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精英嘲笑“做题家”,他们在害怕什么?-从梁文峰的成功看中国式奋斗的傲慢与偏见

 一、从“做题家”到“创新家”:一场被污名化的生存突围

当梁文峰以DeepSeek创始人身份登上科技头条,用开源AI模型撕裂硅谷的傲慢时,某些人终于意识到:那个曾被他们贴上“小镇做题家”标签的中国青年,早已站在了全球创新的潮头。而这一幕,恰恰是对前几年“快乐教育”神话最辛辣的反讽——那些嘲笑寒门学子“只会做题”“缺乏创造力”的精英们,此刻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群“做题家”用解题的智慧,解构了西方对创新的垄断。

“小镇做题家”一词诞生时,带着浓重的阶级傲慢。它被用来形容那些依靠题海战术考入名校,却在多元竞争中“泯然众人”的寒门学子。批评者认为,他们的成功是“机械的”“缺乏灵性”的,甚至断言“做题思维”将扼杀创造力。但梁文峰的故事撕碎了这种偏见:他拆解电子设备的童年实践,对数学与计算机的偏科式痴迷,以及将题海战术转化为算法优化的能力,恰恰证明了“做题”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资源匮乏的土壤里,做题本身就是一场生存智慧的极限突围。

讽刺的是,当精英阶层用“快乐教育”包装自己的教育特权时,却选择性忽视了背后的阶级密码:钢琴、马术、国际游学构建的“快乐”,本质是资本堆砌的护城河;而寒门学子在题海中搏杀的“痛苦”,则是突破阶层壁垒的唯一武器。正如某位学者所言:“对做题家的嘲讽,实则是既得利益者对底层上升通道的恐慌性污名化。”

二、快乐教育的双标陷阱:当“快乐”成为阶级特权的遮羞布

近年来,“快乐教育”被包装成先进理念,却在中国语境下异化为一场荒诞的认知战。城市中产一边用天价学区房和私教课程构筑竞争壁垒,一边对农村孩子说“快乐更重要”;既得利益者享受着应试教育带来的名校光环,却劝诫底层“别被成绩绑架”。这种割裂,在成都小学生因考倒数第二而欢呼的视频争议中达到高潮:当网民怒斥“快乐教育毒鸡汤”时,他们真正愤怒的,或许不是教育理念的对错,而是“你怎敢在起跑线落后时依然快乐?”

但梁文峰们的存在,恰恰证明了这种焦虑的荒谬性。他的父亲从不追问考试排名,只关心“今天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看似反传统的教育观,实则暗含更高阶的智慧:将解题能力升华为问题意识,将应试压力转化为技术攻坚的韧性。当西方实验室争相引入DeepSeek的多头潜变量注意力架构时,他们模仿的不仅是技术方案,更是一种在约束条件下极致优化的“稻田文明式创新”。这何尝不是对“快乐教育”原教旨主义者的打脸?真正的教育,从不是“快乐”与“痛苦”的二元对立,而是在突破认知边界的过程中,让人体验到“解题”与“创造”交织的高级愉悦。

三、创新边疆的颠覆者:做题思维如何重构全球规则

梁文峰最致命的“冒犯”,在于他打破了两个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其一,中国创新只能是“跟随式改良”;其二,做题家精神与颠覆性创新水火不容。DeepSeek的开源策略,让硅谷首次感受到“被模仿”的焦虑;其MLA架构对Transformer内存开销的颠覆,更证明了“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东方智慧,完全可能孕育出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范式。

这背后,是一代“做题家”的集体觉醒:他们从高考的独木桥上一路拼杀而来,深谙如何在严苛约束下寻找最优解。当这种能力被投射到AI战场,便催生出不同于硅谷“野蛮扩张”的创新路径——用更精密的算法而非更庞大的算力突破瓶颈,用组织模式的“反内卷”释放人才密度优势。正如梁文峰所言:“我们缺乏的不是资本,而是创新的信心和组织创新的智慧。”这种从“做题家”到“破局者”的蜕变,本质上是一场文明层级的范式转移:当西方还在将“快乐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武器时,中国的新生代已用解题的智慧,重构了创新的底层逻辑。

结语:警惕“快乐”背后的认知殖民

对“做题家”的污名化,本质是知识权力的话语争夺。 当西方将“快乐教育”与“创造力”捆绑推销时,他们真正输出的,是一套消解后发国家竞争力的认知陷阱。梁文峰的成功提醒我们:在技术卡脖子与教育焦虑交织的时代,比批判“做题家”更重要的是追问——是谁在定义“快乐”? 又是谁在划定“创新”的疆界?

那些嘲笑寒门学子“只会做题”的人或许忘了:在《最强大脑》舞台上横扫对手的脑力精英,在量子计算领域突破“量子霸权”的中国团队,乃至用AI模型挑战GPT-4的DeepSeek,他们的起点,都不过是某个小镇教室里的一本习题集。而当梁文峰们用代码重构世界时,历史终将证明:解题的智慧,才是穿透认知铁幕的最强武器。

