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苏联与西方人民生活状况对比

前天,观察者网风闻社区名为《美国9美元12个鸡蛋是假的?小红书对账有人又急了》文章后面,网友钱塘潮与其他网友争论时说,不能够仅仅比较苏联有优势的牛奶消费(其实没有人比较苏联有优势的牛奶)。这儿就拿资料将当年苏联人民生活状况与西方对比一下。

去年,来源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微信公众号、名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探究——兼议苏联解体的经济因素》的文章资料,比较全面比较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人民消费和生活状况。文章讲,横向对比,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人均每天卡路里摄入量已追平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超过日本;蛋白质摄入量基本与美国持平;动物性脂肪摄入量接近意大利。总的来说,从营养摄入角度看,苏联的食品消费水平在70年代末就已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而纵向对比1970年与1985年,苏联人均年面包消费量从143千克减少为133千克,土豆消费量从124千克减少为104千克,而肉类及肉制品消费量从48千克增加到62千克,鱼类消费量从15.4千克增加到18千克,蛋类消费量从159枚增加到260枚,奶和奶制品消费量从307千克增加到325千克,蔬菜消费量从82千克增加到102千克,水果消费量从35千克增加到48千克。总的来说,排除个别特殊年份,苏联的高蛋白食品人均消费量都呈逐年增加态势,淀粉类食物在总消费中的比例则不断下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苏联在1979年—1982年连续四年粮食歉收,而且同期因美国谷物禁运导致牲畜饲料出现大幅缺口,但其动物类食品消费量依然保持稳定。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食品消费水平鲜有变化。例如,1975年—1983年,美国人年均肉类消费量减少0.4千克,蛋类消费量从16千克减少到15千克;同期日本人年均肉类消费量从23.4千克增加到25.9千克,仅增加了2.5千克,鱼类和蛋类消费量还略微下降了。因此,虽然苏联肉类消费量始终低于美国,但差距在不断缩小——从1960年相当于美国的40%增加到1983年的55%,连当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苏联问题专家在有关苏联经济发展的秘密级报告中也不得不承认:‘在生活水准比较上最亮眼的或许是食品领域。1981年苏联的日常卡路里摄入水平几乎追平美国。苏联人比美国人吃的淀粉类食物更多,但差距在缩小。同时,禽类产品也更加普遍……苏联人均蛋白质摄入水平几乎已能和美国媲美……苏联的日常人均卡路里水平高于美国的成年人建议值’。

……在衣着方面,如果忽略流行样式仅计算织物消费量的话,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就已赶上甚至超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73年苏联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棉织品消费量为22.4平方米,美国为27平方米,英国为14.3平方米,联邦德国为13.6平方米;毛织品的消费量则分别如下:苏联2.9平方米,美国0.8平方米,英国3.1平方米,联邦德国2.9平方米。此外,同期苏联居民年均皮鞋消费量也接近英美。

在文化服务领域。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文化服务属于私有产业,具有资本逐利性,而对苏联来说,文化服务是公共事业,旨在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例如,根据同期先后访问了苏美的著名作家王蒙所记,1984年在莫斯科大剧院看一场歌剧的票价是3卢布,而当时在纽约百老汇观看同等规格的演出要50美元。又如,尽管作为文化媒介载体的电视机在苏联普及度不如美国,但苏联的人年均观影次数和每千人拥有电影院座位数却远超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1981年苏联的这两个指标分别是美国的3.5倍和4.4倍、英国的10.6倍和11.9倍、法国的4.5倍和5.6倍。换句话说,苏联是将文化服务从私人转向公共,这与低工资、高福利,补贴基本消费品、重课高档消费品一样,反映的是迥异于资本主义的、旨在造福全体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和价值追求。

……在住房方面,苏联实行的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无偿分配制度,房租标准自1928年确定后一直未变。由于名义工资的不断增长,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房租已完全变成了象征性收费。到1987年年初苏联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4.9平方米,虽然只相当于美欧国家60年代水平,但基本已达到人均一居室的标准。而且,这一数值还未包括郊外别墅的面积,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有830万城市家庭在城郊拥有带院子的夏日别墅,它们所占用的土地同样完全是由国家免费提供的。

苏联人民维持生活必需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例远低于美国,首要原因可归结于社会福利因素。在苏联,房租、水暖和公共交通费用在日常开支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除学前教育和夏令营活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完全免费。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每平方米住房月均费用为0.14卢布,每立方米天然气价格为0.02卢布,地铁和公交车票价0.05卢布。而美国相对应的价格分别为4.5、0.12、0.6美元,高等学校学费每年5000美元—9000美元,住院费每天175美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