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低生育率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一)中国从极高生育率的国家,短短几十年断崖式下跌,目前已低于日本,直追韩国,快要世界垫底了。
人口的衰落,必然会带来社会经济的衰落,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没有例外。人生产人的能力,本质就是人创造力的最大体现。当人们不愿意生育下一代,无论什么原因,其本质都是缺乏创造力。于是人口老龄化,经济衰退,乃至整个社会暮气沉沉。
很多人说美国3亿人,如何发达,印度14亿人却贫穷落后,得出的结论人口少一点好。殊不知,美国成就世界霸权过程,人口从3千万增长到3亿,正因为有3亿之众,美国才能在西方内部竞争者胜出,才能稳稳得驾驭欧洲及西方世界,进而霸权世界。表面上看是只有3亿人,背后是十亿级的西方人口为基础的。而中国如果只剩下3亿人口,也就真的只有这么多人了。在西方掌控的数十亿人口之下,将永无出头之日,今天美国打贸易战、科技战我们还能抗争,如果只有3亿人将毫无反抗之力。
欧洲的三强的英德法,也是欧洲人口最多的三个国家,人口是强大的基础,也许你会说欧洲诸多小国也很富裕,这是因为在欧洲内部环境下,而中国如果不强了,是根本没有富的机会。同样印度如果只有3亿人,哪有今天的世界地位,以及巨大劳动力和市场带来的红利,3亿人口的印度只能和巴基斯坦,东南亚等小国一样,没有存在感,哪还敢有大国之梦。
还有很多人认为,今天的人工智能发展,已经可以大量代替劳动力,正好不需要很多人。这和几百年前,蒸汽机发明,机器可以代替劳动力,不需要人的想法一样。今天蒸汽机早已经淘汰,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将不断淘汰更新,你会的,别人迟早也会,要保持优势,只有不断的引领进步。而这更新进步的背后的力量是人。无论任何时代,人始终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而人口规模是基础的基础。
中国目前虽然还有14亿人口,但是人口负增长的一旦开始,何时能刹住呢?人口跌到一定程度就会触底反弹吗?这是一厢情愿的。从14亿到7亿到3亿到1亿都有可能,和中国面积差不多的大国,不到1亿人口的不少。 随着人口数量下跌,中国社会的生存环境并不会更好,不同于古代封闭的环境,人少地就多了,今天是全球化竞争,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和人才减少,市场规模变小,产业链外移,国际竞争力下降,假如中国人口到7亿到3亿,我们日子不会变好,财富不会增加,反而经济衰退,收入减少,越多的人不生育,不生育的文化越大行其道,趋势形成,越难以扭转。要解决出生率问题,已刻不容缓,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了。
(二)社会可比作人体,低生育率如同人病了,不能正常新陈代谢,治病首先要找到病因,再对症下药。
一般认为不生的原因,无非就是以下几点:1、经济压力大,孩子多了养不起;2、工作忙,生了孩子没人带(本质也是经济问题);3、思想观念的改变,年轻人不想生了。今天激励生育措施也基本围绕这几点来。韩国、日本等比中国更早面对人口危机的国家,各种激励方法都用了,但收效甚微,至今世界也没有几个国家通过激励逆转了生育率。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难道低生育率,是不治之症?
