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一个中国何来两面讨好?真“台独”不必假文青
前几天朋友分享了一篇文章,是位在陆生活多年,即将回台的作者写下的临别感受。篇幅冗长,絮絮叨叨,读来令人痛苦。全篇没有一句政治,但话里话外却都是政治与偏见。虽然当中的无病呻吟不值一谈,但这种在两岸关系中存在的现象却值得关注。
文章开篇就先黑了一番大陆,说当年在台湾听到“可怕故事”,台商有些赚的盆满钵满、有些惨淡收场,有些回台后上电视节目“揭开大陆不为人知的一面”(被骗钱、被坑等等),这些大家都不陌生。又说“太阳花”之后,赴大陆寻找机会成为台湾年轻人的选项。
我承认大陆并不完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但赴陆经商,有人赚钱,有人赔钱,就能称为“可怕故事”吗,在台湾没有?奉此标准,岛内电信诈骗世界闻名,相信大陆民众也不会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如果大陆之前被你们形容得如此不堪,“太阳花”又是一场破坏两岸制度化经济合作的抗争,没过几年,同一批人又争相赴陆。试问,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对这种现象不该有所反思吗?对当年煽动“可怕故事”,制造两岸对立的人,不应该先作出一点谴责吗?显然,在此文平淡无奇的叙述中,已经把这种“吃饭砸锅”、“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精分,看成一种不以为意的正常现象,且没有任何道德上的自责与羞愧。
文章又说,这是一个台湾媒体上少了大陆普通人、大陆媒体上也没有台湾民众的年代。能写实刻画两岸普通人的角度,反而在这新媒体时代,成为稀缺资源。如今两岸都有很强的网络舆论导向,两岸网民狭路相逢,往往也仅以简单粗暴(或开玩笑)的词语和态度应对彼此。
这又是强词夺理的诡辩,连从没有谴责过“太阳花”,也从没有承认过自己是中国人的一些岛内人士,只谈交流都能颐指气使、放声高论,足见大陆舆论对海峡对岸普通人的宽容。试问,一般大陆民众能得到在岛内就学、就业的同等待遇吗?会出现留在台湾,还是回到大陆的选择问题吗?仅此一点有些人已占尽便宜,也刷满了现实里的存在感,还要让大陆怎么刻画你们才满意?而能写出这种观点的人又何尝不是大陆媒体善意报道的受益者,不暗地偷着乐,怎还能倒打一耙?
而你们可曾因为自己在大陆得到的善意与宽待,以一致标准,去反思批评岛内政策、舆论对大陆民众的苛责对待?用一句两岸媒体没有刻画对方普通人的角度,将大陆对台报道竭尽善意与部分岛媒对陆充满恶意混为一谈,这种根本不符合比例原则的评断,不仅有失客观,更是占了便宜还拿翘。而把当前“统独”问题激起的对立扭曲成网民狭路相逢也是偷换概念,将统一与分裂相提并论,以沟通问题取代是非原则,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更是一种为分离主义除罪化的表现。
文章结尾称,诚然,喜欢大陆与爱台湾完全不冲突,但也不少人劝过我这样两面不讨喜,这些年我也深刻领略太多次“两面不是人”的感受。
这段话已经暴露整篇文章的立场。其实,前半句也回答了后半句为何出现 “两面不是人”感受的原因。若认同自己就在中国之内,爱台湾爱大陆,就像爱自己家乡,也可以爱其他各省,没有中国人将二者关系对立起来,又何须刻意强调?恐怕是压根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认为身在“异邦”,但又深知就个人发展无法脱离,在临别之际才有了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法。
纵观整篇文章,巧妙利用了非虚构性的写作方式,将两岸关系的是非问题以大量个人情绪输出替代,表面温良恭俭实则虚与委蛇。谈一堆现象却从来不深究原因,但又把傲慢与偏见埋伏在现象里,让人不易察觉要偷渡的特定立场。而在政治上把大陆当作“并吞威胁”,在经济上又要仰赖大陆让利给惠,恐怕才是一些人没有明说的心里话,这种以现实的利己拒统心态将两岸问题工具化的做法,只会徒增理性爱国的大陆民众的反感,无助于两岸关系的真正和解。
相信那些错误矫情的观点不能代表广大岛内同胞,两岸关系融合发展固然是大势所趋,也应该用正面积极的态度看待。但什么是站在“一个中国”立场的同胞之爱,什么是真“台毒”假文青的无病呻吟,还是应当去伪存真有所分辨,以免善良同胞被岛内少数别有用心者误导,任由他们兴风作浪指桑骂槐,那才是对两岸民众情感的最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