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无法挨着坐,想选座还得再加价,这合理吗?今年春运大家打算怎么回家?

据扬子晚报相关消息,近来,民航选座额外收费问题引发舆论热议。一些航空公司以所谓“行业惯例”为由,在选座这一基本服务中引入加价机制,将靠窗、靠过道或前排等座位锁定,要求消费者支付额外费用,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和质疑。

南京消费者夏女士也向扬子晚报紫牛问政栏目“吐槽”了相关遭遇。根据报道所述,2024年12月初,夏女士和母亲购买了12月7日南京至深圳、12月8日深圳至南京的机票。

结果12月6日,夏女士使用APP办理值机选座。她想选前排、一人靠窗、两人挨着的位置,看中了11F(靠窗)和11E(中间),打算提交时,弹出一个“航旅权益包订单”,上面写着“200W航意险
9折接送机券 9.9余票监控 赠前排优选座位2个”,并标注29.9元/份×2,也就是要支付59.8元。这让夏女士无法接受。

“选座竟然还要花钱?”夏女士和母亲此前已买过全年意外险,没必要重复购买航意险,所以她就没有“浪费”近60元选座。那母女俩就没法并排坐了。最后,两人只好选了一前一后的13B和14B。“吃一堑长一智”,她马上办理了深圳回南京的值机选座,这次她选到了后排的两个并排坐的位置。

500

另据央视网相关报道,在北京工作的郑先生在2024年11月底的时候,准备买机票去香港出差。

然而,当他第一时间值机时发现,经济舱前面十几排座位已经被锁定,如果他要选第一排座位,要么支付几百元,要么使用6100里程兑换选座权益。

“相当于花钱选了座位。”郑先生说,“我飞一趟香港,才积累2000里程,选个座就要花6100里程,太不合理了。”

央视记者也曾尝试预订了一张从北京飞往乌鲁木齐的机票,客舱一共176个座位,除安全出口外,客舱前后的座位都有不少被“锁定”,尤其是经济舱前10排,几乎每排靠窗和过道的座位都无法选择。

据介绍,付费选座早期在国外航空公司,尤其在低成本航司中非常普遍。2015年左右,航空公司开始在国内航线上尝试付费选座,选座的费用通常是通过旅客的里程积分来进行兑换。

有专家表示:随着航空公司对增加主营收入力度加大,付费选座的座位从原来的前三排、从安全出口,扩展到了过道的座位、靠窗的座位。

此外,早期飞机“锁座”更多是出于安全考虑,比如“锁定”经济舱第一排是因为有安全员的固定座位;“锁定”安全出口是考虑到部分特殊旅客不适合坐在出口附近。

后期就延伸到了像前排的过道、靠窗,给高价值的旅客提供增值服务;现在付费选座已经开始偏向于额外的营收,或者叫增值收入。

对于“加价选座”这一现象,中国消费者协会认为,加价选座的行为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加价选座”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消费者在购买机票时即与航空公司签订了合同,航空公司有义务为消费者提供座位。售票时已经区分头等舱、公务舱、经济舱,不同时间段购票还有不同的价格。消费者购票后所享权利理应是确定的,理应有权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座位。但航空公司却人为设置门槛,将座位选择与额外付费挂钩,迫使消费者为基本的乘坐需求额外支付费用。

“加价选座”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加价选座”本质上是一种额外收费行为,许多航空公司在这方面的规定模糊隐晦,既不明确哪些座位需要加价,也不说明加价标准如何制定,消费者在购票时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撑,等到值机时才发现想选的座位都需要付费。掌握“最终解释权”的各家航空公司不应将“信息差”作为自己盈利的手段。

“加价选座”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不同舱位定价不同是因航空公司提供的服务不同,而经济舱提供的服务是相同的,却要求消费者加价选座,本身缺乏定价基础。据长久以来的交易惯例,消费者对于座位是“先到先得”,不用另行付费。航空公司作为航空运输合同双方中具有较强话语权的一方,消费者缺乏与之议价的能力。航空公司推出加价选座模式,从“先到先得”惯例向“付费者得”试水,是经营者利用优势地位将原本免费的基本服务变为自行创收的手段,有违公平交易的原则。

2025年春运将近,大家今年打算怎么回家呢?如果要坐飞机的话,会选择加价选座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