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二部》:乌尔善找不到东西去借鉴了,由此导致了在剧作内容上的极度匮乏
与第一部相比较,《封神二:战火西岐》升级了自己的宿命主题,将之推进到了下一个表现阶段,但它与经典戏剧模式的契合度明显不如第一部,而乌尔善又没能找到更加独创性的呈现手段,只能用最俗套的方式进行落地,且无法从经典模式中得到借鉴---更准确地说是“照搬”----由此导致了第二部在剧作内容上的极度匮乏。
作为其结果,我们依然能看到乌尔善的大量设计,将本作定位在三部曲中的“一作”,既作为三部曲中整体核心主题的服务环节,也由此确立了本作在独立成篇层面上的自身主题,后者正是之于整体系列的某一推导阶段,也给出了具体戏剧内容的落实。
本作依然有着复杂的主题表意逻辑,但从其选择的内容、角度,各线索的交互与发展,这一切组成的具体表现系统而言,乌尔善只是给出了至多二三流水平的爱情悲剧与个人成长故事,完全没有第一部的浓烈与厚重,让观众只感到了“跑流程”的乏味,严重削弱了情感表现力,而这恰恰是其主题表现思路中的重中之重,也让第二部的表剧情观感、内主题呈现,都没能接住第一部的质量。
在第一部中,乌尔善将天界层面的宿命《封神榜》与人界层面的宿命“血脉归属”结合了起来,殷寿想要反抗天命给予自己的丢失王位之宿命,作为对王位的捍卫手段,一直致力于“扭转血脉归属”,将四大侯的儿子通通归于自己门下,强行扭曲他们的父子之情,让自己成为他们的父亲,对自己的家庭则是弑父杀兄,最终更是用杀死儿子殷郊的方式保护王位,习惯性地将之当做叛贼而非可信任的儿子。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微妙的宿命感,他似乎是在反抗人界的宿命血脉,实际上却让自己归于了天界宿命的《封神榜》剧本,一步步走向了失败的结局。而在另一方面,姬发则给出了正面的表现角度。他挣脱了殷郊的父子观念灌输,重新找回了与父亲姬昌的亲情,摆脱迷惑,归于原本的自我,这带来了强烈的亲情表现力,却是宏观层面的“归于人界宿命”,由此微妙地消除了表面上给予观众与人物本身的感性打动,让其从能动性存在变成了“归于剧本、一定注定”的被动。
在结局中,乌尔善重点利用了殷寿和殷郊的父子关系,他们看上去是父子关系的打破,殷郊反抗了父亲,殷寿杀死了儿子,由此带来了姬发父子的反面,看似冰冷无情,实则“打破人界命定关系”,但殷郊的反抗最终被父亲所杀,让他终究无法以“非殷寿之子”的身份活下去,实质性地反抗本家,而亲手将儿子定死在其身份上的殷寿,也无法免于被颠覆王位的天命结局,让自己对家庭父子血脉的彻底破坏“反抗”失去了意义。妲己的存在成为了又一个表现途径,她与殷寿的爱情似乎是能动的,最后也似乎自主地救活了殷寿,实际上却让一切都发展在《封神榜》的剧本之中,在整个过程中也无意识地引导着殷寿的一切行为,让他走向命定的结局。
而到了第二部,乌尔善进一步地发展了这个主题架构,即从“家庭血脉”所决定的“阵营归属”出发,建立下一阶段的“人界宿命”与“《封神榜》之天界宿命”,再现上一部里的微妙交互、正反嵌套。战火西岐,西岐对殷商的阵营战争,正是对这个架构的最佳承载形式。在序幕中,乌尔善就给出了关键的升级指引。作为“血统反抗者”而失败身死的殷郊,即将被元始天尊等神仙复活,这就带来了上一阶段“人界宿命”的逆转,且贴合了殷郊的三头六臂法身这一全新形象,非常外化地象征了其之于“殷寿之子”的完全颠覆性,成为了持续存在的父子关系打破者,作为殷寿之子却为西岐出战。
殷寿与殷郊的父子对抗,落在西岐对殷商的阵营战争之中,是第二部的主题落点所在,因为这二人正是第一部中“人界父子关系”命定的打破者,且在第二部的开头完成了各自的“复活”,似乎摆脱了“丢王位而身死”与“作为殷寿之子而死”的命定结局,但这一切都只是更高天命《封神榜》之下的既定流程,二人的对决并没有超出其剧情安排,由此再一次地强调了宏观天命的不可挣脱。在序幕中,元始天尊等人看到了殷郊体内的怨恨,是对于殷寿阵营的巨大杀意,来自于父子关系的破裂,这让他具有了对“父子链条”的打破性,对应着元始天尊所说的“复活他会影响《封神榜》,让天下大乱”的顾虑。