500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安徽省

热门评论 2

  • 莫语 作者
    全部楼层
    背山远行
      寒门的出路一直都在:父母提高自身认识能力,然后教育孩子,逐代递进。注意,我这里说的可是提高认识能力,不等同于多读书,读书多而能力差的太多了。但问题是,认识能力差导致贫寒,同时又不愿意认同认识能力的差别,非要求用你们自己理解能力范围内的东西比拼不可,为了屁股位置连国家民族整体的发展都可以不顾。你这表达的是一种态度,不是真理或事实。对这种态度,讲道理绝不是根本性的解决办法,需要以有效的强制力量为后盾,用多种综合的实践手段去解决。所以我不打算说服你,而只想对能明白道理的人讲清道理。
      我没有把勤奋贬为无用功,相反我再清楚不过地完全承认勤奋的作用,而只是在贬低过分且简单的勤奋,这种勤奋几乎不产生正面结果,内卷就是其直接结果——卷起来不能产生更多利益,大家都没好处,而创新却可以做到产生更多利益。你这里完全是故意歪曲我的意思。
      我说过简单勤奋,对应地就有复杂的。复杂勤奋不是实践上勤奋,而是认识上勤奋,且要用更少的勤奋获得更多更深的认识。西方人实践上懒惰,但认识上并不懒惰。他们的认识发展历史,从教父哲学/经院哲学到古典哲学再到马克思主义,是唯一一个独自和独立走通了这种认识发展道路的地球文明,这种认识上的走通,催生了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参见我写的独立文章《哲学和一般性的社会科学可以研究中国问题,但不可以有中国特色》,里面详细说过),在这个方法论不成熟时,近代科学就诞生了。你要拿我们去比,就需要拿出对应范围和水平的中国认识发展历史来。这个认识发展历史,是远在工业化之前的,别胡扯什么工业化时代的实践作用。
      我反对的是做题家教育,不是在拒绝做题。这也是你在故意歪曲我的意思。做题家教育,是将所有的题型做尽,拼谁在同样时间内将大量做过的题目做对得分最多。而我说的思维能力教育,也是做题的,但区分能力是要看面对没做过的东西谁有能力做得更好。前一种教育,目标是听命行事的劳动者,后一种教育的目标,则是自主创新者。普及和加强做题家教育,会试图毁掉具备创新潜力的学生,而这些学生的潜力,是他们父母和祖父母多代人接力式的复杂劳动的结果,而你们这些所谓公平追求者们,却将毁掉别人劳动成果为自己谋利看作是公平,这和美国政府在主张世界和平是一样的逻辑。
      你说的学区房价高等门槛问题,恰恰是你们这些所谓的公平追求者促成的。教材都不好好编写了,不给家长有能力的家庭以自主教育的时间,强行抹平有和没有认识潜力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而只是补课做题拼简单勤奋。这导致了考分可以由简单直接的手段决定(而不是由复杂的认识能力决定),催生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地域性的整个生态,包括学区房。你们自作自受得病,到头来还非得给健康人吃药来治病不可。
      而思维能力,是不能和金钱挂钩的——你就算是亿万富翁,想提升自身能力也只有自己老老实实和其他人一样组做。这就是网上众所周知的富二代们被人看不起的原因——老子们再有钱也难让儿子们有能力。我说的面向思维能力教育,根本就不可能和金钱等同,也根本就不是西方搞的那一套体制——准确地说,这是世界上尚无人做过的事(当然需要我们自己创新)。
      认识论教育是需要的,但不是高强度,而是要高效率——要尽量用最低强度的训练获得最好的能力。你只会死记硬背而不懂能力是什么,所以才会理解为高强度训练,并且你连这种认识能力的高强度训练都没做过,而只知道做题。
      你想把DeepSeek团队的成绩归功于题海训练,也很简单。但你需要引用真正的事实数据:有多少人做了题海训练,其中有多少人有真正的创新成绩,这个比例太低的话,甚至连50%都达不到,那么真正导致成绩的大概率不是题海训练。
      堂吉诃德脑子有什么问题,你该问塞万提斯去,那可不是我写的小说。财富上的精英和认识上的精英则根本就不是同一群体,你这种混淆概念的说法,其实还是为了你们自己屁股的位置什么都不顾——连这样做最终有没有出路都不管。

    你的这篇充满知识精英优越感的雄文,特别是这句“寒门的出路一直都在:父母提高自身认识能力,然后教育孩子,逐代递进。”何等的荒谬,着实给当代社会上演了一出魔幻现实主义大戏。当你用"认识能力"的权杖敲打寒门子弟时,他精心构筑的理论大厦正暴露出三重致命裂缝,每个裂缝都渗出脱离现实的虚空。
    第一重裂缝在阶级分析的维度轰然开裂。你将社会分层简单归结为"认识能力"的等差,这种论调恰似魏晋门阀用清谈论调粉饰九品中正制的荒谬。当贵州山区留守儿童在漏雨教室里分食咸菜拌饭时,珠江新城精英却在用进口辅食培养"双语思维能力"。这种认知能力的鸿沟,当真能用"三代接力式复杂劳动"的鸡汤弥合?你选择性遗忘的是,中国家庭年教育支出差距已达40倍之巨,这个数字足以让再精妙的"认识论教育"沦为空中楼阁。
    第二重裂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重锤下土崩瓦解。陶醉于西方哲学史的单线条叙事,却对火药、造纸、活字印刷的东方智慧视而不见。这种傲慢与16世纪欧洲传教士将《几何原本》奉为神谕的姿态如出一辙。更可笑的是,当你痛批"做题家教育"时,全然不知哥廷根大学数学系至今保留着每日百题的训练传统,MIT的Problem Set能让最聪明的头脑崩溃痛哭。将应试能力与创新精神二元对立的做法,无异于否认钢琴家需要从音阶练起的基本常识。
    第三重裂缝在现实逻辑的检验中碎成齑粉。你臆想的"高效率低强度思维能力教育",在深圳私立学校的课程表前显得尤为荒诞——那里的小学生正在用博弈论分析《三国演义》,用Python模拟赤壁火攻,这些课程每小时的费用抵得上农民工半月薪资。当海淀家长为子女抢购三万元/节的"批判性思维私教课"时,大凉山的教师还在为筹钱购买投影仪发愁。这种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岂是轻飘飘的"自主教育"能够破解?
    更值得玩味的是作者的理论悖论:既鄙视"简单勤奋"催生的内卷,又鼓吹"三代接力式复杂劳动"。这种双标恰似既要求马拉松选手轻盈奔跑,又规定必须背负家族三代人的行囊。当寒门学子在煤油灯下苦读时,精英阶层早已用游学、私教、科研夏校构筑起认知壁垒。作者口中"不与金钱挂钩的思维能力",在现实中正被明码标价成精英教育的入场券。
    那些端坐云端的高知群体,用哲学黑话编织的认知牢笼,本质上是在为阶级固化寻找学理注脚。当他们将结构性不公美化为"认识能力差异",把教育异化的责任推给"公平追求者"时,恰似中世纪教士将饥荒解释为"上帝对愚者的考验"。这种充满救世主情结的认知特权论,不过是新时代的种姓制度宣言。
    真正的教育革命,从来不是某个知识阶层的精神自嗨。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到张桂梅的女子高中,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密码,始终在于用制度创新打破资源垄断,用技术手段实现教育普惠。当5G+AI正在将名师课程送进青藏高原的帐篷学校时,那些执着于"认识能力血统论"的当代高知贵族们,终将被时代的车轮碾成尘埃。
  • 不会做题,只谈创造力,那不是创造力,那是胡思乱想。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5
最热 最早 最新