面对中国的人口危机,大多数人提出的解决办法也还是围绕经济做文章,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激励措施。虽然这条路别人早已走过,并没有效果,但我们还是抱有很大期待,或许我们不一样呢。仔细想想,也难怪,除了经济激励还能有什么更好办法?如果有,别人早就用了,低出生率让一些国家都发出亡国灭种担忧,也是无能为力。
为何经济激励没有用?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越发达、生活越富裕,生育率越低,反而经济落后的国家,生育率却高。从国内来看也是如此,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生育率低,如目前上海总和生育率已经到惨不忍睹的0.6了。难道上海人穷的连一个孩子也养不起了吗?经济激励的话,要发多少钱才能让上海人愿意生1个孩子。
由此如果得出结论,要提高生育率,只有降低生活水平,倒是有道理的,起码逻辑上自洽的。而发钱去要提高生育率从逻辑上就是背道而驰,从事实上也是没有成功的例子。
但是为什么我们普遍觉得经济激励会有用。如果作问卷调查:“为什么不生”,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说是缺钱,现在生一个孩子,处处都要花钱,吃喝拉撒要花钱,上学补课要花钱,将来长大买房要花钱。既然都说是缺钱,那经济激励自然是有用,为什么会没用呢?这其实是源于人们对“钱”的错觉。
今天生养一个孩子的占用的家庭收入的比例,其实是大大低于中国生育高峰期的半个世纪前,这个是不难考证。作者上小学的90年代初,一学期学费大概100多元,大致相当于普通人上班个把月的工资,那时很多家庭为了孩子的学费是要东拼西凑的。而今天义务教育几乎不花钱,更没听说谁家孩子上不起学的。当年家里孩子多的,不仅是读不起书,而是吃不饱肚子的问题。
可能很多人会说,今天的孩子和过去养法不一样,现在孩子吃好穿好,要补课,要学钢琴...。如果这样定义缺钱,再多的钱也是不够的,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只要问缺不缺钱,我想90%的中国人都会说缺钱,在今天的消费时代,有几个人觉得自己不缺钱呢,缺钱是今天的人普遍的感知。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重重,工作的压力、经济的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孩子教育的压力等等,压力可谓是无处不在,这些压力未必是钱造成的,甚至大部分不是钱造成的。但是却是钱能解决的。一旦有钱了,人就能逃离当下生活带来的一切压力,从现状跳脱出来,世界那么大,有钱都可以去看看了。就像很多人觉得只要中了大奖,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一样。钱带给人感觉是能“解决”一切问题,于是“钱”成为了一切问题的原因,这其实是一种错觉。钱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那些中了巨额大奖的人,大多数过得并不幸福。
低生育率不是因为缺钱,从低生育率症状本身来分析,这个问题就更加清晰了。
还是把社会比作人体,低生育率是生病的外在症状。而有外在症状就有内在病因,不是一个社会其他一切都正常,恋爱正常、结婚正常,仅仅只是人们突然都不愿意生孩子了。低生育的症状不会是单独存在的,当低生育率症状出现时,早已经有关联的更深层次症状。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结婚率的下降、恋爱率的下降、对异性性趣的下降、整体社会欲望的下降。 我们看日韩等早面对低生育率的国家,就是如此,出现宅男宅女、低欲望等社会现象。
生育率下降、结婚率下降、恋爱率下降、对异性性趣的下降、低欲望社会,这就是由表及里的症状。如果我们觉得生育率下降和钱有关系,结婚率下降也和钱有一点关系,那恋爱率下降、对异性性趣下降,乃至低欲望社会形成,无论如何不是缺钱能解释的,更不是发钱能解决的。
症状是由表及里,治病要由里及表。只看到低生育率,就想到发钱去激励,如同医生看到病人有发烧症状,不究病因,只给病人吃退烧药一样,只要病不除,烧是退不了的,就算有点效果,也不能持续。或许有的人会说,那就持续、大量的吃退烧药,但人体能承受得了吗?生一个孩子发一百万,肯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经济能承受的了吗,能持续吗?