在元始天尊的眼中,极端反抗父亲阵营的殷郊是对天命剧本的干扰者,因此不想复活他。这形成了一种“对宏观命运无知者”范围的扩展升级,第一部里的元始天尊等人始终高高在上,保持着“天命代言人”的姿态,又在施法被打断、看不到完整未来的情况下暴露了其作为“凡人修道”的局限性(这也是乌尔善特意更改其神仙设定的一个考虑),在第二部中则更加明显,直接让他们也丢失了天命代言的身份,与其他凡人一样地成为了对宏观天命的无知与无意识归从者,自以为其行为会逆反天命,实际上却走在剧本之中。元始天尊复活了殷郊,自己则变成了白发仙翁的经典形象,如同第一部结尾对姜子牙的形象活用---从黑发变为经典的白发钓鱼翁----一样,都是对其人“归于既定”的暗示,只是他们在主观上尚且误解着自己“能动地影响了天命,给人间带来不确定性”。
在正片中,乌尔善建立了姬发与邓婵玉的爱情,将之作为主题的又一呈现形式。姬发站在西岐的父子立场之上,要与邓婵玉率领的殷商对敌,而邓婵玉对于殷商同样有着父女羁绊的成分,在其第一次出场时即明确地做出表现,对殷寿表示“继承父亲意志,带兵讨伐西岐”。因此,这二人在初始阶段的对立战斗,就成为了人界命运“父子关系”定义阵营的顺势结果,而爱情在本作中的定位则等同于第一部里的“反抗殷寿迷惑,归于父子之情”,是表面上给予观众与人物的“感性之力,能动作用”,似乎引导着他们自主地突破了“迷惑”与“父子阵营”的束缚,挣脱宿命的判定,也在实质上属于“对天命剧本的服从”。
作为具体的表现手段,乌尔善强调了邓婵玉和姬发在对立中的阵势与身手,搭配以特效和人力所支撑的大场面,作为对“对立阵营之战争”的烈度的强化,通过战争的残酷性、出手的狠辣感,去凸显二人彼此对立的必然与极端,而爱情则是穿插在其中的“对冲因素”。在二人第一次相遇的段落中,邓婵玉率军过河,远景镜头强调了大军的森严,而姬发乔装着唱出的情爱民歌则成为了其氛围的暖化来源,随即让二人在对立的情势之下正式照面。
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乌尔善对第一部的借鉴与再现,以及对影片类型化元素的一些关照,演员苦练多年的马术、箭术、搏斗术,都在激烈的追逐战中得以展示,既给出了动作元素,也在效果上凸显了二人的阵营对立程度,带有出手即狠辣不留情的极端仇恨。也如同第一部的戏剧节点一样地,二人坠入深谷,从而面对了第一次的关系缓和、“人界宿命挣脱”:邓婵玉与姬发联手对抗野猪,由此让他们成为了“人类”这一阵营里的同类,铺垫出爱意的首个萌发契机,对应着第一部里姬发的坠落深谷,在其中看到了父亲等三大侯会商,随之久违地进行了父子对话。而在二人第二次会面的大规模攻城战之中,姬发救下邓婵玉,自己表示投降,为了保护西岐人能够与家人团圆,不至于死于战火,又唤醒了邓婵玉关于家庭的意识,抵消其“只有对立与战争”的观念,“你我有区别,我为活人而战,你是为了死人”。
这发生在影片的半程节点上,带来了主题阶段的切换,姬发看上去是放弃了反击战意,却在冥冥之中解除了“阵营对立”的关系,也确实引发了自己与邓婵玉的关系质变点。在结尾处,邓婵玉归顺西岐,由此打破了自己对亡故父亲与实质性父亲闻太师的“父女归属”,但又只能面对被姬发杀死的结局,由此将第二部的落点到了第一部的同质化状态:第一部里,殷郊反叛父亲,似乎达成了“打破血脉之人界命定”的结果,第二部里则轮到了邓婵玉,且一并完成了对各自血脉决定原阵营的逆反,又各自被殷寿与姬发所杀,殷寿归于家族“屠戮血亲”的独特血脉宿命之中,而姬发也同样落在了“血脉决定阵营对立”的结局,亲手破坏了自己作为个体而与邓婵玉的超阵营爱情,二人看上去的“确保王位延续、逆转丢位死亡”与“确保西岐地位、逆转兵败之浅层定数”之成功,恰恰是正反调性的表面能动性,其疯狂与崛起的情感看似相反,又一样地浓烈极致,在内里又都意味着他们对天界命定的贴合,而作为两部结尾中被杀者的殷郊与邓婵玉同样如此,在全系列结尾的开榜封神中将以灵魂的形式依附于封神榜的判定,各归其神位。
