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AI要抢这些人的饭碗

500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王璐

编辑 | 魏佳

2025年春节假期刚刚复工,已经遍地都是“AI味”。

先是“AI界拼多多”DeepSeek,从除夕前火到了现在。它凭借着“低训练成本”、“能和OpenAI一较高下的模型能力”,直接给全球来了一剂猛药,甚至让OpenAI、英伟达两大AI巨头公司感受到了“威胁”。关于DeepSeek成本、能力、创始人的“神话”和“误读”,还在此起彼伏出现。

其次是“扭秧歌机器人”成为春晚“显眼包”,16个穿着花棉袄的人形机器人整整齐齐地站在舞台中央转动手绢,14多亿观众在拍手大笑的同时,也让背后的研发公司宇树科技一炮而红。

近两年,AI成为最热门的行业,没有之一。互联网巨头、AI六小虎卷模型和应用卷得火热,普通用户也通过Midjourney、ChatGPT等现象级AI产品,以及AI耳机、AI眼镜等硬件,切身感受到了AI的来袭。

即便这一行业中途也遇到过被否定、被质疑的时刻,但2025年开年的这波热度,让不少AI从业者认为,以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AI很可能在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定焦One」和几位AI行业的资深投资人聊了聊,他们作为嗅觉最灵敏的人,在过去两年密切关注AI行业,有人甚至投资了不下十家AI公司,有着丰富的操盘经验和血泪教训。

他们的投资风格也很不一样,有人喜欢多位布局,既看大模型这类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人形机器人这种相对小众的领域。有人则重点押注某一领域,比如全部押宝AI眼镜。

他们对今年AI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有趋于一致的预测:

技术突破上:多模态模型能力持续升级,朝向多模态理解和生成的统一发展;

普及度上:AI将和更多专业领域深度融合,甚至取代更多人的工作(典型代表是初级程序员);

发展困境上:模型突破能力、可使用数据量、产品商业化面临的挑战不小;

投资态度上:过去看好的领域不放弃,但也会关注新领域,集中在AI硬件、AI Agent两大方向。

大家也对DeepSeek的爆火感到意外和惊喜,它必然会助推AI行业的发展,也当然会令竞争加剧。做FA的李明明觉得,大模型六小虎可能会出现部分掉队。资深投资人陈悦天认为,DeepSeek的广泛传播让更多人知道了LLM(大语言模型)的功能并开始尝试使用,2025年会成为AI Agent应用大爆发的一年,新的商业模式也将诞生。

AI领域的初步竞争阶段已结束,2025年或将成为AI技术成熟、应用落地的关键节点。

被看好的AI硬件:眼镜热度最高,陪伴玩具机会最多

如今扫地机器人、音响、手机等但凡能和AI搭上边的电子设备,都不落伍地推出了AI功能。不过,目前比较火的AI硬件大致分为三类:AI眼镜、AI耳机、AI陪伴玩具,这也是投资人今年比较关注的三大方向。

其中AI眼镜关注度最高。

「定焦One」在此前《狂飙的AI眼镜,能火多久?》一稿中提到,去年AI+眼镜这股风就吹了起来,由于参与者太多还掀起了“百镜大战”。不过厂商们大多为刷个存在感,产品处于仅发布状态,将真正量产发售的时间定在了2025年。如今,2025年已至,多家AI眼镜得露出庐山真面目,接受消费者检验。

大家看好AI眼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代表性产品「Ray-Ban Meta」智能眼镜大卖,这款由Meta与百年眼镜老店雷朋联合推出的智能眼镜,凭借轻量化的眼镜外形且支持听音乐、拍照、录像等AI功能,上市后就一炮而红。

相比「Ray-Ban Meta」们这种音频+摄像头配置的AI眼镜类型,在此基础上增加AR(增强现实)功能的AI眼镜,是今年投资人关注的焦点。

在此种搭配下,AI眼镜能干很多事,甚至未来可能让很多电子设备和职业“消失”,比如它已经能实现翻译功能,用户只要戴上眼镜,对方说的外语便直接变成中文显示在眼镜上,实现无障碍沟通。

