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计划: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三)
月亮探测
1969年7月20日16时11分40秒,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登月舱,安全运地降落在月球上,完成了惊险的降落月球地创举。而两位宇航员此刻却没有时间思考成功着陆的意义,他们竭力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开始了繁忙的月面工作。按计划两位宇航员将在月面停留约22小时。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森在月球上首先要确定:呆在月球上有没有危险?“鹰”有无损坏?它的各个系统是否运转正常……如果有问题,他们必须马上起飞。他们检查了登月舱的各个部分。大约两个小时的详细检查,他们报告指挥中心一切完好;指挥中心允许他们在月面上逗留。
这时两位宇航员十分兴奋,开始准备下一个重大的事件—在月球上行走。
他们向窗外瞭望,仔细观看月面奇景,并在月理图上找到了他们所在的位置,与指挥人员商讨了计划。指挥人员原计划在开始月球步行前给他们专门安排了4个小时的睡觉时间,但两位宇航员感到头脑十分清醒,身体状况极佳——他们急于要出去探索月球,请求准许他们提前开始月球行走。指挥中心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这一下可忙坏了全世界的电视台,为了实况转播,几乎乱成一片。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吃了点东西,这是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顿饭。然后他们开始做出舱准备工作:要检查测试月面宇宙服是否正常;维持生命的装置工作得怎样;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有没有问题;在没有空气、不传播声音的月面上谈话使用的无线电话有无故障;救生氧气瓶情况如何……即使一点点问题,在月球上都会产生不可挽回的悲剧。进行了2个小时仪器设备的最后检查以后,他们穿上月面宇宙服和其他装置,准备离开登月舱了。
10时39分,在配件托架下的舱盖打开了:首先,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在奥尔德林的帮助下钻出舱口,一出舱口就是舷梯的最上端,这是一个窄小的平台,到达平台时,阿姆斯特朗站了起来,并且第一次在宇宙飞船外面看到他面前闪烁着银白色光的“鹰”(登月舱)。就是它把他和他的同伴如此安全地从停泊轨道带到这个离地球38万千米远的月球上。这时舱内的奥尔德林已经按照休斯敦指挥中心的命令,做好了电视录像和拍照的准备。电视屏幕上映出了阿姆斯特朗正在小心翼翼地走下扶梯的画面。
遵照医生的指示,阿姆斯特朗在走下梯子时特别慢,并且在每一梯档上稍微停一下。由于没有空气,他感到手和脚都没有多大知觉,同样也感觉不到扶梯的各个台阶。奥尔德林站在打开的舱门口,观察并指点着。亿万人们看到阿姆斯特朗慢慢地从横档梯上走下来。地球的西半球正是夜里,这一夜只有很少人睡觉,守在电视机旁的千百万人,他们感到十分紧张和惊讶。电视里,漆黑的太空和白光闪闪的月面映在画面上半部。从左侧往下是“鹰”的黑影。以这黑影为背景,穿着白色宇宙服从扶梯一级一级走下来的阿姆斯特朗,身影就像一幅剪影。
几分钟后,阿姆斯特朗走到了最低一级台阶上。他稍停片刻,然后两手抓着扶梯,向月面迈出了左腿,轻轻地用穿着月面靴的脚蹭蹭月面。接着,他使劲踩了一下,月面既不滑也不下陷。于是,他右脚也迈到月面,松开两手,稍稍离开了“鹰”,站到了月球上。这样在月面上留下了第一个人的脚印。在跨越最后一步时,阿姆斯特朗说出了等待了许久的,一定会写进历史的那句话:“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这是跨了一大步。”这是人踏上月球说的第一句话。
人和月球接触了,对探险家来说,这是许多世纪梦想的实现。对于科学家来说,这是了解月球和地球起源与性质的一个好机会。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下的第一个脚印的时间是飞船发射后109小时24分20秒。美国东部时间夜间10时56分。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刻,人类千百年来的登月梦想就在这一刻变为现实了。
此刻,在登月始发站卡纳维拉尔角,在休斯敦指挥中心,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的其他研究所,许多成年男人也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此刻地球上的人们和月球上的宇航员一起分享着胜利的喜悦。在世界各地,由于现代通讯的奇迹,地球上的几亿人——大概是有史以来最多的观众和听众,在电视上看到宇航员踏上月球的第一步,在无线电中听到宇航员在月球上说的第一句话。他们没有让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从眼前、从耳边错过。