  • 背山远行 无论山是否向我走来,我都背山远行
    全部楼层
    莫语 作者

    你的这篇充满知识精英优越感的雄文,特别是这句“寒门的出路一直都在:父母提高自身认识能力,然后教育孩子,逐代递进。”何等的荒谬,着实给当代社会上演了一出魔幻现实主义大戏。当你用"认识能力"的权杖敲打寒门子弟时,他精心构筑的理论大厦正暴露出三重致命裂缝,每个裂缝都渗出脱离现实的虚空。
    第一重裂缝在阶级分析的维度轰然开裂。你将社会分层简单归结为"认识能力"的等差,这种论调恰似魏晋门阀用清谈论调粉饰九品中正制的荒谬。当贵州山区留守儿童在漏雨教室里分食咸菜拌饭时,珠江新城精英却在用进口辅食培养"双语思维能力"。这种认知能力的鸿沟,当真能用"三代接力式复杂劳动"的鸡汤弥合?你选择性遗忘的是,中国家庭年教育支出差距已达40倍之巨,这个数字足以让再精妙的"认识论教育"沦为空中楼阁。
    第二重裂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重锤下土崩瓦解。陶醉于西方哲学史的单线条叙事,却对火药、造纸、活字印刷的东方智慧视而不见。这种傲慢与16世纪欧洲传教士将《几何原本》奉为神谕的姿态如出一辙。更可笑的是,当你痛批"做题家教育"时,全然不知哥廷根大学数学系至今保留着每日百题的训练传统,MIT的Problem Set能让最聪明的头脑崩溃痛哭。将应试能力与创新精神二元对立的做法,无异于否认钢琴家需要从音阶练起的基本常识。
    第三重裂缝在现实逻辑的检验中碎成齑粉。你臆想的"高效率低强度思维能力教育",在深圳私立学校的课程表前显得尤为荒诞——那里的小学生正在用博弈论分析《三国演义》,用Python模拟赤壁火攻,这些课程每小时的费用抵得上农民工半月薪资。当海淀家长为子女抢购三万元/节的"批判性思维私教课"时,大凉山的教师还在为筹钱购买投影仪发愁。这种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岂是轻飘飘的"自主教育"能够破解?
    更值得玩味的是作者的理论悖论:既鄙视"简单勤奋"催生的内卷,又鼓吹"三代接力式复杂劳动"。这种双标恰似既要求马拉松选手轻盈奔跑,又规定必须背负家族三代人的行囊。当寒门学子在煤油灯下苦读时,精英阶层早已用游学、私教、科研夏校构筑起认知壁垒。作者口中"不与金钱挂钩的思维能力",在现实中正被明码标价成精英教育的入场券。
    那些端坐云端的高知群体,用哲学黑话编织的认知牢笼,本质上是在为阶级固化寻找学理注脚。当他们将结构性不公美化为"认识能力差异",把教育异化的责任推给"公平追求者"时,恰似中世纪教士将饥荒解释为"上帝对愚者的考验"。这种充满救世主情结的认知特权论,不过是新时代的种姓制度宣言。
    真正的教育革命,从来不是某个知识阶层的精神自嗨。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到张桂梅的女子高中,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密码,始终在于用制度创新打破资源垄断,用技术手段实现教育普惠。当5G+AI正在将名师课程送进青藏高原的帐篷学校时,那些执着于"认识能力血统论"的当代高知贵族们,终将被时代的车轮碾成尘埃。
      我在同时地和均衡地表述中西双方的实践和认识历史,中国现在我见过的多数学者都只看中西的实践历史,而西方人则多数不能正确解读他们自己的认识发展历史,原因是他们有个错误的意识形态在作祟:西方中心论。我的观点不是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你想强行捆绑到西方一侧屈批驳,是你一厢情愿而已。

      中国历史上输入西方的科技,是实践成果,我们的实践(也包括特殊性认识)当然曾长期领先。但一般性认识领域,自古希腊思想出现后,我们在这个领域就始终是落后的,一直持续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止。古希腊思想是一种突破,任何新事物刚产生时都漏洞百出,它当然不能例外。但批判这些漏洞不能站在突破之前的守旧基点之上,而且这种批判早已在西方自身的认识发展历史中做过了,升级换代很多代之后才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如果你像否定最初漏洞百出的突破点,那就是架空马克思主义。

      我说过“逐代递进”,可不是“"三代接力式复杂劳动"”,你竟然看作只有三代这么简单,而且连这也不接受,这本身就是你认识能力的问题。中国历史上的认识,曾上千年不能有质的提升,那可不是三代,而是几十代。直接实践的提升简单,认识的提升复杂,这里面最重要的阻力就是你这样的人的头脑,你这样的人太多,就是守旧成为事实障碍的根本原因。这种问题不该讨论,而是要动用实践手段逼你接受,这不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我早已费不少文字明确表述过,认识的差距和贫富差距完全是两回事。你可以瞪眼装看不见,捏造出所谓的我的观点来驳斥,这就是你的讨论问题的方式。

      中国的教育成本,以及各种以名义所做的“高价值教育手段”,都是这个社会被你这样的多数群体推波助澜搞简单勤奋比拼搞出来的,从不是按我说的真正搞思维能力教育搞出来的,这种大环境下也没有真正思维能力教育的生存空间。你这依旧是自作自受出病来再逼健康人吃药的伎俩。

      任何一种社会进步的完整全过程,都无一例外是当时公众改正错误和少数人改造多数人的全过程,而绝无相反情形的可能。认识能力低就是这样其中之一的错误而已,没什么特别的。改正错误的过程也一如既往:谁犯错谁担责,然后承担不起了再自己反思改正,你们这群人也不可能例外。

