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预测2025饮品赚钱风口,第5个万想不到!

500

DeepSeek爆火,各行各业都在整活。

具体到我们行业,新茶饮能火多久?蜜雪冰城的门店数能突破10万家吗?咖啡价格战何时结束?AI将来会取代饮品研发吗……

投喂一周后,DeepSeek的回答让我震惊,一起来看。

(本文基于DeepSeek回答整理,不代表咖门观点)

500

500

Q:蜜雪冰城能开多少家店?

DS:未来3年有望突破8万家

蜜雪冰城仍有巨大开店空间,其核心优势(供应链、下沉市场布局、副品牌协同)可支撑规模持续增长,但需平衡加盟商利益与市场竞争压力。

短期(未来3年):依托下沉市场、海外扩张及幸运咖的增长,年新增门店或维持0.8万~1.2万家,总门店数有望突破8万家。 

长期(5-10年):若全球化顺利且供应链持续优化,总门店数可能达到10万~15万家,成为全球现制饮品行业门店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

500

500

Q:新茶饮还能火多久?

DS:未来3-5年仍是黄金窗口期

未来3-5年仍是新茶饮的黄金窗口期,但增长逻辑从“爆发式扩张”转向“结构性升级”

品牌长期存活的关键在于:

高端品牌需打造“文化符号”(如星巴克的第三空间); 

下沉品牌则依赖供应链效率和规模壁垒; 

所有玩家必须拥抱健康化、数字化和全球化。 

行业的终极天花板: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或达3000~4000亿元(参考日本人均消费的1.5倍),预计在2030年前后触顶。

500

店员正在用泡茶机(佳泽)制作现制茶饮

新茶饮不会“凉”,但会从“烈火烹油”转向“文火慢炖”,行业进入“剩者为王”时代。

500

Q:新茶饮可容纳几家上市公司?

DS:预估在6~8家

当前已上市企业有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即将上市,蜜雪冰城、沪上阿姨已更新招股书,正在筹备上市。

参考港股餐饮板块,新茶饮行业有望容纳6~8家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头部及特色垂直品牌。

第六家可能在霸王茶姬和茶颜悦色之间产生,但考虑到霸王茶姬的供应链和扩张策略,可能性更大:

资本化基础:多次传出上市计划,且引入前麦当劳中国CFO黄鸿飞,强化财务合规性;

增长潜力:海外市场和健康化产品的双轮驱动;

估值空间:中高端定位与国风差异化可支撑更高市盈率,避免与蜜雪冰城、古茗直接竞争。

500

500

Q:AI会取代研发人员吗?

DS:不会取代人类创造力

AI在茶饮研发中更多扮演“效率工具”和“数据参谋”的角色,而非取代人类创造力。

其优势在于快速响应市场、降低试错成本、提升标准化水平,劣势则体现在感性创新不足、数据依赖性强、技术门槛高。

500

未来,成功的新茶饮品牌需在人机协同中找到平衡:利用AI优化流程,同时保留人工研发的文化洞察力和创新灵活性。

500

Q:独立小店的终局是什么?

DS:未能转型或被整合、淘汰

未来市场将呈现“头部连锁品牌+垂直细分品牌”共存的格局,未能转型的独立小店可能被整合或淘汰。独立小店的终局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差异化定位: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聚焦垂直细分市场,参考咖啡行业的独立咖啡馆模式,通过小众品类(如冷萃茶、手冲茶)吸引特定客群。借鉴茶颜悦色的创意门店(如茶叶子铺、游园会),将茶饮与零售、社交空间结合,进行场景化创新。

社区化生存:深耕“最后一公里”

独立小店可依托社区场景,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定制口味、社区配送)和高频互动(如会员日、亲子活动)。采用共享厨房或迷你店型(如窗口店),减少租金和人力开支。

500

行业整合:从单打独斗到联盟化

通过区域联盟共享供应链资源或联合采购,降低边际成本。

500

Q:咖啡价格战什么时候结束?

DS:拐点初现,但低价难终结

2025年咖啡豆涨价压力下,价格战拐点初现,表现为优惠范围收缩、中小品牌出清和头部品牌策略分化。

但低价仍是下沉市场的主要竞争手段,瑞幸等头部品牌仍将依托供应链优势维持部分低价产品,以巩固市场份额。

品牌需在成本控制(供应链)、差异化(产品创新)、数字化(运营效率)和可持续性(环保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价格战或从“单纯低价”转向“价值战”,通过品质升级、文化属性提升客单价。

500

综上,2025年咖啡价格战将进入调整期,但全面终结的可能性较低。

行业洗牌后,头部品牌通过结构性策略维持低价吸引力,而中小品牌需通过专业化、精品化或区域化生存,市场竞争进入“多维博弈”阶段。

500

Q:被低估的咖啡城市有哪些?