阿姆斯特朗慢慢地环视了一下四周,看到了一番奇异的景色。头上的天空是黑的,但月亮却沐浴在明亮的阳光之中。月球是灰尘、岩石和环形山的荒漠世界,这里没有空气,也没有任何生命,到处是一片死寂。
阿姆斯特朗接着试验了在新环境中自己身体的反应情况及健康状况。他一只手紧握梯子,并用一条腿站着,充分试验自己的平衡能力。当他敢于迈出第一步后,他的下一个活动,就是从大腿上宽大的裤袋里,取出了一个带把的器具,用它不加选择地把细粒土壤物质装进塑料袋里面,接着把塑料袋仔细地折叠好放进左腿上的外裤袋里。在收集土壤的过程中,由于他看不到自己的两条腿,所以需要奥尔德林从船舱内用言语指导他。在阿姆斯特朗取土壤时,奥尔德林以每秒拍一张照片的速度对着他拍照。
阿姆斯特朗考察了月面。他发现月面既结实又安全。他非常慎重地抬脚向月面走去。他穿着笨重的宇宙服,背着沉重的背包,加上体重足有230千克。这在地球上会走不动。可是,在月球上只有1/6的重量,即38千克多一点,所以他走动时感到很轻捷。
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20分钟后,深夜11时14分奥尔德林也走下来,成为踏上月球的第二个人。奥尔德林像平时一样,依旧兴致勃勃。他手握梯子,并试验着跳回大约有1米高的最末一个梯档上,像芭蕾舞演员一样优美、轻松地漂荡着,还大声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两位宇航员开始试着在月面行走。他们的最初几步令人发笑,因为他们几乎处在失重状态,失去了平衡的感觉,不知道脚步会把他们带向何方。他们笨手笨脚、摇摇晃晃的,像喝得酩酊大醉似的。但他们很快克服了困难,潇洒自如地走起来。
这两个快乐的人一面谈论着,一面走动,有时还拣起一些小石块扔出去,观察它们会怎么样。他们没想到石块竟像球一样跳到空中,两人放声大笑。经过最初几步的试验证明,比较长的弹跳步伐前进,是一种较好的前进方式。当他们在月面沙地上敏捷地来回跳动时,地球上的观众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他们像两只愉快的、灵敏的羚羊,像两个大胆的、贪玩的孩子。
接着,两位宇航员在月球上离登月舱12~15米的地方架起了一部电视摄像机——这是一个小巧的电子科学仪器,它是由美国威斯汀豪斯公司专门研制的,重3.25千克。根据电子学技术的一项新发明,二次电子导管,既可在明亮的光线下,也可在光线曚昽中拍摄清晰的景物。电视摄像机只耗电5瓦,每秒钟可以传递320行的l0幅图像。两位宇航员用三脚架把电视摄像机架好,并把它对准“鹰”的前部,拍摄了几张全景照片;又拍摄了四周的环境。摄像机通过一根长长的电缆同飞船上的电视发射机联结在一起。
设置完电视摄像机后,奥尔德林像袋鼠一样轻快地蹦跳着跑进了画面。他把太阳风测定装置的铝箔铺放在“鹰”前面。太阳风试验的目的是要捕捉从太阳放射出来的微粒子及稀有气体——诸如氦、氖、氩等。科学家们希望这种“风”能帮助说明太阳和行星的形成。
离摄像机约10米远的前方,有一块像从土里长出来的尖石块。据阿姆斯特朗解释,这块岩石表面凸出部分约30厘米,全长45厘米,厚15厘米。东京大学教授、世界岩石学界权威久野先生看到这个从月面传来的电视转播时,情不自禁地说:“真想把那块石头弄来,那是基岩,是研究月球结构难得的资料。首先,为什么作为月球结构骨骼的岩石却会露出来?仅此一点,也是值得考查的。”
夜间11时23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鹰”旁边举行了一个小小的仪式。他们郑重地揭开了安装在登月舱腿上的金属板的罩子。在这块金属板纪念牌上东西半球的图案下面印着他们的名字。
金属板是由不锈钢制成的,长为22.5厘米,宽为19厘米,厚为15毫米,它的表面高度抛光,并镀有一层发亮的铬。浇铸的地球平面图、文字和签名是用黑色合成树脂塑料压铸的。金属板上镌刻着这样一段文字: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进行一次和平的旅行。”
他们在金属纪念版的旁边,插上了尼龙做的美国国旗。旗杆是铝制的,长约2.5米。旗子的尺寸为0.9×1.5米。由于月球上没有风,所以他们把旗镶到金属框里,使旗子展开。
接着,两位宇航员从“鹰”上的工具箱里取出了一只塑料袋,里面装有锤子、小铲、夹钳等,还有一把可装卸的长柄,这把长柄既可以装上锤子,也可以装上铲子。他们要用这些工具采集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两位宇航员都是受过特别训练的业余地质专家,对标本采集工作都很在行。他们知道这项工作对于月球的研究十分重要。他们将样品都编上号,并且进行拍照,放在单独的袋子里。
夜间11时47分,从休斯敦指挥中心传来总统要和他们通电话的消息。
休:沉静的基地,总统要在白宫的办公室里和你们通话,希望你们都到国旗前面能够映入荧光屏的地方。
阿姆斯特朗:太好了!太荣幸了!