总之,把低生育率归因于钱,是找错了病因,用发钱来解决低生育率,是用错了药。
(三)造成低生育的原因,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很简单,原因就是:人太多了。具体说就是城市化导致大量人口集中在城市有限空间,房子不断往空中发展,人口密度达到某一临界点,生育率下跌,人口密度越大,生育率越低,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人力不可抗拒的。
找到了答案,很多现象就能解释了。前面说了,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越发达、生活越富裕的国家,生育率越低。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这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就拿中国来说,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离富还有很大距离,但生育率却快世界垫底了;还有伊朗的经济也不发达,还是伊斯兰国家,然而生育率也极低。这些就无法用经济来解释了。而用人口密度可以解释,经济发达,会导致城市化率高,城市人口密度大,于是生育率低,经济发达和城市化率一般情况下是同步的,但也有例外,如中国、伊朗,虽不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率都很高,伊朗城市化要早于中国,也高于中国。
用人口密度还可以解释,为何短短几十年中国的生育率出现断崖式下跌。日本人出生人口从250万降到150万化了40年,韩国出生人口从50万掉到25万化了20年时间,而中国的出生人口从2016年开始的1700多万降到一半900万,只化了6年时间。下跌的太快,太异常了,无论用经济、用文化思想等都不能解释,正常应该是逐渐下降,而不应该是突变,这背后必然对应某一个因素的突变。
也许有些人会说,这应该是当年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但是查看历年出生人口统计,并没有出生人口数的突变,在1980年至2000年期间,每年出生人口基本在2000万左右,是不能造成2016年之后的人口出生率的骤降。
这突变的因素,就是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它不是线性的,而是较的短时间内加速完成的,中国人几乎一夜之间进城了,住进了城市的住宅小区。特别是高层电梯住宅的兴起,大约就集中在十年左右的时间,今天连落后的小县城,也是高楼林立,一眼望去,尽是20、30层的住宅楼。人口密度短时间内暴增,造成了出生人口断崖式的下跌。算上影响的滞后性,从时间点上是能对的上的。
人口密度除了能解释中国出生率跌暴跌,还能解释中国出生率为何如此之低,快要世界垫底了,我们可是有多子多福的文化传统,这也是很异常的。原因就是我们普遍把高楼当成了家庭住宅,从而导致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超高,世界上把高楼当成家庭住宅的国家很少,除了中国,只有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还有出名的住房狭小的香港地区,他们都无一例外的都是人口出生率极其低。
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国家人口集中在几个大城市,高楼越密集的,无一例外的都是生育率极低,如前面说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相反,经济相对落后,城市化率较低的国家地区,生育率普遍较高。还有欧美,虽经济早早发达,城市化也很早,但很多家庭是住郊区别墅,这就部分弥补了城市化影响,生育率虽低,但比我们要高不少。
总之,人口高密度导致了低生育率。不过这个结论是宏观层面的,要使其更具有说服力,还必须能从微观层面解释,为何人口的高密度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育意愿。
(四)人是群居动物,没几个人愿意住穷乡僻壤、荒野孤村,都向往热闹的城市生活。但是凡事都有度,当人口过多,摩肩接踵,车水马龙,也会让人不适,反而想逃离喧闹,回归自然。
过去,城市人口的密度是有上限的,今天理论上已经没有了上限,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电梯发明,高楼不断攀升,一栋高楼可以住几百、几千人,一个小区可以住几万、几十万的人,导致了城市人口前所未有的高密度,人与人之间太近,对人心理产生无形的影响,让人紧张、焦虑、内卷、不安....。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城市里隔壁或对门住了多年,也互不认识。可能面带微笑,可能也会见面寒暄,但是难以深入交流。到处都是人的环境里,人心是戒备的,人会将自己封闭起来的。小时候作者在农村,觉得城市人真是太冷漠自私,然而当自己搬到小县城,住进高楼,也是这样了。这就是环境对人思想行为的改变,非人力所能抗拒的。人太密集了,自然会产生“厌人”情绪,对结婚和生孩子也会产生天然的抗拒。而当人口密度小,人的周围更多气息来自天地自然,我们心是敞开的、是安宁的,对人是接纳的。