      你既然不肯老老实实讲道理,非要歪曲我的原话和捏造我的观点才能说话,这种讨论到此为止。
  • 莫语 作者
    全部楼层
    背山远行
      寒门的出路一直都在:父母提高自身认识能力,然后教育孩子,逐代递进。注意,我这里说的可是提高认识能力,不等同于多读书,读书多而能力差的太多了。但问题是,认识能力差导致贫寒,同时又不愿意认同认识能力的差别,非要求用你们自己理解能力范围内的东西比拼不可,为了屁股位置连国家民族整体的发展都可以不顾。你这表达的是一种态度,不是真理或事实。对这种态度,讲道理绝不是根本性的解决办法,需要以有效的强制力量为后盾,用多种综合的实践手段去解决。所以我不打算说服你,而只想对能明白道理的人讲清道理。
      我没有把勤奋贬为无用功,相反我再清楚不过地完全承认勤奋的作用,而只是在贬低过分且简单的勤奋,这种勤奋几乎不产生正面结果,内卷就是其直接结果——卷起来不能产生更多利益,大家都没好处,而创新却可以做到产生更多利益。你这里完全是故意歪曲我的意思。
      我说过简单勤奋,对应地就有复杂的。复杂勤奋不是实践上勤奋,而是认识上勤奋,且要用更少的勤奋获得更多更深的认识。西方人实践上懒惰,但认识上并不懒惰。他们的认识发展历史,从教父哲学/经院哲学到古典哲学再到马克思主义,是唯一一个独自和独立走通了这种认识发展道路的地球文明,这种认识上的走通,催生了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参见我写的独立文章《哲学和一般性的社会科学可以研究中国问题,但不可以有中国特色》,里面详细说过),在这个方法论不成熟时,近代科学就诞生了。你要拿我们去比,就需要拿出对应范围和水平的中国认识发展历史来。这个认识发展历史,是远在工业化之前的,别胡扯什么工业化时代的实践作用。
      我反对的是做题家教育,不是在拒绝做题。这也是你在故意歪曲我的意思。做题家教育,是将所有的题型做尽,拼谁在同样时间内将大量做过的题目做对得分最多。而我说的思维能力教育,也是做题的,但区分能力是要看面对没做过的东西谁有能力做得更好。前一种教育,目标是听命行事的劳动者,后一种教育的目标,则是自主创新者。普及和加强做题家教育,会试图毁掉具备创新潜力的学生,而这些学生的潜力,是他们父母和祖父母多代人接力式的复杂劳动的结果,而你们这些所谓公平追求者们,却将毁掉别人劳动成果为自己谋利看作是公平,这和美国政府在主张世界和平是一样的逻辑。
      你说的学区房价高等门槛问题,恰恰是你们这些所谓的公平追求者促成的。教材都不好好编写了,不给家长有能力的家庭以自主教育的时间,强行抹平有和没有认识潜力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而只是补课做题拼简单勤奋。这导致了考分可以由简单直接的手段决定(而不是由复杂的认识能力决定),催生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地域性的整个生态,包括学区房。你们自作自受得病,到头来还非得给健康人吃药来治病不可。
      而思维能力,是不能和金钱挂钩的——你就算是亿万富翁,想提升自身能力也只有自己老老实实和其他人一样组做。这就是网上众所周知的富二代们被人看不起的原因——老子们再有钱也难让儿子们有能力。我说的面向思维能力教育,根本就不可能和金钱等同,也根本就不是西方搞的那一套体制——准确地说,这是世界上尚无人做过的事(当然需要我们自己创新)。
      认识论教育是需要的,但不是高强度,而是要高效率——要尽量用最低强度的训练获得最好的能力。你只会死记硬背而不懂能力是什么,所以才会理解为高强度训练,并且你连这种认识能力的高强度训练都没做过,而只知道做题。
      你想把DeepSeek团队的成绩归功于题海训练,也很简单。但你需要引用真正的事实数据:有多少人做了题海训练,其中有多少人有真正的创新成绩,这个比例太低的话,甚至连50%都达不到,那么真正导致成绩的大概率不是题海训练。
      堂吉诃德脑子有什么问题,你该问塞万提斯去,那可不是我写的小说。财富上的精英和认识上的精英则根本就不是同一群体,你这种混淆概念的说法,其实还是为了你们自己屁股的位置什么都不顾——连这样做最终有没有出路都不管。