通话是由电话两头和在一个分开画面的屏幕上作电视转播的。在电视屏幕上,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以立正姿势站在美国国旗两侧,在他们的旁边出现了坐在椭圆形办公室里的尼克松总统。
尼克松总统在他所说的“必定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通电话”中,首先向两位月球探险者表示祝贺。接着,又说:“我找不出什么话要对你们讲,但对你们的行动我们感到多么的骄傲!这对每个美国人来说都是一生中最自豪的日子,对全世界整个人类也是如此。我可以相信,他们和美国人会一起认识到,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根据你们俩所完成的事业说明,天体已成为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这就鼓舞我们更加倍的努力,给地球带来和平和安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这个宝贵的时刻对地球上所有的人来说是难忘的。这是你们的骄傲,但愿你们能平安返回地球。”
阿姆斯特朗回答说:“总统先生,多谢您。我们能在这里,是我们的很大光荣,我们不仅作为美国的代表,而且也作为展望着未来、热衷于追求知识和热爱和平的各国的代表。今天能参与这项活动,是给我们的光荣。”
尼克松:多谢,我和大家都非常高兴,星期四在‘大黄蜂号’上愉快地会面吧!
阿姆斯特朗:“谢谢总统先生。”
与总统通完电话,两位宇航员又采集了一些岩土样品后,又开始安装月球科学实验观测仪器。
奥尔德林从登月舱内把月震仪和激光反射器取了出来。这时已是午夜0时30分了。奥尔德林左手提着月震仪,右手提着激光反射器,一直走到距离登月舱约25米远的地方。他们将把这两个仪器安装在这里,以免仪器在登月舱起飞时被火箭发动机的废气所损害。这是两个科学家用来观测月球并将留置在月球上的高精度仪器。
月震仪是用来观测月震现象的。其中装有太阳能电池,通过日晒电池所产生的电流供给月震仪的四个精密仪器。仪器内部的电子设备是用来记录月震的,它的灵敏度极高。记录的月震波用无线电送回地球。月震仪在地球上重45千克,但在月球上仅有7.5千克。它将在这里工作两年以上,向地球上的科学家报告此后两年坠落陨星或火山爆发及任何物理干扰所造成的震颤。希望这种报告可以对月球的构造研究提供线索。
激光反射器是用来观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及其变化的。它的大小与手提包差不多。它由100个水晶棱镜浇铸在一块方形底板上,纵横各10个排列起来所构成。从地球发射的激光被这个反射器反射回去,可测出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准确距离。科学家可以据此发现地球至月球距离的极小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表示重力是否减弱,或是大陆移动等。此外还可以比以前更精确地测出月球的大小、形状、内部成分、它的运动、地球上1日的时间长短、地球两极的运动等。
奥尔德林的任务是安装月震仪。为了沿着东西轴进行安装,他利用安置在仪器上部的日圭所投射的太阳阴影并用水准仪来检验水平方向位置——在地面已进行多次模拟练习。阿姆斯特朗已把激光反射器安装在离地震仪3米左右的地方。两个仪器的安装,总共才花了大约20分钟。
21日0时40分左右,他们开始第二次采集岩石样品。他们把一个叫做采样器的空心的金属管子打进月面,采集里面的石土。几厘米厚的粉状砂石下层非常坚硬,他们费了很大的劲,好不容易把管子打进13厘米深,采集了这一层面的样品。最后他们把所采集的样品,装在两个铝制的标本箱里,盖上盖,用四条金属带加固,通过升降机压力的加压,用聚乙烯塑料密封。
0时50分,他们收起铝箔,并把它装在包里。
0时56分,奥尔德林慢慢地,可以想象是不太情愿地登上了舷梯。第一个离开月球。他风趣地用西班牙语向月球告别:“阿地奥斯。阿米高!(再见,朋友!)”然后他站在舱口门廊的平台上,和下边的阿姆斯特朗一起用穿在滑车上的绳索把标本箱拉上去,装进上升起飞装置内。他们费了好大劲。他们总共采集了22千克的样品。