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人与人是一种强刺激,不用交流,一个眼神,哪怕只是站在那里,就已经影响到你。比喻,当我们第一次来到海边住,那种风的怒吼声,海浪声让人无法入眠,但是要不了多长时间,就适应了,因为这声音是自然。而当夜晚楼上有人走来走去的脚步声,哪怕很轻微,我们也无法入睡、久而久之,会神经衰弱。
生活在人口高密度的环境中,是时刻消耗人的精神的,我们看80年代、90年代的照片,以及电影电视剧,人的眼睛里都闪着光芒,今天却再难以寻找了。因为今天的人处在一个到处都是人的城市环境,人的精神不断的在消耗。始终的强刺激下,如同会产生耐药性一样,对事物失去兴趣,包括结婚和生育,最终形成低欲望社会。很多90后00后感觉自己更像老人,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而他们的父母在精神上更像年轻人,充满干劲。只因为他们的父母一代,多是在农村或小镇上“寂寞”成长。而他们生在喧闹的城市、长在喧闹城市。
人是自然孕育的,需要感受天地自然气息,人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孩童成长时代。这看似很玄乎,其中是有大道理的。从中国诗词中可以体会,诗词也是有生命力的,是人的精神表达。传统的诗词,写自然风光、山川大地,然后在其中加入一点人的精神,如同画龙点睛,整首诗词就活了,就有生命力。如果没有对自然的描写,全篇就只是表达人的思想,人的情绪,读几句可以,读多了那是让人烦躁不安的。拿主席的《沁园春.雪》为例,如果没有前面的壮美山河的描写,一开篇都是写秦皇汉武,写英雄情怀,那伟大精神就没有了承载的根基。人和诗词一样,离开了自然,人的精神就失去了根基。
除了人口密度过大,高楼住宅的“不接地气”,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可能有人觉得这没有科学根据,但“接地气”这个词的出现,并被广泛的使用,本身就说明了这种不太好的感受是今天的人们普遍体会到的。
人和动物一样都有领土意识,当人脚踏在广博的大地之上,是能激发男人的征服和保护欲望,在外敌入侵时,我们说守土有责,就能激发男儿的斗志,阳刚之气是一往无前、志在四方,今天高楼住宅,让人无立足之地,囤于高楼的一个个狭小格子间之中, 让男人生长没有方向,阳刚之气也不得伸展,久而久之,就会缺失阳刚之气。
人需要接地气,站在土地上,人心才安,而高楼是具有肃杀之气,偶尔登临,抒发胸怀是可以,但并不适合人的长期居住,会让人心不安。
城市高楼住宅,同样影响女性,一种观点是今天的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了,自主意识强了,所以才不愿意结婚、生育了,需要从教育上改变。其实造成女性思想改变的最大因素,依然是城市环境造成的,而非教育造成的。女性是属阴,女性天然喜欢人多繁华的城市、城市的阳气足。我们可以试想这样的情景,一个女性,由于某种原因来到农村独自生活,稀疏的人烟,广博的大地,远处的山川斜阳,白天还好,夜晚感受是悲凉的,是需要男性给她阳刚之气的温暖和保护的。时间倒退50年,那时的城市也还是平房为主时候,一个单身女性住在其中,也是悲凉的,也是没有安全感。而只有今天的城市,高楼大厦,灯火通明,才会产生这么多的大龄剩女,因为从心理上不需要男性了。
鲁迅有一句诗: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仔细想想,把“楼”换成其他的建筑都不合适,真是太贴了,只有楼才能让人产生躲的安全感,躲久了,大抵也就不想下楼了。
总之,城市的人口高密度、高楼住宅都极大影响了人的心理,降低人结婚和生育的意愿。但是,这还不是人们生育意愿低的最直接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是传统家庭观念的消亡,让生育失去了意义。
(五)讨论生育率,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生育是为了什么?
答案大家都能回答:生育是为了生命的延续。没错,但是延续谁的生命呢?生育是为了延续个体生命吗?不是,个体生命是无法用另一个生命去延续的,生育是为了延续家庭、家族、国家的生命。
对于普通人,生育的目的是为了延续家的生命。在过去家的延续十分重要,一个家断了香火比个人的死亡,还让人绝望和悲哀,延续“家”的生命,是生育的根本动力所在。
今天,家庭观念越来越淡薄,生育也就逐渐失去了意义,失去了内在动力,这就是今天生育率意愿低的最直接原因。
如今很多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这其实是太正常的选择了,孩子不能延续自己生命,反而生养孩子还要付出太多,为什么要生呢?甚至不少人认为,生育是为国家而生,我就是不生,国家自然会着急的,确实,当家庭观念越来越淡泊,生孩子的意义就剩下了延续国家的生命需要。大家都不生了,国家自然是要着急了,国家也确实开始着急了。
