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花絮,都能吊打这些年的小品
尽管人们都说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可人们还是会放个烟花,甚至换个新手机壳,都提着一口气儿,准备坚持到最后一刻,迎接自己的假期。
当大家都为“解冻”刘德华倒计时,玩新年背景音乐梗的时候,一些花絮视频成为了人们的冲浪减速带,让人们在此停留很长时间。
这些视频甚至都称不上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它们没有台词的精妙设计,也没有准备过程中的反复排练、过审。有的视频长达十几分钟,画面中的人娓娓道来,有的只是琐碎的片段,闪过几秒说了几句话而已,却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提到这里,想必好几个小品演员的形象已浮现在人们脑海。尽管他们的春晚小品早已深入人心,那些经典台词更是被观众倒背如流。
然而,今天我们不谈小品本身,因为我们似乎认定了以前的春晚小品无法被超越,但没想到这些小品演员的演讲、影视剧花絮甚至只是聊天片段,比小品还精彩。
别看今年2025年春晚语言类节目还未揭开面纱,可看过这些“周边视频”的人,哪怕只看了几个片段,就能化身“预言家”,未看先知般笃定地感叹其不可企及。
就拿不小心让足球进球这事儿来说,被赵本山唠出来就能让听得人呲着牙乐半天。
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一次访谈节目里,赵本山谈自己戒烟戒酒,听上去只是戒掉一个习惯,但在赵本山这里,身体细胞都有角色,戒烟等于给细胞导戏。
“抽了几十年烟,是时候让尼古丁干一仗了。”
这场“戏”里,赵本山说不能戒烟,因为尼古丁的抗体没有敌人(烟)以后,就得欺负身体内的好细胞了。
听着像歪理邪说吧?还给大夫说服了,大夫一听觉得相当有道理。
有次赵本山生病住院,新闻随即报道,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在访谈节目里,赵本山提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入院。
血管瘤发作的赵本山进医院,在病床上看医生和家人交流病情,当时赵本山觉得自己情况很严重,尽管在医院的治疗中向好发展,但叔心里害怕了,听不得别人蛐蛐一点。
“你要说话就大点声,不说就拉倒。”
越听越害怕,想想自己怕得都把徒弟叫到身边交待事情,叔调侃:
“要说这挣点钱,也没啥好处,到这时候费劲。”
现场观众就跟看小品似的,认真听着本山大叔一句句往下说,憋不住笑是常有的事。
虽然说的是生病,但话里话外都是笑料。
有时候就算不说话,光是举手投足里眼神的晃动、搓搓手,都能搭出一台新戏。
陈佩斯和朱时茂的春晚小品得奖的时候,两位演员上台领奖,即兴的领奖词都够现今的喜剧演员学一阵了。
还没等朱时茂感谢词说出来,陈佩斯在耳边小声蛐蛐,像是在提示朱时茂:咱得先感谢领导。
第二要感谢的还没想出来,陈佩斯又凑过来说,要感谢组织的培养。
在朱时茂身边扮演一个识时务的提词器,捏着鼻子,挡着嘴,生怕别人听见,又生怕别人看不见。
即兴的演出,却把喜剧的讽刺效果拉满。
手里可以没有话筒,但身上不能没活。
当年,他们的标签只是小品演员,逗别人笑。可如今再看他们,恍然大悟,这不我人生导师么?又逗我笑,又教我道理。
其实他们最懂人们为什么不笑,在小品台下将B面呈现出来。
他们把平凡人的生活困境和心酸细节呈现出来,看他们演小品,就像在照镜子。
大忽悠初代目从卖拐,发展成买轮椅。这要是换到咱老百姓居家过日子,那就是咱过不下去的时候得想想招子。
观众看完了,得到的是希望和启发,一看心里头透亮,迷茫的生活开窍了。
若是从另一个角度创作,小品演员劝你在手里有拐的时候,接受拐本身,顺便把自己忽悠成瘸子,拿一盘饺子安慰一下自己。
这谁受的了?
也是怪了,吃饺子这种家常的生活搬到全国大舞台上,不仅不能让人感觉到亲切,倒是反感上了。
一定怪饺子馅不对,我们吃韭菜肉长大的,跟吃波士顿龙虾长大的,不能共情。
就用一个晚上吃韭菜肉,拉近距离,这可是拉近不了一点。
记忆中的老艺术家们地起根就跟我们吃一个馅饺子,就算他们在春晚舞台上给我上一课,观众们都爱听。
图源:西瓜视频
1991年,赵丽蓉在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主角奖,这段经历在1993年一个电影界座谈会上,她是这样描述的:
“听说我得奖,把我吓一跳,我一辈子没得过奖,怎么跑日本那得嘁了。”
明明是国际电影节的重量级奖项,被赵奶奶一说,听着像隔壁邻居的白菜一不小心掉自己家门口了。
与那些老艺术家的周边视频相比,新出的作品更多的是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发泄出口。
在一个喜剧综艺节目里,一个演员饰演一个被绑架的人质,“劫匪”要价500万。
一听劫匪打劫年限不长,人质化身招聘专员。
“应届劫匪就要500w?一个资深劫匪都只敢要三十万。”刺痛了大学毕业生的心。
这种“牛马式幽默”折射出的是时代精神的变化——生活的压力、职场的挫折、社交的虚伪,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主旋律。而作品为了迎合这种情绪,往往选择直接呈现这种压抑,而非去深挖问题的本质或给出解构的智慧。
过去的“笑”是一种战胜困境的智慧,充满温暖和人性;而现在的“笑”则更像一种自嘲,透着疲惫和无力感。
想想那时候的春晚一则小品多长时间?
《相亲》17分钟
《我想有个家》15分钟
《拜年》15分钟
......
这些作品时间不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二十分钟,当时看的时候不仅没有觉得时间长,反而觉得不够看,丝毫没有冗长拖沓的感觉。
如今的春晚小品,常常缺乏了当年那种真切的生活感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在当时,演员们通过细腻的演绎和真实的情感,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笑声,还有对生活的理解和共鸣。
然而,随着舆论环境的变化,今天的春晚小品更倾向于迎合市场和观众的即时需求,过多关注表面的娱乐效果,而忽略了那些具有思想深度和情感共振的细节。
而小品演员们也在不知道说什么台词会触发“警报”时,在创作时提前避开所有可能敏感的话题,靠释放到平台里的几秒瞬间吸引观众。
往往刷到的小品中一个“爆梗”,一句让听的人都觉得好笑的台词,再找完整版看的时候,觉得小品不好笑了。
社交媒体和即时信息的传播让大众审美变得更加碎片化,许多作品为了快速博取眼球,往往倾向于低俗化和过度夸张,缺乏了原有的沉淀与思考。这种快速消费的文化影响下,春晚小品的创作和表演也逐渐失去了过去的韵味和深度。因此,尽管笑点依旧存在,但却很难再像当年那样触动人心,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和力量感。
可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渴望在这个特别的夜晚,通过艺术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与意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