大约在奥尔德林回舱后15分钟左右,阿姆斯特朗也走上登月舱。到了舱口,他不由自主地环顾四周,心里恋恋不舍地想:“我们永远不会再到这里来了。”随后就爬进舱内,盖紧舱口。这时已是凌晨1时14分。到此为止,两位宇航员完成了月面探测工作,从舱盖打开到关闭,总共经过了2小时31分。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圆满地完成了月面工作的任务,一切进行得相当顺利。他们取得的巨大成绩,已远远超过了指挥人员的期望。
舱口关闭严实后,给真空的舱内放进氧气。当舱内气压从1/7气压升到1/3气压时停止供氧。温度保持在16℃。他们卸下背包,脱掉月面宇宙服,立即整理收集来的东西,把它们放到指定的地方,同返航时不再需要的东西分开。并分别作了记录。在3时40分他们再次使舱内减压,以便再次打开舱盖,把所有不再需要的东西包括到月面上去的安全装置,如背包、摄影机、套鞋、支臂架等扔到月面上——这些物品总价值100万美元以上。3时46分,在遥远的地球的荧光屏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三包东西从舱口滑了出去,梯子也飞快地倒在后面。他们又重新关闭了舱口,使船舱处于内压下。此时,两位宇航员已在月面连续工作了长达15个小时,连眼皮也未合过。他们感到非常疲倦,准备吃一顿饭后休息。他们打开自动报警装置,可是两位宇航员没有睡好。狭小的登月舱连个躺着的地方都没有,阿姆斯特朗坐在发动机的罩子上,头和后背靠在舱口盖上,脚搭到挂在支柱上的绳套里睡着了。奥尔德林在地板上找到一块小小的平地,蜷曲在那儿睡觉。此外,拉上窗帘,遮住光线,寒冷难熬。打开帘子,虽然暖和了,但又亮得令人睡不着。难受的姿势和寒冷的温度使他们难以入睡。指挥中心的医生们观察他们的脉搏,发现阿姆斯特朗的脉搏总是升升降降,说明他正处在似睡非睡的状态。至于奥尔德林更是闹不清他到底是睡着还是醒着,估计休息得更不好。
在距离月面约110千米的高空,柯林斯独自在“哥伦比亚”中绕月飞行着。当他的两个同伴在月球表面上进行着他们伟大事业的时候,他似乎是一个被人遗忘了的人。飞离月球
1969年7月21日,这是“阿波罗11号”登月飞行的第六天,也是两位登月探险宇航员飞离月球的日子。从月球起飞,也许比着陆月球更为危险。用来发射“鹰”的只有一台小型火箭发动机,这台发动机要使登月舱离开月球,把它带到两万米的高度,然后把它推入月球轨道。如果这台发动机失灵或不能正常工作的话,两位宇航员就只能待在月球上,一旦氧气用完,营救他们是不可能的。
11时15分,休斯敦指挥中心向沉静的基地致以的问候,唤醒了“鹰”舱内已休息了7个小时的两位宇航员。
还有2小时39分就要从月球出发。
11时32分,两位宇航员开始了飞离月球的准备工作。他们检查了“鹰”的机械状况,一切都很正常。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又穿上全套密封的宇宙服。
13时35分,休斯敦指挥中心下达了起飞的命令,离发射还有19分钟。
指挥人员焦急地等待着,有的人担心得出了汗。时间一分一秒地临近,奥尔德林镇静地数着倒计时的最后几个数字:——5——4——3——2——1——启动。13时54分,登月舱的计算机自动启动上升发动机,发动机猛烈喷射,“鹰”疾速上升。“鹰”把登陆装置作为发射台,上升部分起飞时与之脱离,独自飞离月面。在上升部分的船舱周围装有四组制动发动机(小型火箭),以它们的喷射来改变前进方向。
飞离月面的“鹰”在10秒钟内垂直上升到78米的高度,速度达到每秒15米。这时,制动发动机启动,使“鹰”渐渐倾斜,到达144米高处,倾斜40°;到达200米高处,倾斜52°,“鹰”一边上升,一边改变飞行方向。
“鹰”飞离月面1分钟后,按照休斯敦的命令改换为手动操作。这时,“鹰”在780米高处,上升速度为每秒39米。“鹰”越飞越高,并逐渐倾斜,上升到18000米,几乎与月面平行之后,发动机停止喷射。这样,“鹰”进入了近月点19.2千米,远月点83.3千米的椭圆形轨道。阿姆斯特朗告诉指挥中心:“‘鹰’安全进入轨道。”
鹰:好,关上开关!还有15米,发动机熄火!高度18199.8米,速度每秒984米。
休:“鹰”,多么壮观!前进吧!