而在这一段之前,乌尔善则在战斗中格外地拉满了仇恨与对立的内容:魔家四将在第一次遭遇战中直接吞食了西岐方大将,随后自己四人也相继被杀死,此外则是大场面的攻城战,将毁灭与死亡的对立程度尽量拉满。这样的战争围绕着各自的父子关系,发生在以父之名的姬发与邓婵玉之间,也让参战者的意志愈发坚定,因为“他们杀死了我的亲人”,西岐方战士会不顾一切,魔家三将也会为了兄弟而复仇。战争看似浓烈激昂,本质却是对“亲子划定阵营”的归属与延展,由此抵消了将士们投身于此的激烈情绪,以及表层的作战行为。
这就要说到第二部里的另一个主要线索,即姬发作为西岐领导者的成长。他面对着殷寿“杀死儿子”的反家庭血脉,自身则要基于父子传承之位,去保护西岐的万民,后者正是超脱具体家庭血脉的“大家庭”,也是他需要达到的思想升级,获得作为领袖的成长。这也构成了他与邓婵玉的爱情线索,后者停留在“为了继承死去父亲的意志”,是狭义的家庭血脉,无视了活的广义家庭之万民,被姬发说服、转变,化敌对为爱情。
一开始的他面对着不利的力量对比,对方始终有强大的法术作为支撑---这也是前半部中展示魔家四将的深层用意---由此构成了自身作为领导者而无法扭转的“战败”结局,即最浅层的“命数”。随着作品的推进,他得到了元始天尊等人的法术助力,特别是其弟子、吸收元始天尊法力---象征性极其明确的编排,让昆仑众的力量能够参与到一线---的殷郊,也伴随着自己的思想成长。但这种败局扭转的“改命”,连同作为领袖的成长,又都符合着潜在的命数,即他作为天下共主的既定,由此消解了表面上的困惑挣脱、保护万民之情,助力他的昆仑众也在序幕中表现出了之于宏观天命的无意识与被笼罩,不足以真的让姬发“逆天改命”,反而都是“顺从剧本”的一部分。
进一步地说,姬发之于“阵营对立”的态度,有着微妙的表现。在开头的部分,姬发面对着殷寿交上的杀子之剑,以西岐之主、姬昌之子的身份做出了反击,正是对上述出发点的确立,随后却愈发感到战力的无可抗衡,想要放弃抵抗。这是他作为广义家庭西岐之主的退缩,却也以消极的形式摆脱了“阵营对立、消灭殷商”的命定。
这同样发生在他与邓婵玉的爱情萌生时刻,且从消极转为积极,爱情由此具有了重要的意义:以积极的状态扭转宏观的“命定”,让姬发能够真正地脱离阵营对立的剧本角色。邓婵玉与他联手对敌闻太师,似乎给出了一条以个体爱情扭转二人阵营起点、又能保护子民的道路,但最终还是落于爱情破灭、邓婵玉死于他手的结局。
在二人爱情的初期,姬发先是救下敌人,第二次更是自己投降。由此,二人的关系形成了微妙的正负面状态:在表面而言,这是姬发作为领导人的堕落,实际上却是冥冥中的“挣脱阵营归属之对立”,在爱情的升腾中愈发转向积极,变成了邓婵玉与他的协力同心。在剧情安排中,由姬发投降而引出爱情的小设计,也是对此正反性的落实,让观众与人物都被表面上的“消极”所“迷惑”,认为自己应该消除之,完成所谓的“积极成长”,正是对天命的强烈迷惑与诱导性的表现,与两部中表面积极的“为了家人”之情、内里的《封神榜》剧本的交互是一致的。
而在另一方面,姜子牙则成为了姬发完成“领导人成长线索”的关键助推者。他的第一次出场是经典的白发老翁钓鱼者形象,契合于《封神演义》经典所象征的天命剧本,又钓上了一条鱼,暗示着随后出现的姬发,后者正是无意识之间的“鱼”,被此刻尚无察觉的姜子牙“钓”了上来,以此走上了“周武王与姜子牙”的既定之路。乌尔善加强了姜子牙出场段落中的幽默元素,让其似乎带来了“人味”,却只停留在表面,如同他在各层面所做的一样。
