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票房不利的原因比较复杂,先说说军事题材和蛟龙自身
《蛟龙》票房的失败主要还是没有足够尊重市场,制作堆砌旧成功经验却没有因时而取舍,对市场宣发和预售的重视不够。
“蛟龙”我猜测它肯定不是拍给军迷看的,也不是拍给楼主这种军事博主看的,它针对的应该是大多数普通人,但是诡异的是,从院线到观众,七八年前成功,到了今天却似乎从头到尾都刺激不起来。
1. 我不知道是不是和公众对军事题材本身的一个心理周期有关,2018年,经济比现在好,战狼预热,公众对军事的热情高,七八年过去了,观影之前我看到网络有个评论说,咱国家这么多年军事是越来越强,但是就是一直憋着看不到真正的出手,所以感觉有点没意思了。
其实这种有点皮了的情绪我也有,但最后我对中国电影的热情还是盖过一头,所以我是裸看的《蛟龙》点映,事先没有看任何宣发,也没了解任何背景,就知道这是部潜艇片。
2. 裸看的感觉还不错,因为除了潜艇戏的创新(多少年来的第一部),还有没想到的近未来装备(可能真真假假,不入专业军事博主的法眼),但对于爱好军事但无暇专研装备的普通人来说,第一眼感觉挺好。这两点,加上我是电影工业大片的死忠,所以我对这个片子的其他缺点基本都无视或者包容了。毕竟现在绝大部分看起来都严重套路化,白开水算轻的,尬演才是最那啥。这两年我唯一全程激动的就是两部流浪地球。在我眼里,那是有一点创新,并且质量做的合格,不要太假太像纸糊的,别的我都包容。尤其是对工业化的大制作和军事电影这两类,蛟龙恰好都占。
3. 但我发现相当多的人跟我不同,我在b站看到有大V吐槽蛟龙的文戏(人物塑造和主旋律表达),我上去回复说我和他看到的优缺点基本一致(优点是题材创新,缺点是文戏),但是题材创新+质量合格就够票价了,片子的核心是潜艇片和近未来,你揪着香港导演的主旋律表达不接地气,是不是有点那啥了?但是人家不接受我瑕不掩瑜的观点,甚至这哥们的不少粉丝对我进行了网暴。
后来我才发现,不少人对这部片子带着情绪,我没看过的宣发好像提到了不少装备保密和主旋律的东西,结果起到了逆反的作用。甚至保密这些字眼反而成了嘲笑的梗。
4. 后来看一些文章,才明白更多背景,我当然知道这归根到底是部商业片,问题是他下了多少功夫去抠细节,而哪些是自己不尽心,哪些是确实没办法做到。真冷静下来,自然可以猜到这片子的内容其实很多是导演和制作自己东拼西凑来的,这波也没有什么官方的背书。但再往下我就不知道了,如果编导真的去写实中国装备中国故事,有没有这个装备和故事解密去给你演?普通人其实分不清楚这里面导演的主观因素更多,还是客观制约更多。
5. 但其实对普通人而言,不懂或者不太关注细节,蛟龙其实是一个节奏快的爽片。就好像我被那个大V的粉丝网暴后,陆陆续续我的评论又多了近百条点赞。我能够感觉到骂我的是通过吐槽获得流量的人、对宣发带有情绪的人,支持我的是包容的人,是没被舆论干扰真正去体验电影乐趣的普通人。
后来我又碰到一件趣事,一个哥们在水木发帖问了不少蛟龙的问题,有好几个关于海洋地理或者装备的细节问题,2个是剧情问题,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些细节问题并不影响剧情,但是两个剧情问题其实影片里都说的很清楚,但是他居然没看明白。这哥们观影又是和我完全相反的风格。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些纠结于细节而疏漏了剧情的哥们。
蛟龙实际上是揉进了潜艇战和特战救地球两个故事,所以节奏非常快,如果你无脑,体验并不差,而就算你想抓漏洞,其实剧情本身没有太大问题的。因为这种类型片都是人赶人,强行推动剧情的,以同类型片而言,蛟龙的剧情不能说非常严谨,肯定有bug,但并没有很严重。搞笑的是上面的哥们居然连反派同时也反叛了美帝都没看明白,也没看明白第一次火山爆发就已经是反派发过一个核弹,但是他却纠结影片没有展现的海底淤泥的影响问题。
所以,这里我也想对军迷和军事博主说一句,因为我不懂装备细节,但对中国军事有热情,所以其实我是对蛟龙很包容的,虽然潜艇战和近未来装备可能也都是抄来的或者不真实,但是确实能唬住我们这种普通观众。但是唬不住的军迷和博主们,你们是应该对多少年出不了一部的潜艇片更多宽容,还是斤斤计较呢?
6. 最后,总结一下,
蛟龙其实是可以唬住大多数普通观众的,如果你无脑看我觉得体验还行,如果它聚焦于潜艇战和近未来这两个新概念,减少特战(舰艇小空间看不清楚)和不要跟红海硬拉关系(说到底特战和红海都是过去的成功,现在的拖累,自己想蹭自己过去的成功,结果适得其反,比如红海里面的女兵突兀的出来几分钟死了,被人骂死),不要执着于塑造人物和主旋律,影评会好很多。
票房失败的原因还是宣发和预售,
宣发是用力过猛,蹭主旋律蹭国家军队,但实际上它并没有真正体现这些,而是自己东拼西凑的创作为主,
预售我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惨,也不太理解。关于军事题材关注度的社会心理周期变化,也许是个原因,具体可以参考我说的第1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