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个题目是在刚看完《哪吒2》之后写下的,之后犹豫了好几天,感觉是不是太装了。至于么,就看个电影,至于拔高到这种程度么。后来再一想,嗐,也就是一影评,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呗,就当是看完电影感慨两句,电影怎么看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东西,何必太在意别人的意见,遂成此文。
在观友群里某位小姐姐的反复轰炸之下,这个春节档我看了三部电影,创下历年春节观影之最。大年初一看《封神2》,初三看《唐探1900》,然后拖到上周五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看了《哪吒2》。除了《封神2》是延续《封神1》的良好印象主动买票(结果中雷,还被老婆孩子骂得抬不起头),其他两部都是口碑驱动,当然观影后的心理满足感也远远好于《封神2》。
先聊聊《哪吒2》。我个人不是二次元爱好者,因此我对哪吒系列本来是无感的。这次算是凑热闹,为了让自己在看2的时候不至于在剧情理解上存在障碍,特地又找来《哪吒1》先看了一遍才去的影院(其实没太大必要,1没看过直接去看2也能接得上)。看完之后最强烈的感受就是……
饺子在包很大一盘的饺子……
怎么说呢,从1到2,哪吒系列对反抗的演绎有了新一层递进。哪吒在第一部电影里反抗的是个人命运的不公,我命由我不由天,到了第二部则部分完成了对体制不公的反抗,率领妖族重创和击退了玉虚宫的进攻。这样的故事发展不由得让我猜想哪吒3该如何继续,因为到现在为止,哪吒的反抗已经有了“革命”的味道了,如果第三部要砸烂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那这个价值观的输出可就太冲了,基本上可以说是改开以来所有电影里把新中国革命叙事演绎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前三十年的文艺作品基本秉持的就是革命叙事,打倒反动派,推翻三座大山,扫除一切害人虫,建设新中国。但改开之后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淡化意识形态,“革命”就讲得少了甚至干脆不提了。哪怕是经典之作《大决战三部曲》,也基本放弃了前三十年的传统逻辑引导,不纠缠于“为什么反”而着力呈现“反的过程”。但是这种将国民党政权直接定义为“反动派”所以加以推翻的处理方式,辅以出于统战目的对敌人形象的中性化描写,很容易将观众带入到另一种传统的“成王败寇”的争霸叙事中,无形之中削弱了新中国成立对于中华民族的巨大历史意义,削弱了新中国立国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我们当然承认新中国的建立是一次改朝换代,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是一次“不同”于以往任何王朝更替的改朝换代,是对中国社会的一次天翻地覆的彻底的革命性变革,用任何词汇形容都不为过的“不同”。
回到今年春节档的这六部贺岁片,《熊出没》和《蛟龙行动》不提,剩下四部在题材上不约而同地选择表达“反抗”,确实有点儿巧合。哪吒反的是玉虚宫,唐探反的是美国白人的种族歧视,郭靖反侵略,而封神反的是商纣。这样一种巧合你说有没有中美脱钩,外部压力增大的因素,很难讲,甚至未来某个时刻回头来看,2025年贺岁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特例也未可知。但就此时此刻而言,中国观众从这几部电影中获得强大的心理满足和情绪宣泄也是毋庸讳言的。《哪吒2》确实值这个票房。
更令人可喜的是,饺子对“反抗”这个主题进行了非常扎实的表达,论证“反抗”的合理性,提供了足够的情节铺垫,让哪吒的反抗行动爆发得更加自然。而这种尝试造成的一个效果就是,在故事的叙述上有意无意复制了前三十年经典电影主人公的“觉悟”过程,并让这种“觉悟”和升华变得更加贴合现代中国人的理解和视角,因此也更具说服力。观众可以坐在电影院里看着哪吒一步一步完成这种成长过程。