更本质的是,他始终在助推着姬发作为西岐战争领袖的成长,不要投降,为了自己与西岐人的家人而战,于微观层面而言,当然是很积极的说辞,却是对“父子属性”的强调,并让两个阵营的战争持续下去。特别是在攻城战之前,姬发因为杀死了魔礼青而开心,姜子牙却提醒他“要捉大的”,捕杀邓婵玉为止,由此潜在地站到了姬发与邓婵玉之爱情的反面之上,而爱情才是本作中“反阵营战争,反法术对抗与动作杀戮”的唯一要素。姜子牙个人的形象延续了第一部,逗比而轻松,带着鲜活的人类感,且认为自己拥有对《封神榜》天下主人之归属的判定权,实际上他已经愈发地变成了经典的“姜太公”,其自以为的独立权限也并不存在,这种错觉作用于他自己,也体现在他对姬发的“培养”之上,让后者牢牢地限定在“西岐战争领袖”的位置上,直到成为剧本里的灭商新主。
在攻城战中,殷郊半路加入,虐杀魔家四将,由此在直接表达内容中带入了殷寿父子的层面,也是本片的重要切入点。殷郊具有表面上的“打破父子血脉”之自主能动性,也以三头六臂的法相形象出场,非常直观地颠覆了第一部里的“殷寿之子”形态。但是,当他无视了哪吒“修道之人不可滥杀”的提醒,暴虐地杀死了魔家四将的时候,这种挣脱命运感无疑成为了观感上的负面存在:他深陷在了“父子对杀”的心境之中,代表西岐对战殷商,且是本阵营中仇恨最剧烈、下手最狠辣的存在,由此处在了“阵营对立”之命定关系的顶点之上。于第一部的“父子血脉”之命定来说,殷郊虽然是表面上的挣脱与全新重生者,内里却无比归顺于天命剧本,完美而极致地执行着其代表西岐而出手的设定,也是第一部中《封神榜》打开、既定剧情呈现时,元始天尊等人看到的“人间血海”的制造者之一。
而在第二部中,乌尔善更是发展了其建立在“打破父子血脉”之上的二阶段“命定”。在殷寿的噩梦之中,童年的他与父兄一起遭遇刺杀,并被父亲舍弃,这一切发生在殷家祖先灵魂归宿的宗庙之中,由此强调了一种独属于殷家的血脉特性,即“背叛亲人”,对血脉的抹杀即是殷寿继承自上一代的“血脉”,由此再次落实了第一部中各种行为的“归顺既定”之本质,也让殷郊在上一部结尾的反叛、父子相杀,以及这一部中代表西岐的对战殷商、狠毒杀戮,具有了沿袭家族独特血脉的意味。而殷寿对他的再次诛杀,伴随着“似乎自主引导重生、刷新生命而摆脱既定宿命”的妲己的侍奉左右,也具有了明确的表里交互意味,忠实地与儿子完成着代代相传的“抹杀亲人”之命运,又延伸到天命剧本,作为殷商去对战西岐,最终失败身死。比起第一部的呈现,这一部中的乌尔善明确交代了殷郊的本质,甚至连人界的命定都没能突破,更谈不上天命的层级了。
随着影片的发展,乌尔善扩展了主题表意的系统范围,让更多的人物去承载宿命主题,也延伸出多组人物关系,让人物面临不同的选择,以此作为天命归顺与真正自主的对决形式。他将闻太师带到了剧情之中,将之作为殷寿的延伸,与同样加入剧情的殷郊形成了表层阵营对立、内里宿命合一的关系,一并作为天命的载体,与姬发和邓婵玉的爱情“破宿命”一方形成了潜在的对立,也让后二者面临选择,姬发要在邓婵玉与殷郊之间进行爱情和友情的选择,邓婵玉也要在姬发和闻太师之间进行爱情与“父女情”的选择,后一方便对接着表面的情感能动自主性、实质的归命被动性。
作为爱情的升级,邓婵玉与姬发的共感从个体的“保卫家人”上升开去,变成了“保卫无辜平民”的人性之情,这就超越了“血脉家人”对接的局限性“国家阵营”,也是姬发对邓婵玉“我保护活的家人,你留恋死的家人”说法的具体化,活的家人更加广泛,是西岐中与血脉无关的所有共同生活之人,而死的家人则无疑只是其亡父的意志而已。这扭转了邓婵玉的认知,在闻太师的面前据理力争,保护姬发,而闻太师则表现出了纯粹的“阵营属性”,只要谋反就必杀之。