    你的这篇充满知识精英优越感的雄文,特别是这句“寒门的出路一直都在:父母提高自身认识能力,然后教育孩子,逐代递进。”何等的荒谬,着实给当代社会上演了一出魔幻现实主义大戏。当你用"认识能力"的权杖敲打寒门子弟时,他精心构筑的理论大厦正暴露出三重致命裂缝,每个裂缝都渗出脱离现实的虚空。
    第一重裂缝在阶级分析的维度轰然开裂。你将社会分层简单归结为"认识能力"的等差,这种论调恰似魏晋门阀用清谈论调粉饰九品中正制的荒谬。当贵州山区留守儿童在漏雨教室里分食咸菜拌饭时,珠江新城精英却在用进口辅食培养"双语思维能力"。这种认知能力的鸿沟,当真能用"三代接力式复杂劳动"的鸡汤弥合?你选择性遗忘的是,中国家庭年教育支出差距已达40倍之巨,这个数字足以让再精妙的"认识论教育"沦为空中楼阁。
    第二重裂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重锤下土崩瓦解。陶醉于西方哲学史的单线条叙事,却对火药、造纸、活字印刷的东方智慧视而不见。这种傲慢与16世纪欧洲传教士将《几何原本》奉为神谕的姿态如出一辙。更可笑的是,当你痛批"做题家教育"时,全然不知哥廷根大学数学系至今保留着每日百题的训练传统,MIT的Problem Set能让最聪明的头脑崩溃痛哭。将应试能力与创新精神二元对立的做法,无异于否认钢琴家需要从音阶练起的基本常识。
    第三重裂缝在现实逻辑的检验中碎成齑粉。你臆想的"高效率低强度思维能力教育",在深圳私立学校的课程表前显得尤为荒诞——那里的小学生正在用博弈论分析《三国演义》,用Python模拟赤壁火攻,这些课程每小时的费用抵得上农民工半月薪资。当海淀家长为子女抢购三万元/节的"批判性思维私教课"时,大凉山的教师还在为筹钱购买投影仪发愁。这种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岂是轻飘飘的"自主教育"能够破解?
    更值得玩味的是作者的理论悖论:既鄙视"简单勤奋"催生的内卷,又鼓吹"三代接力式复杂劳动"。这种双标恰似既要求马拉松选手轻盈奔跑,又规定必须背负家族三代人的行囊。当寒门学子在煤油灯下苦读时,精英阶层早已用游学、私教、科研夏校构筑起认知壁垒。作者口中"不与金钱挂钩的思维能力",在现实中正被明码标价成精英教育的入场券。
    那些端坐云端的高知群体,用哲学黑话编织的认知牢笼,本质上是在为阶级固化寻找学理注脚。当他们将结构性不公美化为"认识能力差异",把教育异化的责任推给"公平追求者"时,恰似中世纪教士将饥荒解释为"上帝对愚者的考验"。这种充满救世主情结的认知特权论,不过是新时代的种姓制度宣言。
    真正的教育革命,从来不是某个知识阶层的精神自嗨。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到张桂梅的女子高中,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密码,始终在于用制度创新打破资源垄断,用技术手段实现教育普惠。当5G+AI正在将名师课程送进青藏高原的帐篷学校时,那些执着于"认识能力血统论"的当代高知贵族们,终将被时代的车轮碾成尘埃。
  • 莫语 作者
    全部楼层
    背山远行
      寒门的出路一直都在:父母提高自身认识能力,然后教育孩子,逐代递进。注意,我这里说的可是提高认识能力,不等同于多读书,读书多而能力差的太多了。但问题是,认识能力差导致贫寒,同时又不愿意认同认识能力的差别,非要求用你们自己理解能力范围内的东西比拼不可,为了屁股位置连国家民族整体的发展都可以不顾。你这表达的是一种态度,不是真理或事实。对这种态度,讲道理绝不是根本性的解决办法,需要以有效的强制力量为后盾,用多种综合的实践手段去解决。所以我不打算说服你,而只想对能明白道理的人讲清道理。
      我没有把勤奋贬为无用功,相反我再清楚不过地完全承认勤奋的作用,而只是在贬低过分且简单的勤奋,这种勤奋几乎不产生正面结果,内卷就是其直接结果——卷起来不能产生更多利益,大家都没好处,而创新却可以做到产生更多利益。你这里完全是故意歪曲我的意思。
      我说过简单勤奋,对应地就有复杂的。复杂勤奋不是实践上勤奋,而是认识上勤奋,且要用更少的勤奋获得更多更深的认识。西方人实践上懒惰,但认识上并不懒惰。他们的认识发展历史,从教父哲学/经院哲学到古典哲学再到马克思主义,是唯一一个独自和独立走通了这种认识发展道路的地球文明,这种认识上的走通,催生了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参见我写的独立文章《哲学和一般性的社会科学可以研究中国问题,但不可以有中国特色》,里面详细说过),在这个方法论不成熟时,近代科学就诞生了。你要拿我们去比,就需要拿出对应范围和水平的中国认识发展历史来。这个认识发展历史,是远在工业化之前的,别胡扯什么工业化时代的实践作用。
      我反对的是做题家教育,不是在拒绝做题。这也是你在故意歪曲我的意思。做题家教育,是将所有的题型做尽,拼谁在同样时间内将大量做过的题目做对得分最多。而我说的思维能力教育,也是做题的,但区分能力是要看面对没做过的东西谁有能力做得更好。前一种教育,目标是听命行事的劳动者,后一种教育的目标,则是自主创新者。普及和加强做题家教育,会试图毁掉具备创新潜力的学生,而这些学生的潜力,是他们父母和祖父母多代人接力式的复杂劳动的结果,而你们这些所谓公平追求者们,却将毁掉别人劳动成果为自己谋利看作是公平,这和美国政府在主张世界和平是一样的逻辑。
      你说的学区房价高等门槛问题,恰恰是你们这些所谓的公平追求者促成的。教材都不好好编写了,不给家长有能力的家庭以自主教育的时间,强行抹平有和没有认识潜力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而只是补课做题拼简单勤奋。这导致了考分可以由简单直接的手段决定(而不是由复杂的认识能力决定),催生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地域性的整个生态,包括学区房。你们自作自受得病,到头来还非得给健康人吃药来治病不可。
      而思维能力,是不能和金钱挂钩的——你就算是亿万富翁,想提升自身能力也只有自己老老实实和其他人一样组做。这就是网上众所周知的富二代们被人看不起的原因——老子们再有钱也难让儿子们有能力。我说的面向思维能力教育,根本就不可能和金钱等同,也根本就不是西方搞的那一套体制——准确地说,这是世界上尚无人做过的事(当然需要我们自己创新)。
      认识论教育是需要的,但不是高强度,而是要高效率——要尽量用最低强度的训练获得最好的能力。你只会死记硬背而不懂能力是什么,所以才会理解为高强度训练,并且你连这种认识能力的高强度训练都没做过,而只知道做题。
      你想把DeepSeek团队的成绩归功于题海训练,也很简单。但你需要引用真正的事实数据:有多少人做了题海训练,其中有多少人有真正的创新成绩,这个比例太低的话,甚至连50%都达不到,那么真正导致成绩的大概率不是题海训练。
      堂吉诃德脑子有什么问题,你该问塞万提斯去,那可不是我写的小说。财富上的精英和认识上的精英则根本就不是同一群体,你这种混淆概念的说法,其实还是为了你们自己屁股的位置什么都不顾——连这样做最终有没有出路都不管。