DS:普洱、泉州、柳州、洛阳

中国咖啡市场的城市增长呈现“高线密度饱和、下沉快速扩张、场景多点开花”的特征。如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成都等高线城市,门店增量与密度双高。

三线及以下城市快速崛起,尤其是县域市场,星巴克、瑞幸等头部品牌加速下沉,2024年星巴克已覆盖1000个县级市场。

特殊场景驱动增长的区域,比如高校密集的城市(武汉、南京等)成为咖啡品牌争夺的“增量战场”;再如景区与文旅城市,结合旅游场景的咖啡消费成为新增长点。

500

2025年,随着咖啡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和品牌下沉,像安吉、延吉、贵阳这样的小众咖啡城市将会越来越多。

普洱、泉州,因其独特的文旅资源和年轻人聚集的特点,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爆火的咖啡城市。同时,柳州、洛阳等城市也具备巨大的咖啡消费潜力,值得关注。

500

Q:人均年咖啡杯数能达多少?

DS:2027年将达28~32杯

根据现有数据及行业趋势分析,未来3年(2025-2027年)中国人均咖啡杯数预计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可能逐步放缓。

2023年中国人均年饮用咖啡杯数为16.74杯,仅为日本的约1/12(日本约200杯),市场潜力巨大。

参考东南亚市场(如马来西亚),咖啡消费量随经济增长快速提升,中国可能复制这一路径。

500

综合市场规模增速、消费习惯转变及国际经验,2025-2027年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预计为:2025年20~24杯;2026年24~28杯;2027年28~32杯。

这一水平将接近日本2000年代初期的消费阶段(约30杯),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长期增长空间显著。未来增长的关键在于产品创新(如健康化、场景化)、供应链效率提升及下沉市场渗透。

500

Q:下一个品类风口是什么?

DS:功能性茶饮、地域特色茶等

基于品类创新逻辑、技术升级及消费需求变化,以下方向可能成为新热点:

功能性茶饮: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已从“低糖低脂”转向功能化(如助眠、护眼、控糖),未来可关注益生菌茶饮、草本养生茶(如菊花决明子茶)、女性生理期定制茶等。

500

茶咖融合:咖啡品牌(如星巴克)加速下沉,茶饮品牌(如古茗、沪上阿姨)反向布局咖啡,双方争夺“咖啡+茶饮”复合店型市场。

地域特色茶:奈雪“寻香中国茶”系列挖掘内蒙古黄糯小米、云南米布等地域食材,霸王茶姬“乾隆一号”咸奶茶融合西北饮食文化,均获得市场认可。

可结合地方茶种(如潮汕单丛茶、福建白茶)或非遗工艺(如窨制花茶),打造具有文化辨识度的产品线,进行文化赋能下的差异化突围。

纯茶复兴:年轻消费者对茶本味的接受度提升,部分门店增设茶具零售区。

500

上图店员正在用泡茶机(佳泽)制作纯茶

智能化茶饮:全自动调配设备、AI口味推荐系统、无人门店等将重塑消费体验,尤其适合高标准化品类(如经典奶茶)。

500

Q:茶饮品牌的终极竞争力?

DS:生活方式的表达

消费者需求已从单一的产品功能转向对健康、情感、文化、便捷性的多维期待。

创业者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型:

500

M Stand开出5家周边快闪店

产品为基,体验为王:以健康化和功能化夯实产品力,通过场景化体验(空间、服务)构建情感连接。

文化叙事与数字化融合:将地域文化、环保理念融入品牌基因,利用技术手段(AI)提升互动与信任。

用户共创与社群运营:通过私域流量和社交平台打造品牌IP,让消费者成为生活方式传播的参与者。

最终,成功的品牌将是那些能将一杯饮品转化为一种生活主张,并在产品、体验、价值观上实现统一的企业。

500

在与DeepSeek的对话中,能感受到,其有的回答还存在对市场实时变化考虑不足的问题。

但对消费群体偏好、品类趋势的深度剖析、对未来技术应用的大胆设想等,都对行业人具有一定的启发。

毫无疑问,DeepSeek的逻辑推理,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多重看待问题的视角。

您希望借助AI解决哪些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