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引进埃博拉病毒,为了科学还是什么?
文/周郎
昨天(7月2日),日本一则消息在中日民众间都炸开了锅。
昨天各大日媒纷纷报道日本卫生部门在7月1日表示,日本将首次引进埃博拉以及拉沙热、南美病毒、克里米亚-刚果病毒和马尔堡病毒共五种致命病毒,最快今年夏季首次从海外研究机构运至日本。
(图截:共同社)
正是因为其中有大名鼎鼎的埃博拉病毒,日本民众的反对情绪才会如此高涨。
埃博拉病毒
众所周知埃博拉病毒最早是在野生动物间传播,1976年有两起人类感染疫情同时爆发,开始通过人际间传播蔓延,这引起了人类的关注。
这两起最早的感染病例,一起是在南苏丹恩扎拉,另一起在刚果民主共和国扬布库,正因为后者发生在刚果的埃博拉河流域,埃博拉病毒由此得名。
(图源:谷歌地图/马克)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人员认为非洲大陆上的蝙蝠(大蝙蝠科果蝠)是最早的自然宿主,而后在动物间扩散,直到人类在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到人。比如在雨林间接触到感染死亡动物的血液等方式。
果蝠
埃博拉病毒进入人类社会后,人类的破损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它体液或者接触到这些液体污染的表面和材料都将有感染风险。而卫生条件并不太乐观的非洲大陆,自然为埃博拉病毒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传播途径。甚至救治医生被感染的病例也是比比皆是。
尤其是2014年-2016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大陆肆虐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疫情出现的病例和死亡数字超过了所有其它疫情的总和,平均病死率约为50%,最猛烈时期死亡率高达90%。而2003年给全球人民留下心理阴影的的非典,它的病死率也只有7%-15%。
(来源:EPA)
埃博拉病毒的临床症状十分吓人,中后期患者会全身出血,身体会像融化一样腐烂,甚至连一个喷嚏都会咳出身体内部腐烂组织,又因为其临床鉴别难、复发概率不低、危险程度之高,成功的令全世界的人谈之色变。
(图源:BILIBILI/UP主:小片片说大片)
正是因为它的临床反应和核辐射后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时常被人们将两者的危害程度放在一起对比,加之最近《切尔诺贝利》和《血疫》这两部美剧同期上线,分别讲述了核辐射和埃博拉病毒的危险,一直被各国网友热议。
此时日本引进埃博拉病毒的消息就更为敏感。
以人为镜
虽然民众反对的声音非常强烈,但并没有改变日本这个决定。
因为日本这次是为了即将到来的东京奥运会做准备,2020年东京奥运会越来越近,前往日本的世界游客也会越来越多,任何突发状况都有可能发生。
日本卫生部认为,为了更好的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必须提前预防,所以研究这种极其危险的致死病毒尤为重要。
(图源:BILIBILI/UP主:小片片说大片)
虽然从客观角度来说日本这次的目的并无不妥,但一众网友对实验的危险系数和泄露风险的担心,以及由于历史对日本的质疑也并非多余。
毕竟之前日本著名的邪教奥姆真理教曾带领40名成员赶赴刚果,希望获得此病毒作为大屠杀用的工具(并未成功)。
就像《血疫》这部剧不仅仅展示的是埃博拉病毒的危害和研究人员的伟大,还展示了在病灾面前的普通人和政客的黑暗面。
病毒的可怕不仅仅是在其自身的破坏性,人类的行为甚至是使用途径都对其的毁灭程度产生深刻的影响。
人类与埃博拉的抗战
其实要说日本引进埃博拉病毒也并不意外,因为此前日本东京大学就和美国合作研发埃博拉疫苗。
日本引进埃博拉病毒今日下午三点半还在话题榜前十
在埃博拉病毒病发高峰期的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就曾表态过,埃博拉病毒通过游客出入境这样的途径传入中国的风险确实存在,但概率非常小。并且在埃博拉疫苗的研发上,中国依旧走在前端。
从2014年10月,中国疫苗全球率先进入一期临床试验,很快就进入二期试验,已经非常不容易,并且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2014型基因突变埃博拉疫苗,其他国家达到这一程度的也是凤毛麟角。
各国研究埃博拉疫苗的侧重点不一样,方便存储是中国埃博拉疫苗的一大优点,这对病毒集中爆发地的非洲来说,及其重要。
(图源:世界卫生组织)
由于埃博拉病毒的变异和病情的复杂,人类对于其的研究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当年由陈薇女士带头的埃博拉研究团队也从未停下脚步,终于在2017年10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腺病毒载体)”的新药注册申请,我国继美、俄之后,成为第三个拥有可供使用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的国家。
人类与埃博拉病毒抗争的道路上,研究彻底才能更好进步,病毒的存在是生物链的常态,关键在于研究和使用它们的人。我们不仅要以史为镜,更要以人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