    你的这篇充满知识精英优越感的雄文,特别是这句“寒门的出路一直都在:父母提高自身认识能力,然后教育孩子,逐代递进。”何等的荒谬,着实给当代社会上演了一出魔幻现实主义大戏。当你用"认识能力"的权杖敲打寒门子弟时,他精心构筑的理论大厦正暴露出三重致命裂缝,每个裂缝都渗出脱离现实的虚空。
    第一重裂缝在阶级分析的维度轰然开裂。你将社会分层简单归结为"认识能力"的等差,这种论调恰似魏晋门阀用清谈论调粉饰九品中正制的荒谬。当贵州山区留守儿童在漏雨教室里分食咸菜拌饭时,珠江新城精英却在用进口辅食培养"双语思维能力"。这种认知能力的鸿沟,当真能用"三代接力式复杂劳动"的鸡汤弥合?你选择性遗忘的是,中国家庭年教育支出差距已达40倍之巨,这个数字足以让再精妙的"认识论教育"沦为空中楼阁。
    第二重裂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重锤下土崩瓦解。陶醉于西方哲学史的单线条叙事,却对火药、造纸、活字印刷的东方智慧视而不见。这种傲慢与16世纪欧洲传教士将《几何原本》奉为神谕的姿态如出一辙。更可笑的是,当你痛批"做题家教育"时,全然不知哥廷根大学数学系至今保留着每日百题的训练传统,MIT的Problem Set能让最聪明的头脑崩溃痛哭。将应试能力与创新精神二元对立的做法,无异于否认钢琴家需要从音阶练起的基本常识。
    第三重裂缝在现实逻辑的检验中碎成齑粉。你臆想的"高效率低强度思维能力教育",在深圳私立学校的课程表前显得尤为荒诞——那里的小学生正在用博弈论分析《三国演义》,用Python模拟赤壁火攻,这些课程每小时的费用抵得上农民工半月薪资。当海淀家长为子女抢购三万元/节的"批判性思维私教课"时,大凉山的教师还在为筹钱购买投影仪发愁。这种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岂是轻飘飘的"自主教育"能够破解?
    更值得玩味的是作者的理论悖论:既鄙视"简单勤奋"催生的内卷,又鼓吹"三代接力式复杂劳动"。这种双标恰似既要求马拉松选手轻盈奔跑,又规定必须背负家族三代人的行囊。当寒门学子在煤油灯下苦读时,精英阶层早已用游学、私教、科研夏校构筑起认知壁垒。作者口中"不与金钱挂钩的思维能力",在现实中正被明码标价成精英教育的入场券。
    那些端坐云端的高知群体,用哲学黑话编织的认知牢笼,本质上是在为阶级固化寻找学理注脚。当他们将结构性不公美化为"认识能力差异",把教育异化的责任推给"公平追求者"时,恰似中世纪教士将饥荒解释为"上帝对愚者的考验"。这种充满救世主情结的认知特权论,不过是新时代的种姓制度宣言。
    真正的教育革命,从来不是某个知识阶层的精神自嗨。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到张桂梅的女子高中,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密码,始终在于用制度创新打破资源垄断,用技术手段实现教育普惠。当5G+AI正在将名师课程送进青藏高原的帐篷学校时,那些执着于"认识能力血统论"的当代高知贵族们,终将被时代的车轮碾成尘埃。
  • 熟能生巧,如果连熟练都做不到想创新可能吗?
    可能有个别天才只要稍微集中点注意力就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对绝大多普通人和准天才来说要在创新领域有作为还是要有深厚的训练做基础,不大量占有材料对一般人来说根本没有可能实现创新。
  • guan_17254321851291
    几位,小镇做题家可不是什么傲慢,是小镇做题家本人创造的这个词,人家是在自嘲,说自己考上名校,外人看来自己如何如何牛,其实自己不过是会做题而已,没有看不起做题家的意思。
    我家是京校文科女,我说就凭咱小镇做题家这两下子,搞个注册会计师加律师证有啥难的?一门一百套真卷而已,凭着会做题随便甩百分之九十的同龄人两条街不成问题
  • 教育要和社会发展相配套,现在的中小学阶段重选拔轻培育模式是小镇做题家的温床,也是当下国情的最优解,何时转化为重培育轻选拔还要看国情
  • 背山远行 无论山是否向我走来,我都背山远行
    全部楼层
    莫语 作者

