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渝川:“麻药不睡、泻药不泻”,医保部门应强集采药物化品质检验

今年的上海两会上,郑民华等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共同提交了一份“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

郑民华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某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麻醉药等”,“面对如此情况医生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向上反映也没渠道”,对此郑民华等政协委员建议对进口或者国产给予不同医保报销比例。

有消息称,国家医保局近日为此致函上海医保局,要求上海市医保局联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郑民华专家,代表国家医保局致谢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进一步了解该专家反映存在质量问题的具体品种、中选企业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责成相关中选企业回应临床关切。确实存在质量问题的,及时解除采购协议,变更供货企业。

国家医保局表示,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的吹哨人。(综合东方网、腾讯新闻相关报道)

500

郑民华委员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对集采药物的药效评价,是相当公允的。

他的表述指向“部分”集采药,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麻醉药,指出这些药物疗效不佳,有些甚至加大了药量也不起效。

按照郑民华委员的解释,部分集采药中标企业将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辅料更换为价格更低的辅料。而这一调整仅需向省级药监局备案,而且不需要重新做BE试验,这正是集采药品质不佳的原因所在。

实际上,郑民华等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此番公开提出建议之前,坊间已经不乏对集采药疗效、品质问题的吐槽,但一些争论不免陷入意气之争。

也有一些网友为集采药的疗效问题提供辩护,甚至认为这本身是调节需求的一种手段,也就是集采药价格低、疗效有限,但可以提供医保报销,如果病患接受不了,可以自费承担更为昂贵的自购药物,也就是原研药。

但问题是,集采机制本身带有对集采落选药物的排斥性,会导致大量未中标的原研药事实性地退出医院病房,或者说,除非走特需门诊或因此入院,承担多倍医疗费,否则将无法享受到原研药。这就导致医保保障的对象中,绝大多数人将无法在治病用药时获得疗效最佳的保障。很显然,这并不是医药集采机制的设计初衷。

事实上,无论在我国,还是其他国家,中低收入者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正是因为医药自付财力微薄,才恰恰需要控制医药总成本,需要尽快处置急性病,有效遏制慢性病,这样才能有体力和精力去从事劳动,避免个人和家庭经济损失。也就是说,当穷人患病时,如果能够尽快解决问题,往往是最划算的,如果因为疗效欠佳的药物影响了恢复时间,往往会导致更多严重后果,财务上会陷入更大危机。

当然,如果穷人本身已经被排斥出了职场,甚至连零工、临时工作也无法获得,支付能力岌岌可危,这种情况下,如果疗效欠佳的集采药物能够暂时控制其病情不恶化,至少不快速恶化,很多人也将毫不犹豫地选择集采药物。

所以,郑民华等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提出的对原研药或进口药给予不同医保报销比例,应当尽快纳入医保支付体制。有关部门不能想当然地以“为了你好”、“为了帮你省钱”的考虑,先入为主地剥夺病患选择权。

下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之前多次讨论过的“集采药物不仅要灵魂砍价,更要灵魂检验”。集采药物疗效整体低于原研药,这其实符合大家的一般认知,但加大药量也不能起到基本的作用,这其实已经不是疗效欠佳的问题了,而是药物很可能不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疗效。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提及,集采药物在相关厂商通过一致性评价后调整原料和辅料,而且一致性评价偏重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毒性而非疗效本身的评价,本身也就带有缺陷。这些都应当尽快进行调整。对于这些问题,医保部门、药监部门不能把责任都甩给医生、病患,坐等后者反映问题,而需主动进行高频度的随机抽检,加大对低质低效集采药物厂商的责任追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