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发展到现在,和棋过多,低手容易顶和高手,是一大问题

【本文由“心之所善”推荐,来自《象棋“录音门”又有41人被处罚、3人终身禁赛》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中国象棋发展到现在,和棋过多,低手容易顶和高手,是一大问题。这个问题导致了很多买卖棋、人情棋的出现。多年以来,很多大师都在考虑解决和棋过多的问题。比如禁止长将,加赛快棋等等。但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弊端。

我们这里也给出一个方案。

我们认为:修改象棋竞赛规则,应该追求以下几个目标:

1) 继承性:新规则最好能让旧规则下的人尽快适应,让旧规则下的棋谱战略战术和行棋理念文化不做大的改变就能用。按照这个理念,不应该加入新棋子种类,不应该改变棋子功能和初始位置。

2) 观赏性:下棋要好看,让当时的观众和之后学棋复盘的人感受到刺激性、连贯性和适当的复杂性。按照这个理念,不应该加入过多限手禁手;不应该用快棋减少棋手思考时间等降智手段来增加失误;不应该加入与当时局面优劣无关的强制胜负判定。

3) 平衡性:不能让一方占据明显优势,比如先手轻松取胜。

据此我们认为,改进的方向是在总体上减少和棋概率,而不追求在某一盘棋或特定的局面上硬性地规定胜负。如果我们把和棋看作是均衡态,那么可以用降低博弈的稳定性,增加不确定性的方法,来减少均衡态,降低和棋的概率。

我们提议的方法是增加一条规则:“捉死则降”。

规则具体内容:

1) 如果某一方行棋后,捉死另一方的车马炮三类子力,则从这一刻起,被捉死的子转换阵营(对方应招时就要把这个子当成敌子考虑)。

2)“捉死”的定义:对方行棋后,本方某子被捉,且无处可走,无子可吃,就叫捉死。对捉不算捉死。有处可走但走开之后会立刻输棋的话,算捉死。

3) “捉死则降”的对象仅限于车马炮。士、象、兵、将(帅)不在捉死则降的讨论范围。

4)  如果“捉死则降”后对方出现三个同类棋子,则投降无效。比如一方原来就有两个马,那么捉死对方的马后会出现自己有三个马的局面。这时“捉死则降”规则无效。对方的马仍然属于对方。

5) 本方棋子转换阵营后成为对方棋子,然后轮到本方下。本方下完后,对方走下一步时,不能用投降后的棋子吃将(帅)。

“捉死则降”规则的意图是惩罚“防守逼兑”(用严密防守维持均势,迫使对方兑子)的下法。“防守逼兑”下法往往被低手用来顶和高手。同时,减少了“防守逼兑”顶和的概率,就提高了先手方利用先手优势消极求和的难度,逼着先手方发起进攻,增加中局搏杀。

比如,一方用连环马据守,对方只需要让其中一只马无处可跳同时,处于被捉的状态,就可以捕获这只马,直接就破了连环马,不需要通过兑子来打破防线。这样,进攻方中局需要大量兑子撕开防线的困难就少了,进攻方可以保留更多的兵力到残局,于是,出现和棋的概率就小了。

从继承性来说,捉死则降主要影响中盘,对开局和残局的影响较小(开局时子力还没完全出动,残局子少,都难捉死子)。而象棋理论主要在开局和残局比较成熟,因此这个改变对原有的棋谱和理论影响较低。象棋强调尽快出动子力,强调平衡,强调子力的机动性,所以“捉死则降”和原有的象棋理念是一致的。

从观赏性来说,捉死则降能增加中盘翻盘的可能性,提高中盘搏杀的复杂度,让比赛更加刺激,提高了象棋的复杂性。此外,它能减少子力过早消耗,减少对一般爱好者和观众来说比较无聊的均势少子残局,有利于公开表演。同时,由于没有强行降智,反而增加了局势逆转的可能性,复盘时也更有乐趣。

从均衡性来说,捉死则降增加了翻盘概率,因此缩减了红方的先手优势,代之以不确定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