。而将有效的经验推而广之、在实践中升级,则是长沙的长期任务。
2025年是长沙“湘商回归”工作品牌建设新十年的开端。1月7日,长沙获评“2024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称号。在2月6日的长沙“新春第一会”上,大抓招商引资这一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得到强调。长沙和湘商、和全球企业的故事,还在酝酿新的高潮。
答好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命题,共鸣中崛起的科创长沙
“新春第一会”上,长沙发布《2025年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将坚持“量”与“质”双轮驱动。目标新增各类科技研发机构800家以上,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企业也提出明确目标。
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正在和长沙的招商引资形成共鸣,也在无形中,成为吸引科技企业奔向长沙的目标。而长沙之所以紧扣这个主题,并让它的影响力贯彻到湘商回归、招商引资等工作中,既是因为科技对产业、对生产力的价值,在全球视角下都在经历新的一轮洗牌和博弈,也是因为在长期努力下,长沙在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在今年“新春第一会”上,吴桂英强调,要在培育千亿级企业、打造世界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和现代化产业体系。长沙的长板可以更长,研发和转化还可以更强。
最近一段时间,DeepSeek掀起了不小的舆论。很多城市抛出问题:杭州出现了以DeepSeek为代表的“六小龙”,我们的城市能学到什么?
答案可能会非常多样,比如企业基因与产业土壤的配合,比如民营经济对经济扩容的带动作用。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性格”,但向好的学习方法、成长路径,都有可参考之处。科创、产业、投资、生态、服务……要让一座城市在世界舞台站稳,需要的就是诸多要素与时间的相乘。
2015年以来,长沙招商引资签约重大产业项目1600余个。2017年“湘商回归工程”实施以来,长沙累计引入湘商投资超5000亿元。2024年,长沙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3%,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32位、全球研发城市第23位。
长沙有“人缘”,有“企业缘”,有“研发缘”,但最重要的有持续拼搏的精神。冲击全球科创高地,正是这样一个坚定目标、靠近目标的过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诚心。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