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比电影更受益于口红经济?结果春节档...

500

后疫情时代,电影、长剧、微短剧,谁在口红经济中受益最大?

尚且无法盖棺定论。

但显而易见的是,无论任何时代,内容为王才是硬通货。

唯有真功夫,真本事,才能有脱颖而出、逆天改命的机会。

曾经以为微短剧吃到时代红利,但转头电影又啪啪打脸,献祭出难得的社交属性和视听体验,挖掘大量隐性观众,创造影史票房奇迹。

可放大来看,三方都各有弊病和隐忧,也各有希望和渴求。

如何破局,且看各方如何发力。

如何在激烈的变革风云中,持续吃到口红经济释放的红利。

作者 | 冒号鱼‍‍‍‍‍‍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今年春节档火爆带来的话题热度仍在延宕。

仅用9天,《哪吒之魔童闹海》就成功荣登中国电影票房榜首。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发稿前,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达146.07亿元(含点映及预售),观影人次达1.87亿(截止至2月4日),双双打破纪录,一扫202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和观影人次双双降低的阴霾。

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网友热情似火的讨论、影院水泄不通的人群,似乎都在暗示中国电影峰回路转的迹象。

500

但在热现象的背后,也不免有隐忧。

参考去年的情况,作为中国电影档期头部的春节档同样打得火热,可随后的几大档期相继遇冷,最终大盘整体缩水严重。这才导致头部影片集中往今年的春节档挤来。

换言之,商业大片宁可扎堆春节档,也不愿在小档期上坐冷板凳,中国电影市场的马太效应已经愈发严重。

这一点,亟待行业系统性解决。

近年来,随着微短剧产业的不断发展,“短剧春节档”的概念也迅速崛起。

500

去年爆款微短剧《我在80年代当后妈》于2024年春节期间上线首日充值便高达2000万,并拿下2024短剧春节档抖音短剧热力榜榜首,热力值近千万。

结果今年的短剧春节档非但没有爆款,整体大盘也没有预期中的爆发增长。

同样,长剧出品方也悄然选择避开了今年的春节档,大量预定爆款剧档期悬而未决,《北上》《生万物》《人之初》等大剧一直排队候车。

500

水位之低,已不复当年《狂飙》《繁花》等出圈盛况。彼时,哪怕在春节之前开播,爆款长剧们也照样发挥长尾效应,坊间话题讨论度一度延伸到了春节之后。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已然诞生——

电影、长剧、微短剧,影视市场的三大金刚似乎陷入了此消彼长的角逐之中。各方使出浑身解数,意在争夺本就稀缺的观众注意力。

疫情过后,“口红经济”的概念迅速走红。

经济低迷时,人们收入减少,无力购买房产、汽车等昂贵的大件商品,但仍有消费欲望,人们手中一些相对的“闲钱”会集中用于消费。

从消费心理上来说,经济承压之下,消费者往往更注重商品的性价比和情感价值,寻求更多心理慰藉。

彼时,电影被寄予了无限期望,结果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电影热的历史没能再度复现。

现实证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市场的复杂性,使得口红经济的实际发挥效力不同于别国,反倒成为一种新颖且独特的现象——

疫情过后,文旅和线下演唱会,凭借其自身独特的资源稀缺性和强大的交互感知性,成为口红经济学影响下的首批获利方。

随后,微短剧又凭借其制作成本低、运转效率高、试错成本低等因素快速崛起,成功挤占了大量影视市场的较大份额。

诞生于下沉市场的微短剧,自出生以来就自带流量光环,有付费解锁、定制广告、直播带货等多元盈利模式,品牌赞助商看重其能为品牌直播间带来实际转化的效果。

因此,来自投资方的现金流源源不断,促进微短剧行业不断发展。

500

再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微短剧能够精准触达目标用户,满足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娱乐需求,进而形成一定的用户黏性。

