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雷同导致轩然大波这件事再次提了个醒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周五下午做出道歉,接受了舆论对两款药品数据雷同的指出。老胡个人倾向于相信药审中心的说明,因为如此造假太拙劣,也太容易被识破了,这当中出现了信息录入差错的可能性更大。

这个错误发生在几年前,它之所以现在被发现并迅速轰动性发酵,显然是因为近来舆论对去年集采导致所有原研药落榜、目前在公立医院只能开出仿制药形成不满,使得仿制药受到迁怒,任何仿制药的负面新闻都更容易被聚焦。

我觉得这种情绪有些偏激,但它不是孤立的。正因为一些人即使想自费从公立医院开原研药也开不出,原研药受到过度排斥,这本身就偏激了,没有照顾大城市里公众的多种需求,“一刀切”了,引发了舆论的反向偏激。

舆论是个生态,它通常会与现实的状况呼应、互动,形成某种平衡。本来,公众对原研药会更信一些,但是对仿制药也总体是接受的,尤其是广大乡镇里,很多人甚至对它们的区分不甚了解。从理论上说,所有仿制药百分百达到原研药的效力做不到,但它们的一致性程度对绝大多数病人来说应当是够用的。如今每年这么多人生病,服用的、注射的大多都是仿制药,也大多治好了,过程很顺利,这个基本事实我认为是为仿制药集体站了台的。

但是一些病人在换了仿制药之后,治疗效果下降了,这当中虽然不排除有一些是心理作用导致的感受误差,但是也有一些相关判断是临床医生做出的,上海市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等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联名提出有一些患者换了仿制药后治疗效果下滑的问题,它们显然是有科学依据的。

公立医院排斥原研药,并没有进一步增加公众对仿制药的信任,而是导致了不满,进而造成一些人对仿制药的迁怒,促使他们寻找或扩散围绕仿制药的负面信息。结果就是扩大了人们对仿制药的怀疑。

必须客观说,公众,尤其是大城市居民对仿制药的信任还远不足以呼应公立医院目前的做法,两者之间的距离短时间内克服不了。治病就包括心理上的抚慰,吃什么药,首先要让大家相信它们真的管用,而不是因为它们更便宜。如果医保覆盖一些原研药有困难,至少要给大家自费使用它们的选择权。

所以说,数据雷同导致轩然大波这件事再次提了个醒,要恢复契合当前现实的用药生态,人们对国产仿制药的信任要逐渐扩大,不能操之过急。集采这件好事要进一步办好,在时机尚不成熟时,如果一些地方把它往公立医院有国产替代的就不许用原研药方向推,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