500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认为,AI眼镜的想象空间很大,“在五官中,眼睛这一区域能获取的外部信息最多,所以相较于其他佩戴设备,眼镜获取的信息量最大,并且具备同场感(眼睛看到的便是眼镜看到的),因此眼镜目前是能实现最多复杂功能的硬件载体,AI眼镜的终极目标是取代手机。”

李明明也持续关注AI眼镜,但他提醒,AI眼镜的竞争十分火热,这属于大厂间的比拼,初创公司很难有机会。而且AI眼镜本身也有很多限制,目前所具备的功能都还脱离不了手机,存在面向市场后,雷声大雨点小的风险。

另外一类投资人看好的硬件是AI耳机(关于AI耳机的更多信息,可以点击《AI耳机开年大战:谁卖爆?谁尴尬?》),原因和AI眼镜差不多,认为其提供的语音交互、实时翻译、录音转译等功能,取代了手机部分功能,方便懒人操作,但缺点是功能有限,且无法离开手机使用。

还有一类比较火的AI硬件是AI陪伴玩具。

AI陪伴玩具主要通过拟人、拟物等语言方式,套在毛绒玩具、机器人的壳子里,给用户提供情感陪伴,有的还能当老师(植入数学、编程等知识)、监测用户健康,价格区间的选择度也很高,最低10元便能入手一款,用户试水成本低(更多信息可点击《爆火的AI陪伴玩具,到底行不行?》)。

这些特点,让李明明也在重点看AI陪伴玩具,“相较其他AI硬件,这一品类的载体呈现形态多样,感官优势明显,也给了创业公司更多参与的机会。”

不过正是因为进入门槛低,这门生意不容易做大。大多数AI陪伴玩具的底层技术原理和智能音箱设备差不多,目前只能提供一些基础对话,做不到深层情感陪伴,限制了AI陪伴玩具的想象空间。

多位投资人认为,所有复杂的硬件产品都值得用AI做一遍,但无论眼镜还是玩具,它们最终的命运还是过渡性产品。

陈悦天觉得,大量硬件可能会因为AI技术的发展,变成无用的东西。当工作流改变,场景也在被重新发明,AI原生硬件(基于AI改造硬件的功能开发流程)才是AI硬件最终的归宿。

应用软件快速进化:AI Agent将让越来越多人失业?

看完硬件,再来看软件。

AI在软件上的应用更加广泛,比如用户熟悉的通用型智能助手(Siri)、内容生成工具(文生图、文生视频),以及各细分行业的工具迭代更新,都离不开AI。王晟预测,仅基于电脑、手机开发的各种AI助手,今年还会冒出来很多。

目前AI软件应用可主要分为Copilot、Agent两类,前者可以理解为“辅助驾驶”(只有手),后者可以理解为“自动驾驶”(有手有大脑),能自主执行任务,比如用户想某天出去玩,Agent不仅能提供当天的天气预报,还会将这一行程添加到日历里,主动完成一系列相关操作。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曾公开表示,Agent是其最看好的AI应用发展方向,OpenAI CEO Sam Altman也曾预测,2025年将是AI Agent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

今年1月底,OpenAI发布了首款AI Agent产品Operator,其可以像真人一样浏览网页购物、订票、点餐,同时可识别可疑消息并及时制止。为了保护用户隐私,对于信用卡信息、付款信息,Operator无法自主操作,需要人工确认,以及也不能处理银行交易、发送电子邮件。

虽然Operator还有很多限制,但已经给外界展示了其不错的自主能力。王晟觉得,过去AI应用大多以软件形式出现,操作单个工具,今年会从工具走向代理,是“一堆人”。

这种判断主要源于GPT-o1这一技术范式的出现,如果该技术不断发展成熟,能在不同的垂直领域里面跑通,他觉得国内的Agent业务能在近两年快速发展起来,未来的AI应用都会是“造人”,程序员,律师、老师、医生,甚至男女朋友,都可以用AI取代。

500

在众多工种中,不止一位投资人觉得,程序员将最先受到冲击。王晟认为,代码本身的整洁度、高度结构化、高精准性特点,特别适合AI。

有着程序员背景的陈悦天更是亲身验证了AI编程的实力。他最近用了一款AI编程软件,一周写了一个个人网站、一个前后端整合部署的爬虫软件、一个钱包管理服务,全程用自然语言编程,自己没有写一行代码。