而且,微短剧的收看平台在手机等移动终端,这也意味着,观众的观看场景可以随意切换,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在下班路上,甚至可以在上厕所蹲坑之时。

“短平快”,是微短剧的特点,也是微短剧能够切中当下时代症候的重要法宝。

没承想,这个拥有大量簇拥的理论,在2025年的电影春节档被悄悄打破。

《哪吒之魔童闹海》时长144分钟,《唐探1900》136分钟,《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144分钟,《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146分钟,《蛟龙行动》146分钟,《熊出没·重启未来》108分钟。

500

除了《熊出没》以外,其他影片时长均在130分钟以上,可以说,部部都是大部头。

以往的经验认为,浸染在“短平快”的视听环境里的观众,肯定坐不住。

结果观众非但坐住了,还积极主动贡献票房,为了《哪吒2》等影片疯狂二刷、三刷。

在微短剧“狼来了”的叙事冲击下,中国电影在2025年春节档冲出重围,可谓是个难得的逆现象。

500

与微短剧相比,“价格”“时长”显然不占优势的电影逆势而上,甚至打破了中国影史票房纪录。

这充分证明,无论在什么时代,好内容依然是王牌的道理。

这也更加揭示,电影自身所带有的社交属性的独特性,是无与伦比的。

春节期间,家人朋友一起去电影院观影,已经牢牢镶嵌在节日氛围的营造之中。

同时,电影院的震撼视听效果也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这些得益于重资产的视听体验,也是微短剧们无法提供的。

“社交属性”和“感官体验”,是电影面对外部冲击时手里仅存的两张王牌。即使是仅存,但也好在手中还有牌。

但手中有牌,心中能否不慌,还需要打一个问号。

回到开头的隐忧,当春节档过去,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到来之时,观众能否继续自发前往贡献票房?

毕竟我们不能奢望一年之内再出几个哪吒,一年之内再来一部70亿、80亿票房的大体量。

500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中国电影不仅需要头部电影,更需要更多腰部、尾部电影,毕竟唯有众人齐心合力,才能冲破天元鼎。

微短剧也不能再只是雷同情节的复刻,狗血桥段的模仿。

随着监管的不断加码,泡沫被不断挤走,市场对内容质量和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

短剧如何精品化,如何摆脱粗制滥造的流俗,是当前摆在从业者眼前的时代命题。

长剧也不应再深陷注水、抄袭、选角争议、题材同质化等乱象中无法自拔,行业的自救和他律要小步快跑地紧密跟上。

事到如今,微短剧发展到今天,付费模式已经多元化。

500

目前,单部短剧付费模式有按集付费和打包付费两种方式。一些微短剧的前10—15集免费,后续则会按照一集1元左右甚至更高的价格收费。还有平台会推出整部剧打包优惠,购买虚拟币等集中支付。部分微短剧有60集以上,看完全剧甚至可能要支付100元以上价格。

当然,也有部分平台推出了短剧卡,有周卡、月卡、连续包月卡等,还有免广告特权,和长剧平台的会员收费模式大同小异。

但总的来说,相比于电影票价,微短剧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价产品,从性价比上来说,不再占据过往的绝对优势地位。

长剧虽饱受诟病,但开年以来也有《六姊妹》《五福临门》《掌心》等剧受到观众喜爱。

500

后疫情时代,电影、长剧、微短剧,谁在口红经济中受益最大?

尚且无法盖棺定论。

但显而易见的是,无论任何时代,内容为王才是硬通货。

唯有真功夫,真本事,才能有脱颖而出、逆天改命的机会。

曾经以为微短剧吃到时代红利,但转头电影又啪啪打脸,献祭出难得的社交属性和视听体验,挖掘大量隐性观众,创造影史票房奇迹。

可放大来看,三方都各有弊病和隐忧,也各有希望和渴求。

如何破局,且看各方如何发力。

如何在激烈的变革风云中,持续吃到口红经济释放的红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