    寒门不靠做题如何突围?难道靠父亲的推荐信?还是靠家族百亿创业基金?以“中国勤奋数千年却未诞生现代科学”为由,将“勤奋”贬为无用功,却故意混淆了两种“勤奋”:一种是封建制度下服务于科举功名的重复性劳动,另一种是工业化时代依托科学思维的创造性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归功于“懒惰文明”时,你选择性遗忘了:牛顿的微积分诞生于瘟疫隔离期的苦思,图灵的密码破译扎根于战时计算的题海。西方科学史的本质,恰恰是“快乐教育”叙事最尖锐的悖论——真正的创新从未脱离过艰苦的思维训练,只不过精英们总爱给自家书斋里的苦功贴上“自由探索”的浪漫标签,却将寒门子弟的题海污名为“机械重复”
    你的论点“做题家创新者比例多低”,却拒绝直面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学区房溢价300%的北京、补习费占家庭收入60%的香港511,寒门除了做题还能选择什么? 当美国常春藤校友子女录取率是普通申请者的6倍时,某些人却要求中国底层在毫无资本加持的荒野中凭空长出“科学思维”的参天大树——这种论调无异于要求沙漠里的旅人放弃寻找绿洲,转而“创新性光合作用”。
    更可笑是一边批判“做题家教育害人”,一边承认“不勤奋什么都得不到”,却在最关键处露了马脚:他们口中的“科学思维”,本质上仍是需要高强度训练的认识论工具。DeepSeek团队能在算法而非算力上突破,恰恰源于成员们从小被题海训练出的“约束条件下最优解”思维——这种能力与你推崇的“高超认识能力”,根本是同一种认知基因为不同阶级贴上的差异化标签。
    更荒诞的是,当你将“快乐教育”与“做题家”比作堂吉诃德与风车时,他们故意隐去了这场决斗的真实战场:风车是虚妄的,但堂吉诃德的矛尖始终对准的,是寒门子弟试图攀爬的那架真实存在的阶级梯子。而当精英们用“真理”焊死梯子、用“快乐”粉饰特权时,真正的悲剧不是“决斗无意义”,而是他们早已偷走了决斗的入场券!
      寒门的出路一直都在:父母提高自身认识能力,然后教育孩子,逐代递进。注意,我这里说的可是提高认识能力,不等同于多读书,读书多而能力差的太多了。但问题是,认识能力差导致贫寒,同时又不愿意认同认识能力的差别,非要求用你们自己理解能力范围内的东西比拼不可,为了屁股位置连国家民族整体的发展都可以不顾。你这表达的是一种态度,不是真理或事实。对这种态度,讲道理绝不是根本性的解决办法,需要以有效的强制力量为后盾,用多种综合的实践手段去解决。所以我不打算说服你,而只想对能明白道理的人讲清道理。
      我没有把勤奋贬为无用功,相反我再清楚不过地完全承认勤奋的作用,而只是在贬低过分且简单的勤奋,这种勤奋几乎不产生正面结果,内卷就是其直接结果——卷起来不能产生更多利益,大家都没好处,而创新却可以做到产生更多利益。你这里完全是故意歪曲我的意思。
      我说过简单勤奋,对应地就有复杂的。复杂勤奋不是实践上勤奋,而是认识上勤奋,且要用更少的勤奋获得更多更深的认识。西方人实践上懒惰,但认识上并不懒惰。他们的认识发展历史,从教父哲学/经院哲学到古典哲学再到马克思主义,是唯一一个独自和独立走通了这种认识发展道路的地球文明,这种认识上的走通,催生了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参见我写的独立文章《哲学和一般性的社会科学可以研究中国问题,但不可以有中国特色》,里面详细说过),在这个方法论不成熟时,近代科学就诞生了。你要拿我们去比,就需要拿出对应范围和水平的中国认识发展历史来。这个认识发展历史,是远在工业化之前的,别胡扯什么工业化时代的实践作用。
      我反对的是做题家教育,不是在拒绝做题。这也是你在故意歪曲我的意思。做题家教育,是将所有的题型做尽,拼谁在同样时间内将大量做过的题目做对得分最多。而我说的思维能力教育,也是做题的,但区分能力是要看面对没做过的东西谁有能力做得更好。前一种教育,目标是听命行事的劳动者,后一种教育的目标,则是自主创新者。普及和加强做题家教育,会试图毁掉具备创新潜力的学生,而这些学生的潜力,是他们父母和祖父母多代人接力式的复杂劳动的结果,而你们这些所谓公平追求者们,却将毁掉别人劳动成果为自己谋利看作是公平,这和美国政府在主张世界和平是一样的逻辑。
      你说的学区房价高等门槛问题,恰恰是你们这些所谓的公平追求者促成的。教材都不好好编写了,不给家长有能力的家庭以自主教育的时间,强行抹平有和没有认识潜力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而只是补课做题拼简单勤奋。这导致了考分可以由简单直接的手段决定(而不是由复杂的认识能力决定),催生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地域性的整个生态,包括学区房。你们自作自受得病,到头来还非得给健康人吃药来治病不可。
      而思维能力,是不能和金钱挂钩的——你就算是亿万富翁,想提升自身能力也只有自己老老实实和其他人一样组做。这就是网上众所周知的富二代们被人看不起的原因——老子们再有钱也难让儿子们有能力。我说的面向思维能力教育,根本就不可能和金钱等同,也根本就不是西方搞的那一套体制——准确地说,这是世界上尚无人做过的事(当然需要我们自己创新)。
      认识论教育是需要的,但不是高强度,而是要高效率——要尽量用最低强度的训练获得最好的能力。你只会死记硬背而不懂能力是什么,所以才会理解为高强度训练,并且你连这种认识能力的高强度训练都没做过,而只知道做题。
      你想把DeepSeek团队的成绩归功于题海训练,也很简单。但你需要引用真正的事实数据:有多少人做了题海训练,其中有多少人有真正的创新成绩,这个比例太低的话,甚至连50%都达不到,那么真正导致成绩的大概率不是题海训练。
      堂吉诃德脑子有什么问题,你该问塞万提斯去,那可不是我写的小说。财富上的精英和认识上的精英则根本就不是同一群体,你这种混淆概念的说法,其实还是为了你们自己屁股的位置什么都不顾——连这样做最终有没有出路都不管。
  • guan_17254321851291
    几位,小镇做题家可不是什么傲慢,是小镇做题家本人创造的这个词,人家是在自嘲,说自己考上名校,外人看来自己如何如何牛,其实自己不过是会做题而已,没有看不起做题家的意思。
    人家自谦,很多考不上好大学的人就当真了,你考上名牌大学有啥了不起的,不过是小镇做题家。
  • 全部楼层
    莫语 作者

    寒门不靠做题如何突围?难道靠父亲的推荐信?还是靠家族百亿创业基金?以“中国勤奋数千年却未诞生现代科学”为由,将“勤奋”贬为无用功,却故意混淆了两种“勤奋”:一种是封建制度下服务于科举功名的重复性劳动,另一种是工业化时代依托科学思维的创造性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归功于“懒惰文明”时,你选择性遗忘了:牛顿的微积分诞生于瘟疫隔离期的苦思,图灵的密码破译扎根于战时计算的题海。西方科学史的本质,恰恰是“快乐教育”叙事最尖锐的悖论——真正的创新从未脱离过艰苦的思维训练,只不过精英们总爱给自家书斋里的苦功贴上“自由探索”的浪漫标签,却将寒门子弟的题海污名为“机械重复”
    你的论点“做题家创新者比例多低”,却拒绝直面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学区房溢价300%的北京、补习费占家庭收入60%的香港511,寒门除了做题还能选择什么? 当美国常春藤校友子女录取率是普通申请者的6倍时,某些人却要求中国底层在毫无资本加持的荒野中凭空长出“科学思维”的参天大树——这种论调无异于要求沙漠里的旅人放弃寻找绿洲,转而“创新性光合作用”。
    更可笑是一边批判“做题家教育害人”,一边承认“不勤奋什么都得不到”,却在最关键处露了马脚:他们口中的“科学思维”,本质上仍是需要高强度训练的认识论工具。DeepSeek团队能在算法而非算力上突破,恰恰源于成员们从小被题海训练出的“约束条件下最优解”思维——这种能力与你推崇的“高超认识能力”,根本是同一种认知基因为不同阶级贴上的差异化标签。
    更荒诞的是,当你将“快乐教育”与“做题家”比作堂吉诃德与风车时,他们故意隐去了这场决斗的真实战场:风车是虚妄的,但堂吉诃德的矛尖始终对准的,是寒门子弟试图攀爬的那架真实存在的阶级梯子。而当精英们用“真理”焊死梯子、用“快乐”粉饰特权时,真正的悲剧不是“决斗无意义”,而是他们早已偷走了决斗的入场券!
    这段文字加入高中语文阅读理解。
  • 莫语 作者
    背山远行
      快乐教育和做题家这对堂吉诃德与风车,早该停止这种把真理关在门外的决斗了。

      做题家教育,是把简单的勤奋当成最重要的东西,并且以为只要勤奋,其他的都会自然到来。但这种主张持有者们却无视一个作为中国人就应该知道的最基本事实:我们勤奋数千年,而且在实践上还早早就领先了,但最后对真正科学的认识,却与我们彻底无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现代科学,我们都必须从远比我们懒惰的文明那里学。这个最大时间尺度下的结果,完全可以论证有勤奋就有一切是个错误。

      而现在,做题家里面有人能创新,就代表做题家教育成功了而正确吗?做题家有多少,创新者有多少,创新者占的比例是多大?整个社会的内卷明显,而创新整体不足,难道不是事实?我们的创新会把美国西方挤死,难道就能证明这种小比例和严重内卷都没问题?

