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寶龍講話看北都如何用好大灣區戰略
作者:方舟,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香港能否把握好新時代下國家對「一國兩制」的發展新意圖,實現在服務國家大戰略的同時令自身獲得更大發展,就顯得格外關鍵。
2024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將「一國兩制」的意義提升到了一個全新高度。因為這一講話是在澳門發表的,當時香港對此的報道分析並不是特別深入。但實際上,其中很多的內容並不僅僅是針對澳門,對香港也有重要意義。
這次借全國港澳研究會在北京舉行專題研討會契機,中央港澳辦夏寶龍主任對習主席的重要講話進行了深度解讀,也希望與會者將此信息傳遞給港澳各界人士。筆者在現場聆聽了夏主任的發言,覺得不少特別值得香港留意的重點。
「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是在不斷發展的,意義是在不斷提升的。
最初我們理解的「一國兩制」是為了香港、澳門的平穩回歸和將來收回台灣做的制度性安排,主要針對的是港澳台。
這次習主席在講話中將「一國兩制」的重要性提升到三個高度,指出「一國兩制」是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好制度,是服務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好制度,是實現不同社會制度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好制度。
從習主席的講話看,為了港澳順利回歸和保持港澳繁榮穩定是「一國兩制」的第一個任務,第二個任務是要服務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
這在過去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突破,過去理解「一國兩制」只是兩種不同的社會發展制度在同一個國家共存而已。現在是希望將兩制的優勢疊加發揮出來,服務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配合國家大局的戰略發展。
因此「一國兩制」不再僅僅侷限於港澳台,而是對國家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一國兩制」的第三個任務是在國際上發揮示範作用,它實現了不同社會制度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實質上是將中國經驗上升到為國際提供有益借鑑和示範的層面。
雖然世界上有采用聯邦制的國家,也有少數國家內部設置了高度自治區,但只有中國開闢采用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共存的模式。
尤其在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相較於以意識形態劃線的國家,這更展示出中國的包容共存理念。
習主席在澳門期間,特別前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視察。其中值得香港留意的是,他在橫琴考察期間的講話,不僅僅對橫琴,也對大灣區未來發展戰略和怎麼用好「一國兩制」都有非常大的啟發意義。
夏寶龍主任在講話中對此進行了詳盡的解讀,特別是第一次正式將香港的北部都會區與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合作區並列。
這些都是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能夠發揮「一國兩制」優勢的重要區域。
這表明北部都會區不應是香港自己關起門來做的一個土地發展項目,也不是在香港的北部建多幾個新市鎮,更重要的是,北部都會區要用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充分吸納內地的市場和技術,發揮好兩制下各自優勢,實現良好「化學反應」。
過去港澳與內地合作主要是人流物流往來,兩制其實是各有各做的,現在則是要真正令兩制優勢產生良好「化學反應」。
具體到北都怎麼與大灣區發展戰略配合好,實際上有四個方面可以努力。
利用好深圳創科產業優勢
一是北都要利用好內地,尤其是深圳的創科產業優勢。
現在香港政府在北都開發建設中想採用「片區開發」的模式,但目前的「片區開發」基本還停留在土地開發的階段,未來有必要將其升格成為產業園區建設的模式。
而在產業園區建設上,其實可以考慮由國家的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及廣東省成立投資基金,共同參與推動北都的建設發展,特別是要帶動整個廣東乃至全國的優質科技企業資源來園區落戶。
香港目前正在積極地搶企業搶人才,但光靠香港自己去搶還不夠。