鹰:“鹰”已飞离月球,进人绕月轨道。静海,再见吧!我们已把人类文明留在月球上。
这时,指挥中心的指挥员擦去了脸上的汗,松了一口气。“鹰”朝着月球背面的远月点向更高处飞去。
“鹰”绕月半周,飞到月球背面远月点83千米处,再次点燃发动机加速。如不加速,绕月一周以后它还会回到距月球约19千米的近月点去。加速后它的速度达到每秒约17.1米。这样,它可脱离椭圆形轨道,改变为在高度83千米的接近圆周轨道上。可是,这还不能接近在高度为110多千米处飞行的“哥伦比亚”。它必须再一次让发动机喷射以修正轨道。
“鹰”的会合雷达扫描,目标紧紧地对准了“哥伦比亚”。在月球起飞时他们关闭了会合雷达,因为着陆时曾因此计算机发出警报。为了会合对接成功,不仅要对准高度,而且必须把对接双方的轨道面纳入同一平面。“鹰”在正好转一周之后的离月面83千米的高空,用制动发动机调整飞行角度,对准“哥伦比亚”的轨道面。
修正轨道面之后,“鹰”又飞行了l/4周。此时,“哥伦比亚”在它的前上方26.6°,距离60千米处飞行。这时“鹰”再次启动上升发动机,使速度每秒增加7.4米。进入一个椭圆形轨道后,沿着这个轨道它飞行40分钟将升高到“哥伦比亚”飞行的高度。“鹰”沿着椭圆轨道不断爬高,从后下方飞近“哥伦比亚”。“哥伦比亚”把指令舱的前端指向“鹰”。“鹰”则启动会合灯闪光,让制动发动机喷射调整着姿势。飞船的双方互相用会合雷达和光学测定仪取得联系,都做好了对接工作的准备。距离越来越近了,柯林斯把“鹰”上的十字形对接目标正好对准了窗口上的六分仪刻度。好,对接!双方都屏住呼吸,密切配合,只听“哐当”一声,对接上了。可是,就在这一瞬间,它们开始剧烈晃动起来,伴随着哐当哐当的响声,强烈的晃动持续了9秒。出了什么故障呢?他们正要分离重新对接,这时只听“哐”的大响一声,晃动和响声都消失了,两者紧紧地对接在一起了。“鹰”上的两位宇航员高兴地喊道:“对接成功了,‘鹰’属于‘哥伦比亚’了!”这样,他们又度过了,一个难关。第一次对接就意外地获得了成功,此时是21日17时35分,“阿波罗11号”发射后已.飞行了128小时3分了。
对接一结束,柯林斯立即卸下对接针和舱口,使连接孔变成通路。这时,升高指令舱的内压力,从指令舱向“鹰”舱内吹送氧气,这是为了不使“鹰”舱内的月球细菌进入指令舱。好不容易打开了通路,柯林斯急切地向“鹰”舱走去。他首先看到的是炯炯发光的四只眼睛,三个人无比激动地把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接着他们把所有的要带回去的东西都拿到指令舱里之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回到指令舱。时间是21日晚上18时30分。
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为了使它不影响母船的飞行,在成功对接后不久,宇航员们就使它与母船脱离,并给它的发动机点火,使它飞离母船,它将在绕月轨道上继续飞行下去。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望着逐渐飞离远去的登月舱,心里很不是滋味,一种难割难舍之情油然而生,他们打心眼里希望把它带回到地球上去,可是那将耗费大量燃料,也是不允许的。他们只有默默地望着它,直到它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
胜利凯旋
告别登月舱后,三位宇航员经过刚才几小时的冒险活动,已有些筋疲力尽。他们开始了短暂的休息。这时,“阿波罗11号”围绕月球运转已进入第29圈。此时,休斯敦实际时间计算机综合装置繁忙地工作着,计算着“阿波罗11号”脱离月球轨道或进入地球喷射的燃烧数据。
21日午夜0时l0分,休斯敦通知“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开始进入地球喷射。”喷射活动在46分钟后准时进行。
和前几次一样,服务舱的发动机点火和喷射将在月球背面进行。为此,在中断联系前,休斯敦和“阿波罗ll号”匆忙地交换着发动机点火的相关数据。
“阿波罗11号”正在绕月轨道上飞行最后1周——第 30周,马上它就要逸出月球轨道奔回地球了。当它再一次进入月球背面时,又一个令人焦虑的时刻来到了。如果服务舱的发动机失灵,不能正常工作的话,“阿波罗11号”就会继续绕着月球飞行下去,那样,三位宇航员就永远回不到地球上来了。
正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脱离月球轨道的活动十分顺利。7月22日0时56分,“阿波罗11号”准时点火,发动机急速喷射。连续喷射2分28秒,它的推力使宇宙飞船的速度提高到每秒988米,此时它消耗了约4540千克的燃料。