      而快乐教育,则是连勤奋都不要了。勤奋可能得不到一些重要东西,但不勤奋什么都得不到,这方面就不想多说了。

      最重要的教育目标,肯定不是勤奋,而只是不能过于不勤奋。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和遵循一系列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有更高超的认识能力,在更高的认识基础上用勤奋来实践。实践是基础不能,认识必须通过实践起作用,这是回避不了的。但这不意味着实践最重要,更重要的是认识能力——更高超的认识能力,能极大幅度地节省实践成本和远远更容易地完成自己的目标,DeepSeek在模型和算法上下功夫而不是在芯片算力上穷折腾,就是这样一种思维的体现。但不幸的是,作者还颠倒黑白来认识这个问题。

      做题家里出了人才,是因为做题家教育尽管在认识能力教育上害人,但这么多中国人是不能全害死的,总要有幸存者懂得和培养出了认识能力。但害人不如培养人好,这是当然的,让更多主动培养出的人才做出更多创新,比害人之后只依靠更少数的幸存者延续创新要好很多。这种为做题家教育辩护的谬论,早该消停一下了。

    寒门不靠做题如何突围?难道靠父亲的推荐信?还是靠家族百亿创业基金?以“中国勤奋数千年却未诞生现代科学”为由,将“勤奋”贬为无用功,却故意混淆了两种“勤奋”:一种是封建制度下服务于科举功名的重复性劳动,另一种是工业化时代依托科学思维的创造性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归功于“懒惰文明”时,你选择性遗忘了:牛顿的微积分诞生于瘟疫隔离期的苦思,图灵的密码破译扎根于战时计算的题海。西方科学史的本质,恰恰是“快乐教育”叙事最尖锐的悖论——真正的创新从未脱离过艰苦的思维训练,只不过精英们总爱给自家书斋里的苦功贴上“自由探索”的浪漫标签,却将寒门子弟的题海污名为“机械重复”
    你的论点“做题家创新者比例多低”,却拒绝直面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在学区房溢价300%的北京、补习费占家庭收入60%的香港511,寒门除了做题还能选择什么? 当美国常春藤校友子女录取率是普通申请者的6倍时,某些人却要求中国底层在毫无资本加持的荒野中凭空长出“科学思维”的参天大树——这种论调无异于要求沙漠里的旅人放弃寻找绿洲,转而“创新性光合作用”。
    更可笑是一边批判“做题家教育害人”,一边承认“不勤奋什么都得不到”,却在最关键处露了马脚:他们口中的“科学思维”,本质上仍是需要高强度训练的认识论工具。DeepSeek团队能在算法而非算力上突破,恰恰源于成员们从小被题海训练出的“约束条件下最优解”思维——这种能力与你推崇的“高超认识能力”,根本是同一种认知基因为不同阶级贴上的差异化标签。
    更荒诞的是,当你将“快乐教育”与“做题家”比作堂吉诃德与风车时,他们故意隐去了这场决斗的真实战场:风车是虚妄的,但堂吉诃德的矛尖始终对准的,是寒门子弟试图攀爬的那架真实存在的阶级梯子。而当精英们用“真理”焊死梯子、用“快乐”粉饰特权时,真正的悲剧不是“决斗无意义”,而是他们早已偷走了决斗的入场券!
  • MCU
    老牛B了
    不会做题,只谈创造力,那不是创造力,那是胡思乱想。
    黄维
  • 几位,小镇做题家可不是什么傲慢,是小镇做题家本人创造的这个词,人家是在自嘲,说自己考上名校,外人看来自己如何如何牛,其实自己不过是会做题而已,没有看不起做题家的意思。
  • 顺便说一句,愚民驯化是西方“文明”的底色,是以神学为基础的西方学术本质。而在所有愚民教育传统中,最为落后的就是英语文化五眼国家。养殖技术最高的,就是痨美。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 背山远行 无论山是否向我走来,我都背山远行
      快乐教育和做题家这对堂吉诃德与风车,早该停止这种把真理关在门外的决斗了。

      做题家教育,是把简单的勤奋当成最重要的东西,并且以为只要勤奋,其他的都会自然到来。但这种主张持有者们却无视一个作为中国人就应该知道的最基本事实:我们勤奋数千年,而且在实践上还早早就领先了,但最后对真正科学的认识,却与我们彻底无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现代科学,我们都必须从远比我们懒惰的文明那里学。这个最大时间尺度下的结果,完全可以论证有勤奋就有一切是个错误。

      而现在,做题家里面有人能创新,就代表做题家教育成功了而正确吗?做题家有多少,创新者有多少,创新者占的比例是多大?整个社会的内卷明显,而创新整体不足,难道不是事实?我们的创新会把美国西方挤死,难道就能证明这种小比例和严重内卷都没问题?

      而快乐教育,则是连勤奋都不要了。勤奋可能得不到一些重要东西,但不勤奋什么都得不到,这方面就不想多说了。

      最重要的教育目标,肯定不是勤奋,而只是不能过于不勤奋。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和遵循一系列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有更高超的认识能力,在更高的认识基础上用勤奋来实践。实践是基础不能,认识必须通过实践起作用,这是回避不了的。但这不意味着实践最重要,更重要的是认识能力——更高超的认识能力,能极大幅度地节省实践成本和远远更容易地完成自己的目标,DeepSeek在模型和算法上下功夫而不是在芯片算力上穷折腾,就是这样一种思维的体现。但不幸的是,作者还颠倒黑白来认识这个问题。

      做题家里出了人才,是因为做题家教育尽管在认识能力教育上害人,但这么多中国人是不能全害死的,总要有幸存者懂得和培养出了认识能力。但害人不如培养人好,这是当然的,让更多主动培养出的人才做出更多创新,比害人之后只依靠更少数的幸存者延续创新要好很多。这种为做题家教育辩护的谬论,早该消停一下了。
  • 不会做题,只谈创造力,那不是创造力,那是胡思乱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