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只有家的观念,没有国家观念,因此我们不能凝聚力量。这种说法,作者并不认同,家庭、家族和国家并不是对立的,中国近代危亡之时,奋不顾身,救亡图存。很大程度上,也是来源于我们对家庭,对家族、对家乡的责任,由此在上升到对国家的责任。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也得益于中国人的家族传承,国家虽破,但家的传承不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脉相承的,每个层面都健康,才是一个稳固的体系。今天,在这个体系中,唯有家“坍塌”了,其带来最直接的后果让人意想不到,就是生育率的暴跌。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都会有一个疑问:是什么让几千年来,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在短短几十年间,如同一棵参天大树,从年轻一代人的头脑中连根拔起了。有人认为这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化打破家庭的分子,让社会原子化,让人脱离了家的束缚,变成独立的个体。
我觉得这个答案太过笼统,城市化中国几千年就有了,并不是一进城市,家庭观念就淡薄,反而可能城市比农村家庭观念更强,如《红楼梦》中的几大家族。真正摧毁家的,其实就是在物理层面的摧毁,是城市化扒掉了家的围墙,让“家”搬进高楼的一个个格鸽子笼中。家失去了“领地”,也失去了“权威”,如同人的精神失去了依附的躯体,中国人传承千年的家族观,也就土崩瓦解了。
家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生命,融入其中,就是你的生命一部分,结婚成家,成为一家之长,不仅是责任,也有权力,也有荣耀,是人生体验的升华,一旦融入家的生命,生育就不是算计个人得失,而是一种本能了。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生育,而不是没有条件,就不生育。而今天的年轻人即使结婚成家了,也可能感受不到责任,也感受不到权力和荣耀。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今天家失去“领地”,家的本质也是一个小的权力单元,人永远是有动物性的,就像狮群也有领地,国家也有领土一样,没有了“领地”的家,也就失去了“家”功能。
(六)综上,人口的高密度是低生育率的最底层的原因,由此造成了对人心理的影响,以及社会的内卷,极大的影响了人的生育意愿。而人口高密度伴随的是高楼鸽子笼住宅,让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土崩瓦解,让生育失去最大的驱动力,因此造成了中国从极高生育率国家,短短几十年变成了极低的生育率国家,这就是整个事情的内在逻辑。
如果我们要想挽救生育率,先要恢复“家”,要恢复“家”,先要给“家”一块立足之地。让人们从高楼鸽子笼住宅搬下来,住进独立带院子的家庭住宅,人口的高密度也就自然得到缓解。
中国人的传统住房,都是一个独立的房子,有一个大大的院子,北方是四合院,南方有天井,有钱人是深宅大院,穷人也有篱笆墙,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成长,有一块脚踏实地的“领土”,有一片四角的天空,在院子里搜罗小虫子,在院子里嬉戏玩耍, 春天能听蛙叫,夏天能看繁星。长大后,房前屋后都满是儿时的记忆,这样的人是有根的,是有强大生命力。
经常有人感慨,为何过去的孩子打也打的,骂也骂的,而现在却不敢打骂了,动不动就出现心理问题。专家学者也有各种解释。直到我在抖音上刷到一个怀旧视频,我才恍然大悟,一个小男孩赤脚在飞奔,还在扭头回看,后面是拿在棍子追的母亲,引起了一众70、80后的童年记忆。我突然脑子里冒出一个词:逃出生天。跑出屋子,外面是广阔的天地自然,什么情绪在这天地间很快能化解,要是再碰到几个小伙伴,那更是很快治愈了。而现在的孩子能往哪里跑?只能从客厅跑到餐厅,情绪难以消解,心理自然易出问题。
今天我们奋斗的一切,不都是为了孩子,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七)给家一块立足之地,不仅是挽救生育率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是以人为根本,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过去很穷,大家有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要用上冰箱彩电,要住上楼房,要开上汽车。人们为之努力奋斗,中国经济因此飞速发展几十年,人民也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这是经济的健康发展的闭环。
而如今的一些刺激经济措施,偏离了人这个根本,为了经济而经济。就像一个原本虚弱的人,为了让他有精神,拼命外在刺激他,这是不可持久的。我们满足人真实的需求,以带动经济发展。
