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眼中的舆论氛围变化
以前,公知利用人们的崇洋媚外心理夸赞外国的各种优点,对比国内发展的各种缺陷,传播不真实或不全面的信息。当然,这种传播能成立的物质前提是,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差距确实比较大,导致人们普遍更容易接受经济实力更强的主体的文化。
可是现在恰好反过来了,公知、互联网知识区博主利用人们的爱国主义情结贬损外国的各种弊病和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夸耀中国社会的优点,其物质前提是中国与欧美的生产力水平差距已经减少很多,甚至在很多方面已然遥遥领先并引起了欧美国家的紧张。他们的历史功绩在于,扭转了上一代公知给公众造成的盲目崇洋媚外的观念和舆论氛围,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真相,但这也带来了弊端:他们把视线聚焦于国际斗争,不关心国内的具体矛盾,力图用宏大叙事和敌国阴谋论解释一切国内问题,有意无意地引导观众把关心国内问题或意见相左的的普通人打成间谍和文化入侵分子。
他们不关心国内平民百姓幸福生活背后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在痛苦挣扎,他们不关心某些政策的失误或国内发展不全面、不充分带来的问题,他们不关心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其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们只关心他们的“爱国”内容是否能让观众达到精神高潮,他们只关心内容中揭露的敌国的不义之行的和帝国主义衰落表现能不能让观众达成精神胜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爱国流量”的利益驱使之下,已然成为赛博世界中的“文化阿Q”。
在这种舆论氛围下,他们也许没有传播不实信息,但他们的视角肯定没有让观众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中国社会。在我看来,上述两种公知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利用人心中的某种情结、观念、意识形态,通过文化作品,不断强化人们单方面的既有观点,推动互联网舆论和人心朝着极端化的方向发展。他们既有功绩,也带来负面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站在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的立场上,任何偏向客观中立的内容都吃力不讨好。多方面的交叉信息会弱化创作者的观点,使之不能吸引眼球。两期内容出现了相反的倾向则会被观众认为是左右横跳。没办法,多数观众都是立场先行而不是脑袋先行。换个角度说,网友们为了生活奔波已经够筋疲力尽了,只想在互联网世界寻求认同,更想宣泄情绪而不是进行逻辑思辨。那些“文化阿Q”们肯定舍不得为了内容更加真实而放弃最大的流量蛋糕。
作为个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信息和论述的可信度、逻辑性、准确性、全面性应当比立场优先,如果真实性都不在乎了,再爱国的立场也无法成立,也是虚伪至极的。以上标准应当成为文化节目的质量标准。真小人胜过伪君子。当然,我们更喜欢真君子。
寻求真实,就是要去看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各种不同的论述,进行信息的交叉验证,当两方面的信息都可以说服自己,产生了矛盾,可以试试开辟新的信息源,或思考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标准,用自己的思考给这件事情定性,无论结果如何,都可以算作是独立思考,都算是向真实世界迈进了一小步。
遇到挑动自己情绪的内容的时候,希望所有人都保持警惕,首先应该关注内容的质量如何,也就是真实性如何。他说的信息来源可靠吗?他说的跟我的生活联系有多大?他的论述逻辑成立吗?他说的事情的另一面是什么样的?其他的视角看这件事又是如何?用批改学术论文的标准来看待互联网内容,先淘汰低质量的信息,充分理解之后再考虑发表见解。
如此吃力复杂的工作,必然导致个人有限的精力无法处理所有的话题。解决办法是进一步筛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话题,在自己了解比较深入的领域可以发表见解,在一知半解的话题上保持对问题思考的开放性。
跟别提互联网极化是一个自我循环论证的结构,人们的教育背景和生活模式决定了多数人更爱看迎合自己观点和情绪的内容,而内容创造者要产出迎合观众的内容才能更大范围传播自己的观点,甚至只有这样赚到维持内容创作的钱。
在撰写这篇稿子对时候,一个更可怕的想法出现在我脑子里:人类永远需要一些精神力量来支撑自己的生活,哪怕这些精神力量是虚假的,是有害的,但只要自己认为他是真实可信的,那就是有效的。也许这才是虚假信息、营销号、低质量内容、单方面信息能够永续存在的精神土壤。
所以,提高互联网舆论质量的办法,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生产力、优化生产关系、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人们的生活不要那么辛苦,休闲时间更多一些,才能多分出一些精力在提高自己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上。一句废话!这是解决所有现在问题的办法。
更可行的办法呢?在国民的教育中引入更多的逻辑训练,而不是单方面接收知识。虽然教育改变带来的效果也要十年或者数十年才能起效,但有总比没有好。
更可行的办法呢?网友们应当提高自己的信息判断能力。但这也比较难,且不说有没有多余时间精力,教育成年人或成年人的自我教育也是极难的事。
更可行的办法呢?内容创作者担起这份责任,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容质量。全凭良心的事情并不十分可靠。
尽管我对上述办法的短期成效并不十分乐观,不过长期来看这些都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我非常怀念传说中互联网讨论平台刚刚兴起的时代,那时候没有党同伐异、人身攻击、脏水帽子、口吐芬芳、阴阳怪气,大家都是在认认真真讨论事情本身,用事实和逻辑进行有效对话。也许这样的传说不一定真实,但是这实实在在地表达着我对现在舆论环境的厌恶,也表达了我对一个更加真实、友好的互联网舆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