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文意识’依旧弱于‘先秦时代’
不只是,当代中国的‘人文意识’落后于‘先秦’,而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人文意识’落后于‘先秦’。
这与我们物质世界,科技生产力带来的‘无限丰富物质’与古代长期‘短缺物质’形成巨大反差,也就造成许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即使偶然阅读先秦历史,但依旧不敢提出这个观点。
近代西方中心论的历史叙事,虽然历经无数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法学家的‘编译’,但底子的‘人文精神’依旧未达到‘先秦时代’。
而能受到‘西方中心论’影响的所有地区国家,自然‘人文意识’不如西方,自然推导出落后与‘先秦时代’。
这个落后有批判标准的,那就是:人文信仰是否彻底碾压宗教信仰?
人的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曲折反复,而非线性上升。
一方面,我们看到西方国家率先通过科技、工业化建设了发达社会国家。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近代发展起来的西方‘列强们’都不过是‘弱宗教国家’。
虽经历了‘启蒙运动’,中学西渐带来‘人文光芒’加速了西方人走出中世纪封建、宗教高压束缚的精神困境。
但他们的社会底层色彩里,早已烙印几百上千年的宗教印记,这些印记影响着他们的方方面面。
(插一句,发展科技并不需要纯无神论环境,更不需要高道德、礼仪等等加持,也可发展。这是国人常有的认知谬误症结。)
而今的我们,其实一些领域也是如此,信仰力量的品级在不断下降,未来可能进入‘不可讨论’状态。
先简单回归下中国历史。
从秦汉演化到宋明,这个过程我们的社会结构是不断的‘原子化’,这个过程现象很长时间是被‘平民化’、‘天下人的天下’、‘分而治之’等等非研究性词汇和话语所代表。
实际,从‘原子化’角度观察我们的历史,观察全世界的历史,这是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之一,而不是全部。
发展到了宋明后,科举制才更下放,一些国人学习历史时,学到一个词汇,以为在历史中,就‘全局应用’,同步更新,这造成错误历史认知。
明代进入到全民科举制,所以为了应对海量考生,工作原则上自然是要不断‘标准化’,所以有了所谓‘八股制’,而发展僵化就是熟知‘八股文’类。
真实的历史讲述内容,后世都可以根据内容进行推导相关历史的演化,最后结合实物考古相互印证,就加强了对这个世界真正的认知。
全面科举是让社会上下层‘原子化’的主要制度工具,这主要是一个客观被动的作用。
而地方过度制衡、削藩等,也是促成‘原子化’的措施和规则。
我们知晓最基本的总结归纳道理:凡事都有个度。
‘度’在数理模型最基础表现对应“正态分布”。
过度了,就是‘过’,即‘过错’。
发展不足,那么就没有利用好这个‘机制、东西’。
发展刚刚好,那么就让综合收益最大,发挥了这个‘东西’最大作用。
宋明社会结构就只这般演化,未意识到过度原子化结构,就如散沙,面对组织度合格的,那么就竞争不过。
在北方草原环境下,催生出的游牧模式定期刷新出‘军事联盟’,‘文明’被‘野蛮’入侵打败是总有机会的。
‘战败后’,似乎是人性懒惰思考,习惯全盘否定过去,否定古代。
这或许是‘螺旋反复’发展历史模型的由来,错误反思。
而错误反思,导致我们丢掉了非常宝贵重要的‘人文信仰’。
世界运行着各类规律,尤其在非真空环境,‘扩散现象’遍布,阵地你不占领,敌人就占领。
‘人文信仰’的退让,自然会有同类次级‘信仰’跟上。
‘人文信仰’的最主要现实行为载体,就是:祖宗信仰,英雄信仰……
是对‘人’,对那群有功绩、有德行的人的信仰追悼,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开始。
然而,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居然有人会批判此类为‘封建迷信’,反观次一级信仰的,不可说,又或者地位优越超然,真是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