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几十年间,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但衣食住行,唯有住居条件是变差了,从宽敞的独立住宅,都搬进了高楼鸽子笼。难道是大家喜欢住高楼鸽子笼吗,难道只有有钱人才喜欢大别墅、四合院。肯定不是,大家都有住的更好的强烈需求,只是这个被现实重重压抑了。从高楼鸽子笼搬下来,住进独立带院子的住宅,是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国人对住的更好的真实、强烈、有效的需求,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的最大驱动力,满足这一需求过程,将会带来的是经济又一个高速健康发展的时代。
第一,带来再一次全民换房,带动建筑、装修、家电等各行各业的发展;
第二,带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是可接替房地产的经济驱动力,但今天高楼鸽子笼模式住房,停车位、充电桩严重不足,一家一个车位都难以保障,严重阻碍了汽车需求。智能汽车不出20年,会像手机一样,人手一部,普通人个把月工资即可购买一部,中国汽车保有量还能翻好几倍。但是家庭停车位,充电桩不足是严重阻碍;
第三,带动其他科技产业的发展,如有自家屋顶,可带动光伏产业,未来人行机器人普及,都需要有足够空间来放置,城市狭小的鸽子笼已不适应时代发展;
如今,汽车的普及,高铁的成熟,网络的发达。分散人口居住,客观条件已具备。反而是大量人口挤在狭小的城市,交通拥挤,效率下降,弊端已明显。特殊情况下,如遇到疫情或战争,问题将更严重。
(八)如何实现给家一块立足之地,我的大致思路如下:
“宅基地”全民普及,以家庭为单位,达到一定人口数量的家庭,法律赋予享受宅基地的权利,如5口之家,或者有2个未成年子女的4口之家。 法律赋予了权利,不代表就有了一块实际的宅基地,接下来就是释放出宅基地,从乡村到城市逐步有序的进行,初期宅基地只能满足三孩及以上家庭,后逐渐覆盖所有二孩家庭。
在乡村可直接划一块宅基地给满足条件的家庭建房即可,县城可以这样模式:在县城周边20公里范围内,选择合适地点,建设居住区,每个居住区,几百户到几千户,有配套的幼儿园和小学,开车到县城10-20分钟即可。
而大城市可以在城市50公里范围内,新建住宅区,每个住宅区可5万套住宅房屋,容纳人口20万左右,大约县城规模,规划布局美观合理,学校、医院等配套措施一应俱全,有快速公路,有轻轨或高铁,直达大城市的中心,实现半个小时之内的通勤。
居住区的房子,都是独立带院子的房子,但只有享受宅基地的家庭可以购买,且每个家庭成员的名下只能有一套房子,价格便宜,宅基地是自己的享受的权利,房价就是房屋造价。当我们要换城市,原宅基地要先交还国家。
这样的政策一旦施行,不仅拉动内需,对于政府可增加财政收入,未来的房子,将分为宅基地的家庭住宅房和商品房,家庭住宅房免税,而所有商品房均需交税。
这将大大减轻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城市里的商品住房将不再是刚需了,年轻人刚结婚可以租房子,当生了二个孩子后,可以用便宜的价格够买真正属于家庭的房子。 房子将不再是背在年轻人身上枷锁了,不再是要掏空几代人积蓄,不再是获得丈母娘同意的必备条件了。
同时可引导一个家庭至少生两个孩子,生一个孩子的家庭只能住城市里的商品房鸽子笼,价格高,生活环境差,教育条件差,还要交房产税。生两个孩子,就可以住上独门独院的别墅,价格便宜,环境舒适,生活便捷,交通便利,爷爷奶奶一大家子在一起可以其乐融融,这是城市的鸽子笼所不能比拟的,这吸引力是无法抗拒的。
作者生活的小县城,还保留农村传统观念,小区里2孩的家庭十分普遍,但是3孩很少,除了前面分析的原因,最现实的原因,就是房子太小了。商品房大多是100平的3室,2个孩子就是极限了。要生3孩,只有再换大房子。这就是阻止了绝大多数人生3孩的欲望。不仅是有没有钱换房的问题,生3孩时,夫妻基本在40岁 左右了,生活安定,也没有精力折腾了,想想2个孩子也够了。而“宅基地”全民普及,独立带院子的房子,只需盖2层,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生3、4、5个孩子都够住了。
可能有人会有担忧,“宅基地”全民普及,会导致楼市会崩盘,经济可能是承受不起的。我觉得不会,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能需要10-20年,或更长时间。初期是覆盖三孩以上家庭,数量是少的,最终全面覆盖二孩家庭。同时可以先从乡村和县城开始,再逐渐向上覆盖城市。而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因为城市体量,以及布局问题,未必有实施的条件,可以不实施,或等条件成熟,再实施。
可能还有人会担忧,人人都要住别墅,那要占用多少耕地,我们土地够吗,这种担忧是不需要的,我们是泱泱大国,土地是完全足够的。
中国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国家,全民享有宅基地,应该实行,也能实行,让中国人从城市的鸽子笼搬下来,住进独门独院的住宅,是当下解决人口出生率、经济内需的钥匙。一块小小的宅基地,代价极小,收益极大,利国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