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螳螂:在支点建设认知和实践上的深化与拓展

1月22日,王忠林在权威媒体专访中指出,“我们认真思考‘什么是支点、怎样建设支点’。支点,顾名思义就是事关战略全局的着力点、支撑点、关键点,就是要在区域发展上快于、好于、强于其他地区。”2月5日,在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上,王忠林指出,“支点,就是事关战略全局的支撑点、撬动点、制高点、关键点,就是要在区域发展上快于、好于、优于、强于其他地区,更好服务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时隔半月,两次讲话都围绕着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这一核心主题,二者紧密关联且具有内在的逻辑递进关系,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这些差异反映出湖北在支点建设认知和实践上的深化与拓展。

一、核心概念的延续与深化

(一)理论同源。两次讲话都以“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为理论依据,体现了湖北对重要精神的贯彻落实。强调湖北要切实扛起支点建设的战略使命,这是贯穿两次讲话的灵魂与主线。

(二)战略定位的一致性。都基于对支点本质的深刻理解,即支点是事关战略全局的关键要素。无论是“着力点、支撑点、关键点”还是“支撑点、撬动点、制高点、关键点”的表述,都表明支点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湖北实现跨越发展、服务全国大局的关键所在,都明确指出要在区域发展上快于、好于、优于、强于其他地区,以实现湖北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价值。

(三)发展目标的递进性。第一次讲话侧重“快于、好于、强于”的速度与质量优势,而第二次讲话新增“优于”和“服务带动”的表述,将目标从单一维度的“领先”扩展为综合实力的“全方位示范”,更强调区域协同与辐射效能。

二、差异背后的战略意图

(一)内容的丰富拓展。从用词来看,第二次讲话增加了“撬动点”和“制高点”。“撬动点”强调以较小的力量或关键举措,带动全局的发展和变革,体现出对找到推动支点建设关键发力点的重视,通过精准发力,实现杠杆式的发展效果 ;“制高点”则突出在科技、产业、人才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形成引领优势,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目标追求,意味着湖北不仅要在发展速度和质量上超越其他地区,还要在关键领域抢占先机,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从发展程度的描述上,第二次讲话增加了“优于”,使发展目标的表述更加全面和严谨,体现出对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更高要求,不仅仅是经济指标上的快和好、强,还涵盖了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协调优化和卓越表现 。

(二)实践指导的深化。第二次讲话是在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上,更侧重于从实践层面进行部署。提出按照“一年开新局、五年大变化、十年结硕果”的步骤,重点实施七大战略、整体提升七个能力,为支点建设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了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三)从竞争到协同的转变。第一次讲话强调湖北的“强于其他地区”,以自身发展为重心,追求“单项冠军”,隐含区域竞争逻辑;而第二次讲话新增“服务带动”要求,以区域协同为目标,争做“全能标杆”,转向协同发展逻辑。这种转变既是对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精准落实,也体现了湖北在区域竞争新格局中抢占先机的决心。未来,湖北需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民生共享等领域形成“硬核支撑”,真正实现从“中部支点”到“全国典范”的跨越。

三、差异背后的政策信号

(一)认识的不断深化。这种表述上的变化,说明湖北省委对支点建设的内涵、目标和路径的认识在不断深化。随着对国家战略要求的深入领会以及对自身发展实际的精准把握,湖北对支点建设的思考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从单纯对支点地位和作用的强调,到进一步明确如何发挥支点作用、提升支点建设水平,展现出思维的进阶。

(二)发展思路的完善。增加的表述反映出湖北在支点建设的发展思路上更加完善。“撬动点”“制高点”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湖北在寻求发展突破时,更加注重精准施策和高端引领,以关键领域的突破带动整体发展,以高端优势提升竞争力;“优于”的加入,促使湖北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全方位的质量提升和综合效益,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共进 。

(三)行动导向的强化。第二次讲话详细的战略步骤和能力提升要求,表明湖北正在将支点建设从理念层面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和更有力的举措,推动支点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体现出湖北积极作为、真抓实干,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行动力和紧迫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