柯林斯说:“这是一次极其顺利的推进作业。”
“阿波罗11号”顺利脱离绕月轨道,开始了返回地球的飞行。船舱里充满着宇航员们轻松的、成功的幸福感。
当“阿波罗11号”的声音再一次传播到地面指挥中心时,地球上发出一片欢呼声。在这以前,还没有任何一次宇宙飞行引起如此的狂热。“阿波罗11号”在月球轨道上和月球上的停留时间总计为59小时32分。它回归故乡——地球的旅程要59小时55分钟。
“阿波罗11号”脱离月球轨道后,三位宇航员在船舱中第一次长时间睡眠,而且睡得很香甜,他们实在是太累了。阿姆斯特朗和柯林斯睡了8个小时,谁也没有醒,平时睡眠很少的奥尔德林甚至睡了8个半小时。三位宇航员回家的旅程,是一次十分顺利而愉快的旅程。
随着时间的逝去,地球在三位宇航员眼里逐渐变大。尽管由于月球的引力使“阿波罗11号”的速度越来越慢。可是当“阿波罗11号”在7月22日13时39分通过了月球和地球引力的平衡点后,速度随地球引力增大而加快。
同日下午15时16分,“阿波罗11号”按照地面指挥中心的指令,进行了一次轨道修正。由此公布在太平洋降落的时间为7月23日12时49分。这一天,三位宇航员无事可做,以与地面通话为快慰,并回答提出地面的各种问题。
晚上21时10分,“阿波罗11号”从距离地球288700千米处,第五次把彩色录像发射到地球。在电视屏幕上,三位宇航员精力充沛地轮番表演。指令长阿姆斯特朗还让观众观看存放样品箱的地方。接着,奥尔德林出现在摄影机前。他在准备食物,手边有斑鳟色拉和一个包好的面包,他在那里用火腿膏抹在一片包着薄膜的面包上。后来,他在失重状态下用一个罐表演旋转原理。轮到柯林斯表演时,他风趣地指出:水在船舱内自由地漂浮形成一个球形,以熟练的技巧可用嘴从空气中“捞取”。柯林斯还深有感触地说:“不管在哪里旅行都一样——回家永远是最美好的。”
21时28分,电视转播结束,历时18分钟。
进入飞返地球的第二个夜晚,在指挥中心的督促下,尽管三位宇航员不觉得困,还是进入了10个小时的睡眠。
23日早起后,接下来的仍然是常规的飞行,三位宇航员检查飞船系统,做些日常杂务,飞船顺利飞行着。
23日晚19时05分,这次旅行的最后一次电视转播开始了。这次转播的形式和前几次大不相同。三位宇航员相继向地球发表谈话。指令长阿姆斯特朗首先来到摄影机前,他激动地说:观众朋友,你们好!我是“阿波罗ll号”的指令长。100年以前,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了一本月球旅行的小说。书中的宇宙飞船“哥伦比亚号”从佛罗里达起飞,在完成月球旅行后,降落于太平洋。明天,现代的“哥伦比亚号”就如同小说中的“哥伦比亚号”一样降落到太平洋。借此机会,谈一谈我们乘员组的想法。
柯林斯站到摄影机前。平时活泼、健谈的柯林斯这时似乎有些紧张。他认真地说:
“诸位很可能把我们这一次月球旅行想象得既简单又轻松。我非常愿意向诸位指明,情况并非如此。”
“把我们送入循环轨道的‘土星5号’火箭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复杂装置,它的每一个部件都毫无差错地发挥了作用。在我头上这部计算机,储存着38000个词汇,每个词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便于我们最有效地利用它。现在我手指上的开关,外观和它完全相同的,在这个指挥舱里就有300多个。此外,还有数不清的接点、柄、按钮和其他控制器件。”
“服务舱尾部的火箭发动机——SPS火箭推进装置工作得十分顺利,否则我们很可能在月球轨道上就搁浅了。高悬在我头上的降落伞,明天就会发挥作用,否则我们也将在太平洋上摔得粉身碎骨。对于这些精确地工作着的器械,我们一直是信任的,在最后的航程中,还要依靠它们。”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耗费了许多人的血汗才获得成功的。首先是那些生产这一装置各部件的工人们,其次是从事装配和检验的各工作队,最后是那些在‘载人宇宙航行中心’。不仅有管理机关,飞行计划、飞行指挥方面工作的人员,而且在宇宙飞行训练方面的工作人员也贡献了力量。各位所能看到的全部就是我们三个人,但是在这个表面的下面,还有成千上万的其他的人。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这些努力中的小小一部分而已。我在此向所有这些人表示非常感谢!”