闻太师与邓婵玉、姬发的对立,正是殷寿“殷商血脉”与二人个体爱情大的对立。当二人背叛闻太师而逃出的时候,镜头切到了殷寿与妲己的一边,作为“爱情组合”的对比。妲己是殷寿表面上的“打破命定,复活倚仗”,此时却明显暴露出了负面的消极意味,吸干了侍女的生命,这是“复活”的反面,也让她成为了殷寿“杀死亲人”之家族独特血脉的同质化存在,看上去能让殷寿摆脱“父子血脉与丢位死亡”、在杀死儿子后依然复活,实际上却反而同质于商族杀戮亲子的宿命,对其的复活也是在无意间对“被姬发攻击而身死鹿台”的具体死亡结局的服务。殷寿与妲己的爱情关系成为了归顺天命的存在,也消除了二人在表面上的“复活”与情感,妲己为了保证殷寿生命而甘愿承受其伤的献身,殷寿“我只要你”的忠贞,都变得失去了个体的意义,与另一边的邓婵玉、姬发形成了对比。
与此同时,殷郊也正式进入了主题表意的系统,与闻太师和其背后的父亲殷寿形成了表里交互,并作用于姬发。姬发与邓婵玉被闻太师的火焰法术所围困,殷郊施以援手,对敌闻太师,这一段有着乌尔善较为丰富的主题设计。殷郊的三头六臂法身得到了活用,三个头颅分别表现着愤怒、悲伤、贪婪的三种极致情绪,又都带着强烈的负面悲观,表达着殷郊对父亲杀死自己的强烈黑暗情绪。它成为了殷郊复杂内心的直观表现,对父亲抱有多重的情感,却又完全没有任何的积极部分,由此彻底地让殷郊定格在了“亲子杀戮”这一商族血脉的命定之上。这也是元始天尊等人在主观上未能掌握的宏观真相,他们与姜子牙一样,都自主地选择了殷郊为天下共主,也对殷郊“沉沦杀戮复仇之心,带来黑暗混乱,难以成为共主”抱有忧虑,想要引导其归于“正路”,却又在无意识之间成为了“邪路”的推动者,因为“邪路”恰恰就是真正的“命定”---在殷郊复活之时,元始天尊询问他是否自知,让他反复回答“我是殷商太子”,试图以此淡化他对殷商的仇恨,成为无杀戮复仇的共主,而非靠杀戮去增强人间地狱这一“封神榜预言画面”的帮凶,但“殷商血脉”本身就是父子相杀,元始天尊对殷郊血统的提醒反而助长了其杀戮沉沦。连元始天尊都在无意识间成为了宏观天命的笼罩对象,其段落中的“居高临下、仰拍镜头”之天命化身的高位沦为表象,无疑强化了天命的巨大迷惑性与不可违背感。
殷郊与闻太师、姬发产生了具体的交集。他救下姬发,与闻太师对峙,三头六臂共同表现的对殷商的消极情绪,成为了表层的“逆反血脉阵营”,与闻太师一方更加彻底的“血脉阵营”形成了看似的对立,事实上也削弱了闻太师在本作与历史基础形象中的“逆天命努力”之心:他想要效忠殷商,力挽狂澜,改变纣王,但殷郊给他展示的显然是殷族人融化在血脉里的亲子杀戮,必然摧毁他的个人努力。因此,二人对峙的一幕无疑成为了表层对立与内在“命定”的结合,实质上并无对立,反而共同地组成了天命本身的形态,二人只是在“各归其位”而已。真正超脱于“各自血脉决定身位”之姿态的是姬发与邓婵玉,却无法敌过闻太师,也比三头六臂、抗衡闻太师的殷郊弱小得多,此前姬发对战魔家四将的失败、殷郊的碾压取胜,也是同样的表现。更隐晦的是,乌尔善其实再现了第一部里的类似场景,殷寿在第一部开头的攻城战中深陷“地狱火场”,看到了“生灵死亡”,随后跃马而出,似乎战胜了天命剧本中的地狱画面,也暗合着他在此段中扭转苏家父子血脉、而又绝对正面形象的状态,但这只是表象而已,到了第二部的此段落,姬发与邓婵玉身陷类似的火焰场,也在结尾的镜头中特意交代了二人的“跃马而出”,呈现力度---无升格特写镜头,只是略作一瞥---却远弱于彼时的殷寿,由此暗示了消极方向的契合与程度的加剧:表面的爱情也与殷寿的努力一样地泡沫,且比殷寿更加不堪一击,在此时甚至敌不过闻太师,无法取得殷寿对苏家一样的暂时胜利。他们弱小地远离了人间地狱,地狱里只剩下了殷郊与闻太师,与环境一样地属于“剧本预言”的一部分,共同加持着剧本自身的不可撼动。
