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边防哨所,这堂“行走”的国防课为何触动人心?

近日,多所高校组织师生走进边防哨所,亲身体验戍边生活,引发广泛关注。清华大学10名师生来到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连开展“青春界碑·国土边防”国防教育实践活动。他们跟随边防官兵的脚步,在积雪深厚的雪地里艰难地跋涉前行,感受海拔4600多米高原执勤的艰辛不易。

500

中国人民大学16名师生前往黑龙江边防一线,开展为期一周的“大国边疆”实践活动。在292号界碑前,大家展开随身携带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当看到界碑上鲜红的“中国”字样时,艺术学院学生杨德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眼前是界碑,身后是祖国。为祖国和人民站岗,我感受到边防军人的使命和荣光。”

在海拔数千米的雪域高原,在寒风凛冽的北国边关,师生们与边防官兵同吃同住,感受着戍边军人的艰辛与坚守。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实践活动,更是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当青年们的脚步丈量过祖国的边防线,他们会真正理解“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句话的含义,体会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句战斗口号的分量。

500

就像网友留言所说的:“国防教育从来不是空洞的说教,而需要真实可感的体验。”当代青年成长于和平年代,对战争的残酷性缺乏深刻的体会。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国防的认知主要停留在课本和影视作品中,这种距离感,让国防意识在部分青年心中逐渐淡化。而青年走边防活动,正是打破了这种距离。当他们踏上悬崖峭壁上蜿蜒的巡逻路,看到皑皑白雪中挺立的界碑,亲身体验边防军人的日常,国防教育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课堂上的理论,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

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国防教育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情感,从被动的接受升华为主动的认同,也让青年们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正如一位参加活动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总觉得战争很遥远,现在明白了,正是因为有这些最可爱的人在默默守护,我们才能享受和平的阳光。”可以说,这种认知的改变,正是国防教育最大的意义所在。当越来越多的青年走进边防,了解国防,关心国防,我们的国防事业就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500

除了走边防活动,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一些其他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在广泛开展。比如开展军事夏令营及开放日活动,让学生体验军营生活,学习基本的军事技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青少年身临其境般地体验战场环境和军事训练;开发互动性强的军事游戏,使大家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军事知识、增强国防意识;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在历史遗址或博物馆中重现重大战役场景,让历史更加生动鲜活……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国防教育的形式,大大激发了青少年的兴趣,也让他们在多样化的体验中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心中,继而变成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国防建设的生力军。“青春不只是眼前的校园,更有家国与边关。”走边防进哨所活动,不仅是一次国防教育的创新实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出现,它值得更多青少年去体验,去感受,去铭记。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