接着,奥尔德林用严肃的、从容不迫的语调说:
“关于这次飞行的意义,我们从各个方面进行过讨论,意见归根到底就是:这次旅行不仅仅是我们三人的力量,也不仅仅是美国政府和产业的力量,也不仅仅是国家的力量。它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人们的无尽的探求心使我们这样做的。我们把定为‘阿波罗11号’,标记的徽章,当做我们三个人的共同心愿,精心地放到月面上。”
最后是阿姆斯特朗发言:“致使我们这次飞行成功的是迄今为止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探明宇宙真理的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从事阿波罗计划的所有人员、美国人民、政府和议会、产业界。现在,我向他们及观看这次电视节目的全世界观众表示崇高的谢意。”
这次电视转播,历时10分钟,于19时15分结束了。
对于三位宇航员来说,这是在“阿波罗11号”飞船的最后一夜。为了迎接严峻的重新进入大气层的行动,他们还必须彻底睡足8小时。
按照飞行计划,还要多次修正轨道,但是经过昨天的飞行,进入大气层的飞行轨道十分准确。宇宙飞船的进入角应在当地地平线的6.2°左右。航线飞行误差只允许1°,即飞行角度必须在5.2°到7.2°的范围内。如果飞船冲进大气层的角度小于5.2°,地球的引力就不足以将“阿波罗11号”拉入大气层,那么它就会掠过大气层的表层,重新飞回宇宙。等它再飞回来时,氧气就会用光,人员就难以生还。若角度大于7.2°,则飞船过于急速下降,会与大气层顶撞,因而被烧毁。不过飞船可以有把握地严格修正轨道,保持在准确的航道飞行。
“阿波罗1l号”正常飞行着。随着地球逐渐接近,它的飞行速度剧增。距地球64000千米,速度每秒3.51千米。距离地球36000千米,速度为每秒5.2千米。预计在到达距地球120千米的大气层时,它的速度将达到每秒1l千米。
7月24日中午12时17分,飞船已飞行了194小时45分,三位宇航员依次对飞船上的全部设备进行了最后的、生死攸关的检查后,阿姆斯特朗驾驶飞船进入与服务舱脱离的飞行状态。这时服务舱已完成它的使命。
5分钟后,中午12时22分进行脱离。他们点燃指令舱与服务舱之间的引爆管,抛弃了服务舱。然后,他们把指令舱掉了个头,使它的拱形防热罩正对着地球,宇航员们将脸朝后倒坐,进入了进入大气的飞行状态。而分离后的服务舱将以较大的进入角冲进大气层,燃烧殆尽。
中午12时35分,飞船以每秒约为11千米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它进入大气层的进入点是东经171.4度,南纬3.53度,米克朗尼西亚的吉尔伯特群岛的上空。这和预定的时间、地点完全一致。
飞船的航向是东北。它强大的冲力与大气产生强烈摩擦,使防热罩的温度高达3000度左右。火焰从指令舱底直窜到它的周围,还拖着一条长长的火尾,像一滴烧红的铁水,划破黎明前的夜空。进入大气层18秒后,指令舱周围的高温空气已使指令舱的电波不能传递,隔断了舱内人员同外部的电讯联络。预定通讯断绝时间约3分45秒。指令舱沿斜线下降减速飞行。
在联系中断之前,“阿波罗”跟踪船“汉次维耳号”和“红石号”的任务是雷达跟踪和电讯联络。在离两艘船约2000千米处它就发现了返回地球的宇宙飞船,并且在联系中断时也一直掌握着飞船的方位。当飞船在这两船的东北方可视线消失后,“ARIA阿波罗”搜寻飞机用它的雷达天线接任了定向和中继任务。
指令舱继续下降,还有60千米。它开始受到空气的强大阻力。指令舱不断地调整姿势,利用空气阻力减低速度。这时宇航员开始受到强烈的比在月球时大6倍的重力影响。这一瞬间,他们发出“哼、哼”的声音,忍耐着巨大的压力。约30秒钟后,指令舱就像滑翔机一样,燕子飞掠般地在50~60千米高空,向水平方向忽上忽下地飞行。
在中断通讯联系后3分45秒,向水平方向飞行2分钟后,随着速度降低,火光减弱,与地面恢复联系,三位宇航员又听到了休斯敦指挥中心响亮的呼叫声。他们立即报告指挥中心:“一切正常。”接着,他们开始划一个大弹道降落地球。这时,三位宇航员又一次受到强大的压力,他们面部痉挛,眼珠都快冒出来。
这时,在预定降落地点,美国配置了强大的捞救舰队,为了捞救三位宇航员和他们的飞船,共派遣了近7000名海军,9艘船只和54架飞机。
主要捞救船是长期服役的航空母舰“大黄蜂号”,它停泊在夏威夷西南方约1200千米的海面上。航空母舰上共有2200人。他们提出了“大黄蜂+3”这个口号,用此表达该船在返航时船上人员将比由珍珠港起航时增加3个人。
在“大黄蜂号”上专门设置了活动隔离室。返回地球的宇航员要在这个隔离室中被隔停3天,然后再到休斯敦的月球资料研究所去。
此外,“大黄蜂号”上还有一个迎接委员会,这是以前迎接任何其他宇航员所没有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坐在舱顶的弹簧椅上,他的随员有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长托马斯·佩因博士等。他们乘坐直升机专程来这里,欢迎三位月球归来的宇航员。
世界上近百个国家约5亿人坐在电视机旁观看“阿波罗11号”的返航。至少有十几亿人在收音机旁收听实况播音员的描述。
“阿波罗1l号”下降到8千米高空时,宇航员打开了小型副降落伞,然后在大约4千米高空打开三个大型主降落伞,使飞船速度减慢,徐徐地降落在太平洋上。
飞船是大头朝下进入水中的,这时宇航员们使舱顶的三个气球充气,不一会儿船舱就翻了过来。这时是7月24日12时49分。
当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我们已降落”的声音传到休斯敦指挥中心时,大家全体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人们无比兴奋地握手祝贺。9天来,他们夜以继日地指挥着“阿波罗11号”的飞行,此时终于使它回归地球的怀抱,怎能不激动万分、热泪盈眶呢!