作为后半部、乃至于整个第二部的主题核心,殷郊引出了非常丰富的人物关系。一方面,他要复仇殷寿,强烈的情感能动性、表面的“逆反父子血脉关系”,与内里的“归于本族独特杀戮血脉”相结合。而在另一方面,他也出现在了姬发的面前,激活二人之间的友情,也以此“牵绊”着姬发,让后者必须为了他而保持阵营对立、一起复仇殷商,姬发对邓婵玉的爱情、其承载的“打破阵营对立”也就被分化、削弱了。友情发生在二人的交互之中,是殷郊带有表层情感能动性的正面积极部分,与其黑暗的杀戮复仇是一体两面,一并作用于姬发,实质则是前者包裹后者、让姬发不得不与殷郊一起“走上复仇”的方向。在二人重逢、交谈的段落中,姬发拿起了杀死殷郊的剑,与殷郊一起再次剑舞,友情漂浮在“为殷郊复仇”的恨意之上,二人在第一部开头处剑舞的真正积极友情、尚未被命定所完全控制的状态,已经不复存在。这把剑在电影开头也有出现,作为殷寿劝降姬发的威吓,由此引发了姬发的怒而反击,坚决作战,将“阵营对立”与“殷族父子/姬族谋反”的各自命运一并展示出来。表面的积极部分被推翻,而归于消极面的个体情感本身的能动性又被宏观的命定所笼罩,自主意味消失殆尽。并且,在重逢的段落中,姬发与殷郊许诺杀死殷寿,镜头随后切到了殷寿抚摸胸口的段落,随后是妲己的“重伤将死”、殷寿的大动刀兵,阵营对立被强化,妲己的献身之爱情与“复活之逆命”被重伤所削弱,与姬发与殷郊的“复仇殷商”构成了表层对立与内里统一的命定趋向。
在最后的部分中,乌尔善将表达落到了闻太师与西岐十绝阵斗法的情节上。作为其前导,他再次给出了表层的对比。殷寿要实现自己与妲己的爱情,也要逆转其认定的“父子血脉”,继续复仇殷郊与西岐,从而逆转天命、捍卫王座,但一切都更加明显地进入了“反情感”的消极之中,为了妲己而刺瞎了侍女的眼睛,也为了壮大军力而抽取了质子们的灵魂,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情节,质子团是殷寿“扭转父子血脉”的成功代表,让他们基于主观选择、情感归属地选择了自己,在这里却必须以剥夺主观心灵的方式,才能得以强化,事实上已经失败。于是,殷寿的爱情与“逆转血脉”就与杀戮、死亡挂钩,让他彻底走上了命数里的暴君之路,而爱情、忠诚、父子情的诸多主观能动性都已经消失在了表层。代表“逆天命”的妲己在这里继续出现,其本身已经带着死气,且直接引导了殷寿的行为,也与闻太师形成了抗衡与压制:闻太师建议“恢复殷郊身份,重建王朝辉煌”,正是他基于“血脉阵营”之上的个人逆天命之努力,此时被无意中作为天命关键的妲己所破坏了。殷寿解除了瞬间的犹豫,妲己归于固有印象里的“受女娲命令、引导商朝灭亡之狐妖”,闻太师“匡扶王朝而不得”的一贯定位也完全显露,“天命不可违背”成为了殷商阵营的完全表面化内容。
而在另一边,西岐仍然保持了表面上的积极性,姬发与邓婵玉、配角军人与女子之间的爱情,引导出西岐军民的整体欢乐,扩展出了广义范畴的“活的家人”,也形成了表层的积极情感,让他们自主地保卫彼此、守护西岐“家庭”。并且,杨戬与凡人女子有情,哪吒也用法术放烟花,带来了“昆仑阐教”在表面上的积极调性,似乎成为了能动情感的助力,也与另一边服务于殷商的截教相对比。但就像元始天尊的状态一样,阐教支撑的情感家庭氛围只是他们的自以为而已,其带来的是西岐对殷商的阵营反击之本质。在欢庆的段落结尾处,殷郊作为格格不入的旁观者出现,与姜子牙对话,姜子牙试图劝说他融入,成为天下共主,却无济于事。
在后续的斗法高潮中,乌尔善更是强化了殷郊作为真正强力者的存在感,让他成为了西岐与阐教一方的关键,而表面上更积极自主的姜子牙与哪吒等人则显得格外无力,姜子牙甚至无法对抗普通士兵,哪吒与杨戬也抵不住闻太师的法术。决战的段落中,此前欢庆时刻的一切情感关系都被倾覆,人物只有用死亡的消极方式才能捍卫自己珍视的一切,由此在宏观的层面消极地归于“杀戮地狱”的宿命环境。