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爆火背后——一场大众审美与艺术泡影、审美驯化的战争

500

一、艺术——有时只是种“驯化工具”和“文化泡影”

无论是电影、音乐、诗歌还是绘画,无一不是起源于工农业生产或者民众的日常生活,随着它们不断发展,技术的上限不断拔高,逐渐出现了低技术与高技术作品的区别,低成就与高成就作品的区别,进而,出现不同社会阶层接触、欣赏作品的区别,最终,这种因技术、成就、阶层所产生出的差异,被人们用“艺术”这一概念划出分界线。

这本质上,就是一次阶级意识被驯化的过程。事实上,这世界上依然只存在过技术与基于技术的创作,哪来的什么艺术?只不过艺术这个概念之下,经过普罗大众的接受、认知、筛选,确实形成了大量优秀、传世的作品,让这个概念美好的一面不断在人们心中被强化。它出现太久了,以至于人们忘记了它因何而来,以至于大家都普遍接受它,甚至有人开始利用它作为划分知识文化水平、社会阶层的标签。

这群人的可笑之处在于,他们试图用“艺术品味”去标签化分类别人,可实际上,因为他们才是极少数,导致他们之外的这部分人数量庞大、藏龙卧虎,完全没法通过所谓的“艺术品味”实现分类——就像你根本不可能通过一个人喜欢听《爱情买卖》来确定这人是个文盲还是院士。

但,这些人的这套思维,却把自己“标”了个清楚——凡是因艺术品味产生阶级认同情绪、产生认知优越感的人,大多数都是——文化水平不高、人生阅历匮乏,出于对上层精英的仰望和对自己平凡身份的不甘,自我驯化出所谓的“艺术品味”。本质上,这群人还是希望通过这种东西附庸上层、俯瞰下层。

原本,我们接受了艺术的存在和定义,可以把对艺术的探求和追寻,变成一个让自己精神成长的过程,它一定是内在的、自我的、排他的,它可以定义自己的喜好、思想和追求,但不能用来定义作品的高低、人的贵贱。

二、《哪吒2》的爆火,到底让哪些人如坐针毡?

洋洋洒洒讲完这些,我们再来聊聊《哪吒2》。

我对它的定位是:一部基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通过现代动画工业技术,经过导演及制作团队精心设计打磨,在春节期间上映的合家欢电影。

它不需要被某些人用所谓“艺术的眼光”去打量,更不可能尝试去取悦那些时时端着自己的“伪文化人”,导演和制作团队把它奉献给中国的老百姓,现在,它正在走出国门,拥抱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通人。

其实,一个电影作品被大众评价,得到任何评论都是正常的,我并不会对豆瓣上给《哪吒2》打1-2星的这些人感到意外或者不适,但让我感到可笑的是,这群人中很大一部分,却在试图从叙事、结构、立意、审美等众多角度,去论证这部电影“烂”在哪里。

他们的角度包括但不限于:

1.硬挠人胳肢窝的烂梗:坐骑猪的屁、哪吒的尿、土拨鼠的“黑暗料理”、夜叉的鼻涕等等;

2.对女性的冒犯:鹤童裙子被扯脸被喷水(水可以被想象成**)、石矶娘娘的雌竞心理及丑胖容貌等等;

3.剧情设计与人物刻画:喷这部分的人很多,角度各有不一,多数牵强附会,但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对电影的背景和人物都有自己深入的理解,有的观点其实是挺有道理的。

我专挑1-2星的影评(含评论区)看了大概十余篇,感受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情绪,就是许多人在喷的过程中,带有非常浓重的情绪。仿佛,这部电影冒犯到了他们的某个地方,或者,目前8.5+的评分、接近百亿的票房,摧毁了他们的什么东西。

以致于,有憋不住的人,竟公然表达,这部电影就是烂片与低素质观众之间围绕低俗审美的一次狂欢。

哦,我似乎懂了。依然是这群“因艺术品味产生阶级认同情绪、产生认知优越感的人”——他们受不了一个面向广大群众创作的电影,他们认为大众审美与“艺术品味”天然对立,他们不可能加入广大群众去为一部并不“高大上”的合家欢电影叫好,这会让他们丧失心中那份“I’m different”的优越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成了广大群众中的一员。

可惜了朋友,你们还真就且只是广大群众中的一员。只不过,你们是如此不甘成为群众。

三、警惕打着“艺术”或者“草根”的旗号,驯化人的审美

骂完这些“伪文化人”和他们假模假样的“艺术品味”,其实在另一端,也有非常值得警惕的文化现象,即“低俗文化”的盛行。

有人可能要说,你这不是双标么?你前面刚说不应该用“艺术”定义的作品高低,那么“低俗文化”就能被定义了么?

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我的观点,我的意思是,原本就不应该出现一群人,由他们来定义“艺术”的边界,进而使用这种概念来驯化人的审美。我们对任何作品的感受,都应该是直来直去的,就如同食物,你吃到嘴里觉得它香它就是香的,而不是捧上一盘所谓的“米其林五星餐通”做出来的勾石,逼着你承认它香。

在现实世界,“艺术”这一概念被创造出来,有时它的确是好的,有时它又包藏祸心。同理,“俗”也是如此,有些东西也许“俗”但不伤风化、脍炙人口,那也会是好的作品。但有些东西,它被创造出来,目的就在于驯化、劣化人的审美,在于麻痹、毁坏人的精神追求,并以此追求商业利益,那这种东西就是“低俗”的、危险的。

现在的许多长短视频,以及许多公众号文章,都是这样的东西。他们或一味搞色情擦边,或宣扬男女对立,或撩拨焦虑情绪、或掀起意见对抗,这些东西如果只是有一个小小的市场,倒也没什么,但当它们的市场做大,影响力上升,话语权增加,就不可小觑。

再回到《哪吒2》,为什么它会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真就好到无以复加完美无缺了?肯定不是。今年的这场“哪吒风暴”,是大众对我们电影市场长期生产低俗作品圈钱的一次无意识的报复,是大众朴素审美的一次集体回归,大家其实要求并不高,怎么说呢,像郭德纲当年说过的一句话:全靠同行衬托。

我希望未来,我们的文艺创作者们,能够坚持一份谦虚躬身的姿态,能够坚定对大众审美的信任,能够保持与“低俗文化”及运作这种东西获利的资本的距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一些有底蕴、有质量、有力量的文艺作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