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四)苏东坡的千古躺平大法
小时候家里没有什么书,小说只有两部,一部是“书剑恩仇录”,一部是“笑傲江湖”,我最喜欢的就是“笑傲江湖”,可能看了不下十遍。
以前喜欢“笑傲江湖”可能有大部分原因是喜欢令狐冲这个角色的性格。令狐冲性格里面最让我欣赏的就是他遇到任何大灾大难都可以很快就平静接受,基本上很难影响他的心情,可能刚刚开始的时候会惊惶几秒钟,但是很快就会抛诸脑后,酒照样继续喝,照样呼朋唤友,一生过的热闹非凡。
长大之后,隐隐约约感觉到金庸先生应该是按照老庄思想去设计的令狐冲这个人物性格,只不过老子和庄子这两个人物太古早了,甚至是否存在这两个人都没法百分百肯定,这两个人生平的事迹也很难有确切的记载,只留下了挂着这两个人名号的两部著作,“道德经”和“庄子”,所以在思想上,金庸先生可能有借鉴这两位先贤的思想去设计令狐冲性格的,但是在具体行事风格上面,金庸先生可能就无从借鉴了。所以一直很好奇金庸先生是借鉴了什么人物来设计的令狐冲。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苏东坡的一篇短文“记游枫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我几乎脱口而出,这不就是令狐冲么!令狐冲的行事极可能是金庸先生借鉴了苏东坡的。
这短文的大概意思是,苏东坡散步,有点累了,想歇息,但是目的地松风亭还很远,内心老是觉得要到松风亭才能歇息,但是想了很久,突然相通了,为什么非要到松风亭才能歇息,其实可以马上就地休息的啊,相通这点,他感觉就像上钩的鱼挣脱了鱼钩,重获心灵的自由。
然后苏东坡进一步发表感悟:如果悟出了以上道理,那即使在激烈厮杀的战场上,鼓声如雷,往前冲可能就会死于敌人之手,往后退可能就会被军法处置,也可以不用管眼前环境,进入深度歇息的状态之中。
当然他强调的是心灵的深度歇息。具体就是把精神从肉体感受以及客观环境中抽离开来,不管肉体什么感受,不管处于什么境遇,心灵都应该是安宁的。
令狐冲一生中,无数次遇险,都很快就自我解脱,基本上都是学的苏东坡这个躺平大法。
人的一生,太多不可预料或者不可控制的事情会发生,要活得开心和安宁,必须要学会这种躺平大法。
具体到体育竞赛上,哪怕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拿到什么名次,但是依然要认认真真,心无旁骛的把比赛进行到底,所谓体育精神也是苏东坡这种心法的一种。
又比如毛主席一生之中,很多时候不是前有敌人后有追兵,就是有紧急的国家家大事要处理,但是他依然可以看了无穷无尽的书,写了巨量的文章,这需要多大的静气,同样需要心灵从现实环境中抽离开来,内心保持宁静才能做到的,这也是苏东坡心法的一种实用例子。
所以,我认为苏东坡这个心法,小则可以指导普通人生活,让普通人活得心灵宁静,身体健康,大则可以让大人物做成惊天动地的事业。
所以我称之为“千古躺平大法”应该不算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