被元始天尊担忧为“促成黑暗”的殷郊成为了此间的最有力者,取代杨戬而救下了姜子牙,也在决战里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真正具有超脱阵营命运的存在,邓婵玉努力地抵御住了闻太师“父亲”的诱惑,姬发也没有再次沉沦在对她的阵营仇恨之中,但在“绝对消极归命”的殷商一方,在“抹除个体心灵而绝对效忠”的质子灵魂所构成的强大“非能动之既定”法术面前,所有人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哪吒、姜子牙、杨戬等人的主观努力敌不过对方的法术,反而被其象征性地“控制精神”,暗示着其对非能动性之天命的被迫皈依。姬发想要捍卫所有平民,只能杀死邓婵玉,毁灭自己真正个体主导的爱情,这让他的努力之“成功”落在了虚假的状态之上,似乎成就了个人的成长,捍卫了平民,实际上却将超阵营的爱情又恢复到了二人各自血脉的阵营对立之中,自己的所谓成长也是对“西岐阵营之主”的达成,作为主要线索的“领袖成长”只沦为了消极的虚假实现。在细节的处理上,邓婵玉助推了犹豫不决的姬发,给出对自己的致命一击,让她成为了更积极而彻底的“反阵营对立者”,但只能以死亡的方式去实现,而活着的姬发则依然是之于命定的弱小存在。
并且,西岐与闻太师的十绝阵斗法成为了序幕的呼应,正式将宿命承载者扩展到元始天尊等人的范畴,由此进一步强大了天命的力量程度,将“阵营战争,导致人间血海”的第二部宿命层级上升。此前,纣王依靠申公豹等截教,西岐则依靠雷震子的阐教,正是对第二部高潮的前导。这也扩展到了邓婵玉“父亲”闻太师的身上,他在本作中被纣王赠与了帝王衣袍,“如果我死了,由你来继位”,从而承载了一种对“父子血脉对接国家阵营”的打破,但他最初口称“已经不做太师了”,最后还是为了破阵而重做太师、披挂上阵、参与战争,再以太师身份失败,无法真地接手王位,构成了对主题的揭示作用。
由此一来,乌尔善就将第二部做成了主题层面的明确升级,第二部的落点依然是对命定不可违、个体能动性抹除的表现,但比起第一部的“迎着阳光、奔跑向自我的原本故乡”,邓婵玉的死亡、姬发的痛苦,无疑带来了更加明确的悲剧消极调性。同时,第一部里停留于潜在“无意识间归顺剧本”程度的元始天尊等人,也更加直观地展示出了自己在天命面前的弱小无力。在序幕中,他将元始天尊等人一并纳入了“对天命的无意识者”。这符合第一部中“没能看到完整预言画面”的情节,姜子牙的误闯入打断了预言,似乎让其成为了“打破天命者”,由此被选择为《封神榜》的持有者,下界“自主”选择天下之主,对应其在作品里的属性,实际上却是将元始天尊等人一并拉到了“不知命运内容的剧本中人”层级,让他们自以为选择姜子牙去发放《封神榜》是自主性行为,实则一切皆为《封神榜》剧本的既定需要,天命实际上也并未改变,只是其展示被打断而已,而元始天尊等人的属性也在第二部的序幕中得到了落实。在第二部的高潮中,借由闻太师引发更大规模的十绝阵,元始天尊等人正式地参与进来,投放了殷郊,也连带着截教一方的赵公明团队,从表面的“天界”变为“凡人”,也确切地与凡人一样,以对等于西岐与殷商的阵营对立形式,笼罩在了天命之下,皆是无法逃脱剧本与“开榜封神”之辈。
事实上,如果本片能够如传闻一样地,将高潮的十绝阵情节完全展开,还原《封神演义》里的十阵斗法,众仙一起出手,可能会更加合适。在《封神榜》的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是十绝阵,阐教与截教的各路神仙直接地参与到战争之中,分属于西岐与殷商,并大量地在十绝阵斗法中死伤,成为了第一部里天命展开时“人间血海”的一部分,形成对此的极致化呈现,也是其颠覆“命运掌控者”而沦为“命运笼罩者”的关键节点,其中的战死者更是在开榜封神时被依榜册封,确切地“各归其既定之位”了。乌尔善对第二部还是有所设计,尝试着发展了自己的主题,作为之于第一部的必要升级,整体主题之下的细分阶段性主题支撑单部作品,层层递进升级而捏合成整体三部曲的一体化系统,也是最标准的创作范式。