顺着这个思路下去,我现在比较好奇的是导演在《哪吒3》里会不会把“反抗”讲成“革命”,又会如何把“革命”这件事讲圆满。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来看,你只要讲到革命,你就绕不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而且只有从阶级的角度才走得通革命这条路。《哪吒2》已经把“妖族不是坏人”这个观点立住了,而且哪吒还带着妖族打败了玉虚宫,争得了生存的权利,那么下面是不是就要考虑“除妖队,或者玉虚宫一方是不是就都是坏人”的问题了?能不能超越“人族”、“妖族”的限制,把“反抗”进行到底,将“革命”进行到底,我觉得会是《哪吒3》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然,无论电影内核是怎样的,它终归需要一个情节完整,逻辑顺畅的故事来表达。在这一点上,《封神2》、《射雕》和《蛟龙》显然不及《哪吒》和《唐探》。三者的失败主要是故事的失败,因为中国故事不同于外国故事,外国电影的工具、技法、手段可以借鉴,但内在逻辑不能不动脑子地套用照搬到中国故事上来,反之亦然。比如《泰坦尼克》的故事换成中国演员和中国环境,可能肉丝就不是纯爱少女而变成公序良俗所不容的出轨者,然后整个故事也会被公众批评为丧事喜办,强行洗地,要求对船东严肃追责以警世人。而如果让外国人来拍《流浪地球》,则会有很大可能拍成另一部《2012》。
《封神2》就是一个反例。封神系列本来可以很容易对反抗和革命主题进行最直接的表达,因为它反抗的不是某个人,某个组织,某个民族,它明明白白地反抗的是一个国家,一种体制,它就是对旧制度的摧毁和颠覆。商纣无道,起而伐之。周武兴师,顺天应人。但是很遗憾,经过《封神1》整整一部电影的铺垫,我们期望在银幕上看到的西歧大战,导演只用标题的“战火西歧”四个字就把我们打发了,整部电影仍然在姬发的个人成长中绕圈圈,仍然让儿女情长的爱情小曲儿贯穿始终。这种叙事上的主线偏离,直接导致整部电影的崩盘。一个最简单的违反逻辑的问题就是,如果姬发这么想投降,那为什么要在第一集千辛万苦叛出朝歌呢?你继续留在商都当质子不就完了么?这样一种荒谬的故事编排,甚至让邓婵玉所谓的“大女主”人设(或者电影创作者意图打造的大女主人设)也变得无比滑稽。试想:一位性格刚强,头脑冷静,武艺不凡的女性,怎么可能看得上这么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性格软弱的富二代公子哥儿?如果这么一位女英雄真表现出对姬发的爱情,那你说她是大女主还是心机婊?
不过从线下传播的各类消息来看,乌尔善本人可能并没有这个觉悟和意识来挖掘封神的反抗内涵,他可能既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对这个故事进行更贴近当下现实的解读。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未来。用这句话来评价饺子和乌尔善,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最后再来说一下《唐探1900》。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而且也是一部好电影,能够用比较隐蔽的方式完成对观众的教育。它和《哪吒》一样,都不是自上而下创作的主旋律电影,但都实现和完成了主旋律电影希望实现的目标。如果说《哪吒》系列是一壶高度白酒,能让人直接醉在酒桌上,那么《唐探1900》就是一壶米酒,劲儿不大刚刚好,然后看完出来仔细一想也挺上头。其实从务虚的角度来看,中国输出价值观的主力可能就是《唐探》这样的电影。《哪吒》是可遇不可求的,硬求的话就成《蛟龙》了。你只能等待,等待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人完成自发的思想洗礼,实现对新中国价值观的认同与肯定,进而以无比自信的姿态用作品完成对中国价值观的解读和宣传。而且由于创作者不是写命题作文,不是对监管方或者意识形态婆婆负责,只对自己负责,所以他们对于价值观的宣扬会更加自信,更接地气,同时也会更加看重电影的市场属性,更愿意在作品上追求完美以获取票房。这样一种良性循环如果能够形成更大范围的创作生态,那将是中国软实力的一次巨大提升。
有感而发,打完收工。哪吒镇楼(图源见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