“阿波罗11号”降落后,“大黄蜂号”开足马力,驶向降落点。尼克松总统站在舰桥上,手里拿着望远镜,指着降落点,嘴里不知说些什么,看来,非常兴奋。
不一会儿,两架直升机飞到了降落地点,把“蛙人”放下水。他们驾驶橡皮艇,来到宇宙飞船那儿,先消毒密封舱。这是因为飞船首次从地球以外的天体飞回,很难说是否从月球带回各种细菌和病毒,因而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紧接着,一个“蛙人”打开舱门,给每个宇航员一套特制的防病菌的黑色隔离服,在密封舱的周围,用软管喷上一层茶色液体。舱口终于打开,宇航员每人带一只红色救生袋走出来。宇航员身上也撒了消毒药。他们互相抹擦消毒完毕后,爬上直升机,前往“大黄蜂号”。
这时在“大黄蜂号”上已做好了欢迎准备工作。当三位宇航员乘坐的直升机徐徐降落到“大黄蜂号”甲板上时,圣迪戈海军军乐队奏起雄壮的进行曲。直升机打开门,在欢迎人群热烈的掌声中,三位宇航员挥手致意,走进了隔离室。陪同的医生和两位技术员也一同走进隔离室。
总统会见的时候到了。当乐队奏响《向元首致敬》乐曲时,尼克松总统步履轻快地走到隔离室前面的地毯上。通过麦克风和他们谈话。三位宇航员把脸贴到玻璃窗上。
“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我要你们知道,我想我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人,不单因为我有作为美国总统的光荣,我更有代表人们欢迎你们回到地球的特权。”
“我要告诉你们,我们在华盛顿收到100多个外国政府、皇帝和总统、总理和国王拍发的贺电。他们代表世界上20多亿人民,他们都有机会看到你们的成就。由于你们各位所取得的成就,全世界人民更加亲近了。”
接着尼克松总统又和宇航员谈棒球、世界新闻,他对宇航员妻子——“最伟大的夫人中的3位”的敬意,并邀请她们和宇航员参加一次国宴。
阿姆斯特朗代表三位宇航员做了回答,他说:“谢谢您,总统先生。我们回来真是非常高兴,阁下那么客气,跑到这里来欢迎我们,我们感到非常非常光荣!我们盼望走出这个隔离室畅谈一切。”
“阿波罗11号”和它的三位宇航员在经历了8天3小时又22秒的非凡旅行后,安全地、健康地回到了地球上。
三位宇航员结束了月球旅行,但还不能立即回家去。他们待在“大黄蜂号”的移动隔离室里,随同它在珍珠港、夏威夷停留。空军运输机洛克希德C141型“星式升降机”在7月25日把移动隔离室空运至休斯敦的爱灵顿空军基地。三位宇航员和自己的家属也只是隔着玻璃会了一面,就被拖车送到载人宇航中心的月面资料研究所。他们将在那里度过一段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生活。
月球资料研究所是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专门为接待月球归来者而耗费巨资建造的豪华型建筑物。其中设有宽敞舒适的隔离室及图书室、娱乐室和实验研究室等。三位宇航员及其宇宙飞船、采集的样品等要在这里与外界隔离,曾与宇航员接触的医生、工作人员及研究人员也不例外。
这里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墙壁、房顶和地板都是密封不透气的。呼吸用的空气完全是经空调装置过滤的。呼出之后,在吹入空间之前同样经过多次过滤。所有残渣和尘屑物在离开之前都要经过生物柜干热消毒灭菌。在总的隔离区内,对外界稍小的压力也要控制,以致在漏气时不至于把含有感染病菌的内部空气扩散到外面,而外面的空气则可向内流入。月球资料研究所的生活条件尽管十分优越,还有各种各样鲜美可口的食品享用,可宇航员还是不愿待在这里,他们十分想念家人和朋友,急着想出去。
研究所里的研究人员、医生和工作人员理解宇航员的心情,每天都繁忙地工作着,做各种各样的试验、研究。医生每天对宇航员的身体进行严格检查,大小便也要检查。经过两周的一系列的检查、试验和研究,结果没有发现任何异常。8月10日,三位宇航员终于可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