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80年的世界經濟規則土崩瓦解
作者:方舟,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老美瓦解自由贸易,也是没办法的,充足的制造业回流前,只靠金融和科技撑住的体系太虚。
特朗普二度就職美國總統後,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密集簽署了大量讓人眼花繚亂的行政命令。從再次退出《巴黎協定》和世衞組織(WHO),到改名「墨西哥灣」為「美國灣」、加徵關稅、制裁國際刑事法庭等等,可謂是日日有金句,天天上頭條。
在表面上看,美國更加咄咄逼人,彷彿特朗普一上台就令美國變得更加強大了。這一連串招式固然與特朗普本人的特質有關,但背後更深層則是體現出在美國國力相對下降的背景下,其主導建立、長達80年的二戰後國際經濟秩序正在土崩瓦解。
美國逐漸捨棄「仁慈霸權」
十九世紀晚期,美國的工業產值第一次超過英國。
1916年,美國的生產總值超過包括英國所有殖民地在內的大英帝國,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國成為真正意義的世界霸主是在二戰之後。
二戰結束後,美國的綜合國力遙遙領先,成為了新的世界霸主。它不再像傳統帝國那樣赤裸裸侵佔和剝削殖民地,而是扮演了一個「仁慈霸主」(Benevolent Hegemon)的角色。但如今,美國的一系列作為,某種程度上等於重新回歸二戰前帝國主義的手法。
雖然表面看起來美國好像更強大了,很多國家都得向它「跪低投降」,但實際上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正處於削弱的進程中,它已經無法再用「仁慈的霸權」來維持曾經建立起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了。而且這種「仁慈霸權」的消失,不僅僅是特朗普個人本身特質的問題,其實也代表着美國將來的一種趨勢。
按照傳統標準,特朗普自身的道德品質其實是很差的,而且他還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戴罪之身當選總統的候選人;加上他已經做過一個任期的總統,所以無論是美國內部民眾還是國際社會,對特朗普的品性都是了解的。
但為什麼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特朗普能獲得比上次更多的選票,甚至比8年前更進一步,在贏得選舉人投票(Electoral Vote)之外,還贏得了普選投票(Popular Vote),真正意義上以多數選票當選?
實際上這反映出相當多的美國民眾對傳統的華盛頓政客喪失了信心,認為這些舊政客解決不了美國所面臨的問題。因此雖然美國民眾大都知道特朗普有很多問題,但還是寄希望於一個強人來解決美國社會當前的問題。
所以即使將來特朗普不在台上,或是民主黨人又上台執政,對美國而言,其與自身過去80年奉行「仁慈霸權」路線漸行漸遠的趨勢是不會改變的。
想要真正理解這個趨勢,首先要理解二戰後的國際秩序是如何被建立起來的。
二戰之後,幾個老牌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都受到重創,美國一家獨大。當時美國GDP佔全球約四成,製造業產值更是達到世界的一半。
為了向外大量輸出產品,美國極力主張自由貿易,很快依靠自身優勢獲得了全球貿易的支配地位。而且在美國的主導下,關貿總協定(GATT)、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3個對戰後國際經濟秩序有重要影響的支柱被建立起來。
負責推動自由貿易的GATT,後來發展成世界貿易組織(WTO),IMF為世界各國扮演「最後貸款人」,世界銀行的主要任務則是援助欠發達國家。在冷戰結束後,這套體系更擴展到幾乎世界每個角落。
當時美國之所以被稱為「仁慈的霸權」,是因為其與二戰之前侵佔殖民地或者直接壓迫落後國家的傳統西方帝國不同。
美國建立起了看似相對更文明的國際準則,例如主張尊重二戰後各個國家形成的主權邊界。包括美國建立的3個國際經濟支柱和布列頓森林體系,實質都是以霸權來提供所謂維護世界秩序的公共產品。
雖然美國作為盟主佔了很多好處,但至少當時它仍願意為世界提供公共產品來維護國際秩序。
美產品競爭力嚴重下降
然而走到今天,美國很多產業在世界上的核心競爭力已經相對下降。
可能大家也曾聽過特朗普在其第一個任期常提及要讓美國「再工業化」,因為香港也用過「再工業化」這個詞,所以很多人理解美國的「再工業化」和香港是一樣的,其實兩者大不相同。
香港真正經歷了一個製造業空心化的過程,當前製造業僅佔GDP的1%,相當於幾乎沒有了。美國與自身比較,其製造業的產值在過去三四十年雖有波動,但即便扣除價格因素後,整體仍然有明顯增長,與香港製造業幾近消失還是有很大分別。
美國遇到的關鍵問題是,其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嚴重下降。
先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製造業與日韓相比被壓了一頭。2000年之後,隨着中國製造業崛起,美國在這方面的危機進一步加劇。美國不單在低端產品市場競爭不過中國,現在幾乎在製造業領域的全部產品也喪失了競爭力。
十年前就有評論指出,如果看美國的出口結構,除了波音飛機讓美國還像一個工業國之外,其他出口的產品大多是農產品和能源,給人一種初級農業國家的錯覺。