但是,这一次的乌尔善无疑暴露了自己在独立创作方面的巨大缺陷。第一部的剧情,其根本是西方经典的悲剧题材,从政治惊悚与家庭阴谋的合而为一之剧情,到核心主题层面的家庭背叛,父子互弑,血脉论调,宿命议题,都是如此。乌尔善可以轻松地找到无数的顶级作品,从戏剧到文学,甚至只借鉴古希腊与巴尔扎克、普希金等人的经典,吸取其营养,就可以完成第一部的大部分,从整体内容的搭建,到具体桥段的处理。如果夸张点说,第一部的“古希腊感”实在过于浓郁,甚至到了“逐段照搬还原”的程度。站在巨人肩膀之上,乌尔善自然拿出了足够完成度的成品,给出了足够完成度的剧情,够张力的高潮段落,以及很重要的情感饱满度,作为凡人表面能动性自主性的“亲情激发,反抗之情激发”。
但到了第二部,乌尔善的切入点显然并不合适,他找不到东西去借鉴--或者说照抄---了,于是就只能让作品变成了一个非常烂俗的爱情故事,敌对方的男女如何陷入爱河,发展过程非常流程化,基本看不到想法,姬发作为领袖的成长也是如此,一切都过于俗套和生硬。他当然做出了努力,如在爱情内容中尽量借鉴一些浪漫轻喜剧的思路,让姬发与邓婵玉看上去像是“欢喜冤家”的交互模式,又在一些细节上尽量夯实,如邓婵玉在军营中洗澡而“旁人不敢直视”,姬发却脱了衣服扔给她,由此让她获得了“超脱军人身份、阵营归属身份”的柔情暖意,随之延伸出只属于男女之间的爱情。但这种借鉴显然不如西方经典悲剧那样的扎实、高级,禁得住反复使用而依然效果拔群的考验,更多是二三流电影甚至电视剧里的通俗桥段。
特别是到了后半部,爱情的推进更是愈发地显得潦草、随意、快进,邓婵玉的关键转变是“守卫活的家人”,以此形成了狭义“血脉家庭”到广泛“全体平民”的升级,也是对被动划定、不可更改的亲子关系与身份的扭转,主动而真切地感受平民的热情氛围,自发地从心中产生对其的保护之情。因此,邓婵玉应该更细致地接触到西岐的生活,与更多人建立更密切的情感关系,以此引导出内心的转变,也由此带出“主观能动情感”的暂时实现,作为其后被天命所打破、只能以“归顺天命”来表面捍卫的再抑制阶段。但是,乌尔善似乎只是在机械地跑着流程,邓婵玉的西岐生活,包括与姬发的更多爱情体验、相处,这些脱离“天命下的阵营战争”的日常生活、强化个体存在部分,都几乎是不存在的。
无论是爱情线索,邓婵玉作为唯一最接近于“突破命定之人”的关键成长,以及二者承载的主题表达,在这样的内容组成面前,都完全沦为了形式,细致程度完全不足以打动观众,加上给到情节本身的俗套,让情感呈现力也变成了极其浅层、轻度的爱情悲剧片的程度,完全没有了第一部愈发升腾、借力于西方经典戏剧之完成水平的挣扎、纠结、超脱与归顺之杂糅混合的厚重感。而与她息息相关、交互推动、承载领袖成长、弱小困境破除的姬发,也就必然地带来了空泛的呈现度。
大胆地说,第一部里的借鉴是“多见却经典”,而第二部则仅仅只是“多见而烂俗”的程度,这无疑非常致命,因为乌尔善的重要构思即是“表面情感力度与内里情感抹除”的交互联动,他的情节需要给出足够的情感张力,第一部里是冲破纣王这一“无血脉父辈”控制、拥抱家人亲情的情绪,以及前者作为极端呈现形式的“弑父(姬发对无血脉之父殷寿,殷郊对父亲殷寿)”之纠结情绪,第二部则是姬发作为领袖的坚定之情、与邓婵玉的爱情。第一部的乌尔善非常聪明,借助而又变化了经典的“父子杀戮悲剧”,姬发对殷寿的反抗同样能够承载以“弑父”心境的表现形式,而第二部只能借鉴低级别的作品,情感表现力也就弱得多。
于是,一连串的后续发展,由情感张力带来观众打动、人物塑造、由此强化表面的独立个体能动性、再由内里的实质去消除其意义,效果也就不复存在了。
乌尔善的创作局限性是一贯的,即使成功之作如《寻龙诀》也不例外,对主题的概念设计,“夹带私货”式的内在表达,其水平往往远胜于具体落实环节的戏剧创作。第一部《封神》找到了足够的借鉴对象,是乌尔善的有意为之,在主题系统的第一阶段搭建中追寻到了适合如此的呈现角度,但第二部显然就没有那么“用心”,也没有那么好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