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航天员登上火星还要多少年?
来源:中国航天报
最近,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准备将美国航天员送往火星,加上马斯克连续发布“移民火星”计划,使载人登火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不过,外界分析认为,载人登火仍面临多重难关,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航天员大概在2050年左右才有可能安全、稳妥地开展火星之旅。
航天员开展火星之旅想象图。
为什么实现载人登火还需要那么久?这就要从载人登火必须攻克的难关谈起。
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和苏联开展“太空竞赛”,探索火星成为重要目标,但受限于技术水平,成功的火星探测器寥寥无几。随后,“阿波罗计划”载人登月连续成功,近地轨道空间站开始建设,两大航天强国调整了战略发展方向,火星探测逐渐“冷却”,遗留了很多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
地球和火星的距离最远可达4亿公里,最近也超过5000万公里,经计算轨道周期可知,两大行星每隔780天左右才会短暂靠近,即所谓“会合周期”。这意味着,在使用化学能动力的前提下,航天器完成地火单程飞行需要半年以上,回程也要等待“窗口期”,再考虑到航天员在火星表面工作,预计完整的地火往返旅行耗时不少于3年。这个时长指标是当前载人航天技术难以支持的,更不必说涉及深空环境潜在风险、复杂工程组织管理、综合任务保障、航天员安全性等因素。
其中,航天员安全性问题特别突出。载人航天各个分系统均尽量提高冗余,确保航天员安全可靠地执行任务。众所周知,经历长期太空微重力环境生活后,人体的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普遍会遭受明显的消极影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航天员想执行火星任务,必然长期处于不断变化的重力环境中,生理风险难以评估,心理隐患也不容忽视。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载人登火任务就会面临更加复杂的道德和社会风险。
究其根本,这体现了当前火箭、载人飞船等航天器动力/运力不足的尴尬。在“阿波罗计划”促使人类畅想载人登火的年代,冯·布劳恩经过研究论证,认为需要10枚土星5号重型火箭才有可能实现载人登火。这样看来,如果使用“太空发射系统”等传统设计的重型火箭执行载人登火任务,必然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对此,科研人员提出的主要思路有两种:其一,推动航天器动力革新,摆脱化学能动力限制,大幅缩短地火单程飞行时间,但相关技术成熟应用恐怕不会早于21世纪中期;其二,提高载人航天器保障能力,改善航天员太空生活条件,具体措施包括显著扩大载人航天器供电供氧供水能力、设置人造重力空间、提供更丰富的太空娱乐和更稳定顺畅的天地通话条件等。
马斯克近期宣传,2026年发射“星舰”着陆火星,2028~2029年尝试“星舰”载人探火计划,属于后一种思路的尝试,或许有望提高载人登火任务的成功率,但必须解决“星舰”高频次发射、重复使用、“太空加油”等难题。从测试进程来看,“星舰”何时获得深空载人资质也难以预料。
“星舰”飞行图。
更麻烦的是,航天员安全着陆火星表面后,如何克服地火通信的延时困难,在充满未知的荒芜环境中完成任务,再实施一次安全性要求苛刻的载人发射?科研人员对此严重缺乏经验和系统性研究。
有观点认为,应当先行开展足够多的无人火星任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初步在火星轨道和表面上建设基础设施,支持航天员活动,预计相关技术测试和工程组织耗时不少于20年。
此外,从火星表面发射载人航天器返回地球,怎样解决推进剂问题?如果从地球将大量传统化学推进剂携带到火星,那么成本过于高昂。如果尝试利用火星资源制取足够的化学推进剂,或者从地球输送新型能源设备到火星,相关技术成熟应用也很难早于21世纪40年代。
事实上,外界分析美国航天官方预算和商业航天投资情况,发现载人登火计划似乎并未被认真对待。
一方面,特朗普签署载人登火行政令,表明美国官方将投入一定的资源,支持预研工作,相比大规模工程实施,仍有很大的差距。目前,美国宇航局的预算重点是“重返月球”、国际空间站运营、无人探索更遥远的行星,对火星探索的支持不足,火星采样返回计划更是横生波折。
另一方面,商业航天探索火星的热情不像宣传愿景那么高涨,主要目标是争取火星环绕器订单,利用美国宇航局的技术积累,通过优化管理和针对性技术攻关,在火星登陆、采样等环节中降低成本。哪怕是技术实力最强、宣传最有力的SpaceX公司,仍然主要关注在近地轨道乃至地月空间寻找更多盈利机会。
总之,考虑到巨大的系统工程与技术挑战,加上人类生理条件很难适应漫长而充满风险的火星之旅,各国航天对载人登火普遍处于预研阶段。相信积累更多工程技术经验后,人类有望在21世纪中期踏上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