由於近年波音公司接連出現質量事故,現在美國連波音飛機的出口都面臨着市場需求疲軟的挑戰。未來如果中國商用飛機製造業加速崛起,可能美國連最後一個有全球競爭力的出口工業品都要化為烏有。
產業領域國際競爭力下降,也令美國對自由貿易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
在世界各國經濟學的基礎課程中,都會講到大衞.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比較優勢理論」(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它是國際貿易的核心基礎,也被譽為經濟學上最優美的定律之一。
比較優勢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即使A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都比B國更高效(絕對優勢),B國仍可通過專注於生產機會成本較低的商品(比較優勢)與A國進行貿易,從而實現互利。
換言之,貿易的關鍵不在於絕對效率,而在於相對效率的差異。
不再支持自由貿易
但是這樣一個優美的經濟學理論,在現實中卻被愈來愈多的國家所拋棄。
連過往一直擁抱全球化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都哀嘆,如果按照比較優勢理論,美國應該成為出口大豆和薯仔的國家,但現實中美國是不可能僅做一個出口農產品的國家。
即便不談貿易過度依賴其他國家可能會帶來國家產業安全問題,比較優勢理論的假設也過於理想化,它假定一個國家內部的不同部門勞動力可以自由轉化流動,從而令這個國家可以集中做一個相對優勢產業,但實際上不同行業部門之間的勞動力並不能這樣零成本隨意流動。
而這也是美國現在面臨的一大問題,某程度上解答了特朗普這樣的人為何能兩度當選美國總統。在支持特朗普的選民中,有大量來自中下階層的白人和藍領工人,這些恰恰是美國在全球產業調整分工中的利益受損者。
而且由於美國在過去數十年逐漸演化成了以金融體系為主導的資本主義,其特點是資產性收入的增長遠遠快於工資性收入的增長。資本市場形成了一套與實體經濟脫離的資產自我增值規則,處於這個體系下的人愈來愈富,而體系之外其他行業的人非但得不到好處,還成為了利益受損者。
這麼多年下來,儘管傳統的華盛頓政客誇誇其談吹得天花亂墜,卻始終無法為這些利益受損者解決問題。
相較之下,特朗普看似瘋瘋癲癲,但其說到做到的強人特質與一眾傳統政客明顯不同,也因此贏得了美國中下階層很高的支持度。
這其實才是美國政策變化背後的真正緣故,特朗普本人只不過是將很多事情戲劇化了。但不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執政,美國整體政策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
就像拜登政府時期的財長耶倫(Janet Yellen),她是標準的經濟學科班出身,擔任過聯儲局主席,長期在以自由派著稱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理論上應該是支持自由貿易的。
但她在上任不久便提出要改革多邊貿易方式,更加強調貿易安全。卸任前她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談時論及自由貿易的缺點,聲稱中國加入WTO之後令美國損失了約200萬就業崗位,傳統的自由貿易理論是有缺陷的。
所以其實不管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實際上都放棄了自由貿易的那套東西。
而且不僅僅是針對中國,美國對自己的盟友也不再奉行自由貿易,拜登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日本製鐵公司收購美國鋼鐵(US Steel)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這背後反映的是美國整體產業能力下降的問題。
國際經濟組織影響力消減
如今美國已經變成了金融資本主義的模式,它最強大的其實是金融市場。
美國股市的市值佔全球總市值的一半甚至更多,但如今美國的GDP卻只佔全世界的20%左右。
因為股票價格的背後是對經濟的預期,美國經濟能否支撐資本市場長期這麼高的估值,投資者可以自行判斷。
當然,現在美國人工智能(AI)領域在全球範圍還有些優勢,但這個優勢能維持到什麼時候也是有問號的。
因為AI產業革命才剛剛開始,人工智能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應用場景,而中國在應用場景上具備很強的實力。最近DeepSeek的出現,引起了美國科技股股價大幅波動,反映美國科技股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資本吹脹起來的。
所以未來AI的發展是什麼結果尚未有分曉,還須看往後二三十年的演變。
在最近美國對內地和香港加徵關稅之後,內地和香港都向WTO作了申訴。
其實美國當初建立的三個支柱經濟組織影響力已經愈來愈弱,尤其是WTO可以說是名存實亡。但為何內地和香港在明知WTO無力解決美國加徵關稅問題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向WTO申訴呢?實際上這是對美國的變相嘲諷。
由於WTO這套體系是美國設立的,美國打壓中國時口口聲聲說要遵守基於規則的世界秩序,而最終恰恰是美國自己瓦解了當年一手建立起的世界秩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