通過藉助國家及廣東省的力量來一起參與香港創科產業建設,實際上能夠令香港有更多夥伴幫手一起為北都招商引資,給香港搶企業搶人才帶來「乘數效應」。
二是國家現在期望香港能夠打造成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北都其實可以作為吸引創科產業攻堅人才的重要載體。
現時香港主要透過幾間大學作為平台來吸引人才,一方面能吸引的人才數量有限,另一方面其側重點多圍繞在基礎研究領域,吸引的主要是學術類型人才。
未來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就需要全方位地吸引各類人才,而不能僅僅依賴學術機構的平台。
因此,香港接下來可以利用好北部都會區,通過引進大灣區龍頭科技企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建設高水平國際研發中心等手段,搭建更多能有效吸收吸納優質創科產業人才的平台,令人才在香港有用武之地,形成以多元化平台吸引各領域國際高端人才的模式。
三是利用好北都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為大灣區乃至全國長遠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目前香港在市區的幾所大學,空間非常緊張,有幾所大學的實驗室空間狹小,甚至連設備都堆在一起。北都可為這些高校建設第二校區提供土地而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高校亦可配合北都發展創科的核心目標,將理學院、工學院等設置在第二校區,根據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建設大型先進實驗室。
在香港現在的產業結構下,理工相關行業的就業前景不佳,這也令幾所大學招錄的本地考生中,理工科專業的收分低。
但無論是對香港、大灣區還是整個國家而言,未來發展都需要更多高質素的理工科人才,特別是集中於人工智能、晶片設計、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國家重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香港接下來需更有意識地配合國家整體科技戰略發展需要,利用北都支持更多高校在新興產業相關的學科建設上有新作為。
目前香港八間資助大學招收本科生時,最多只能招收30%的非本地生。
當這些高校在北都獲得新發展空間後,可以考慮在與國家重點發展產業相關的學科領域,取消招收非本地生的限額,從而吸引更多內地、東南亞及南亞的海內外學生就讀。
將來這些新培養的國際化理工人才既能為香港創科發展做貢獻,也對整個大灣區乃至國家的科技發展有幫助。
謀劃醫療特區拓海外高端市場
政府現時提出在北都預留用地,要建設「北都大學教育城」。
實際上,未來北都在大學之外,還可考慮發展起中小學寄宿制學校。
由於土地空間限制,過去本港幾乎沒有寄宿制的中小學,故此未形成吸引中小學留學生體系和相關政策配套。
北都若能規劃建設一些提供各類國際課程的寄宿制中小學,將有利於滿足本地家長及新來港的各類高端人才家長的子女教育需求,也有利於發展起針對中小學留學生的培養體系。
當然,這還需要政府做好相關政策的「軟」配套,包括保險以及對未成年學生的相關監護政策等。
四是利用香港的獨特優勢,在北都謀劃建設醫療特區。
目前內地在臨床醫學上仍與美國有差距,而香港醫療保健行業高度發達,有良好的品牌聲譽,服務質素在東亞也享負盛名。
未來香港應發揮自身優勢為國家在臨床醫學方面多做貢獻,特別是可圍繞高端醫療服務有所謀劃。
譬如,建設類似美國「德州安德森癌症中心」、「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等高水平醫療機構,吸引香港以外的高淨值客戶來港接受醫療服務。實際上,最近也有不少知名學者向港府建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香港的醫生數量不足。
雖然未來要新增一所醫學院,招生規模也有所增加,但香港想要建成服務亞洲地區首屈一指的高端醫療服務中心,仍要吸引大量優秀的海外醫療人才,而這與香港現行的醫療管理制度有所衝突,並且十年前香港也曾有過一些經驗教訓,如果醫療供給還跟不上就盲目開放外部市場,那外部激增的需求會嚴重衝擊本土市場,影響市民的正常就醫。
因此,可以考慮在北都謀劃一個醫療特區,將其與本港常規醫療市場區分。
醫療特區主要服務境外高端市場,同時特許符合一定條件的海外優秀醫生在醫療特區內行醫。
這樣可以在醫療供應和需求兩方面實現與本地市場的區分,在保護本地市民利益的前提下,實現發展高端醫療服務的目標。
夏主任的講話為香港各界人士深入地詮釋了習主席在澳門的重要講話精神,未來香港能否把握好新時代下國家對「一國兩制」的發展新意圖,實現在服務國家大戰略的同時令自身獲得更大發展,就顯得格外關鍵。
尤其作為香港一部分的北部都會區如何做成「一國兩制」特色平台,發揮好兩制之利為國家做出香港獨特的新貢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