这也让他觉得,AI编程和AI Agent编程的出现是革命性的。如今AI不仅替代了初级程序员的工作,他的公司已经实现了AI的全方位参与,用AI抓新闻、抓热搜热词、出文章文案和图片,运营社交网络账号……AI陆续取代了公司的程序员、运营和策划人员。

多位投资人认为,今年DeepSeek的出圈,会让AI Agent应用迎来爆发。陈悦天觉得,未来各行各业会陆续出现由AI Agent驱动的员工,他也不断用AI改造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这类AI员工的水平属于领域专家级别,干活儿一插到底,不仅省心,效率也极速提高。”

在他看来,AI Agent的出现,未来会大规模诞生超级个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升个人生产力和创造力),越来越多的领域高级人才甚至公司老板自己也将愿意成为这些超级个体。目前在程序员这行,他已经看到了这一趋势。

小众前沿方向:人形机器人、Crypto AI、合成数据

除了AI软硬件热门领域,一些小众前沿方向也被部分投资人看好。

今年春晚,会扭秧歌的人形机器人被网友称为“最魔性节目”“没有感情全是技巧”,一场三分钟的“扭秧歌”节目,转手绢的抬手速度远超特斯拉机器人,16个机器人动作全程完全同步,精准度震惊国内外科技圈,其流畅的舞蹈动作全靠AI训练。

在2023年下半年,王晟便开始看好并投资包含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具身智能领域,他觉得人形是机器人领域的最终形态,拥有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相当于自动驾驶的L4级别。陈悦天则断言,人形机器人在今年的发展速度和潜力可能比AI眼镜还大。

500

AI与加密货币的结合也被认为是一个具备潜力的领域。

陈悦天觉得,去年Crypto AI(将AI与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相结合)在美国的合规化推进取得了重要成果,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预示着这一领域将在今年进一步火热。

他很赞同去中心化和AI技术结合,认为能避免大公司、大组织的腐败和关键人风险(如核心开发者离开导致项目停滞),特别是在AI公司普遍面临估值高企、融资困难、商业化不清晰的环境下,Crypto是获取现金流的不错工具。

对此王晟也有担忧,AI基础模型很复杂,没有办法在加密的去中心化网络运行,现在AI和加密的结合,更多是AI项目跑在中心化网络上,然后收益权益体现在加密网络上,算不上完全意义上的结合。

但他还是乐于看到这种结合趋势,“虽然AI跑在了中心化网络上,但实际让AI服务与实体世界发生了联系,属于积极探索。”

此外,合成数据(通过算法或者模型生成的人工数据)成了大家今年关注的重点之一。

AI训练缺乏高质量数据的困境,让合成数据成为“救命稻草”,解决了数据获取难、隐私保护成本高等问题。

如今自动驾驶、医疗影像、金融风控和增强现实等领域,都开始使用合成数据。今年年初,马斯克也公开表示,训练数据已经耗尽,唯一的补充方法是使用合成数据。

但同样,面临的问题也不少。李明明觉得,合成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还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以及如何设计一套好的合成方法,从而保证产出高质量数据,技术门槛比较高。之前也出现过合成数据导致模型“崩溃”的问题。相比国外,目前国内这类公司的存在感也没那么强。

结语

回顾过去两年AI行业的发展,虽然问题不少,特别是找不到商业化路径、止不住烧钱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但AI的整体发展速度基本符合投资人的预期。

具体拆分来看,软件上,以Midjourney为代表文生图和以Sora、可灵、即梦为代表的文生视频的技术一直在迭代,并不断融入打工人的日常工作中;硬件上,AI眼镜这一品类逐渐被越来越多普通用户关注;技术上,LLM进化得很快,Claude 3.5 Sonnet和DeepSeek惊艳国内外。这些都让投资人觉得,今年AI会再次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爆发。

此刻,2025年刚开始,大家对AI行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或许,下一个突破性进展已经在路上,即将再次刷新我们的认知。

*题图来源于Unsplash,文中配图来源于Pexels。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明明为化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