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左传有感(一)大人物的业余爱好

左传记载了一件有趣但是又有点古怪的事,那就是鲁隐公喜欢看捕鱼,并不顾大臣的劝阻,千方百计跑去很远的地方去看别人捕鱼。

这事也选入了“古文观止”里面,题目叫“臧僖伯谏观鱼”。 

话说,鲁隐公五年的春天,鲁隐公打算去一个叫“棠”的地方看人捕鱼。“棠”据说大概就在今天的山东省鱼台县,是当年鲁国的边疆。 

鲁隐公的叔叔兼鲁国大臣臧僖伯得知此事,对鲁隐公进行了劝阻。 

按照左传的记载,这个劝阻简直就是文采斐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原文。 

但总的理由是国君应该只关注国家大事,就是军事和祭祀。左传里面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这个意思。 

但凡物品不能用在军事和祭祀上面的,但凡材料不能用来制造兵器和祭器的,国君都不应该去接触这些物品和材料。 

而川泽山林的物产,比如什么皮革毛羽骨角,还有鱼虾这些既不能用在军事上,也不能用在祭祀上,又不能用来制作兵器和祭器,这些东西都是应该有分管的官员和奴役去管理的,而国君不应该亲自去参与。 

鲁隐公听完规劝之后,就撒了一个谎,说“我其实是要去棠地巡视边境,而不是特意去看捕鱼的。”说完,他自己可能都有点脸红。不过脸红归脸红,他是铁了心要去棠地看捕鱼了。 

臧僖伯一听就晕倒,心想这么大的人还像个小屁孩一样,找借口去玩,而且还是去这么远去看捕鱼。实在受不了,臧僖伯只好称病不跟从鲁隐公去。 

然后鲁隐公就兴冲冲的跑去棠地,让当地的人摆开捕鱼的阵势,观摩了捕鱼过程,过足了瘾。 

对于这事,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其中主流的看法是对鲁隐公进行批评,说他不顾身份,玩物丧志。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其实是掩人耳目,以看捕鱼为借口跑去棠地为国家进行一些隐秘的政治活动。 

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鲁隐公去看捕鱼这事大概率是真实存在的,毕竟棠地还有一个观鱼台遗留到今天,也是鱼台县名字的来源。 

而且后来,臧僖伯去世的时候,鲁隐公还特意为这事对臧僖伯表示愧疚。 

不过捕鱼确实好玩,想当年我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跟着大哥哥们去抓鱼,村里的鱼塘要抽水捕鱼的时候,我也是最兴奋的,我有个堂哥从小就痴迷于抓鱼,上课路上和平时有空的都是都经常想办法抓鱼,他认为抓到鱼很有成就感。 

鲁隐公虽然算是一个有为君主,但是他随时想着自己的君位都要还给他弟弟的,按照史书记载,他不算贪恋权君位,说不定还有点厌政,所以在繁忙的政治活动之余,保留自己的一点爱好,再正常不过了。 

这就让我想起很多大人物的业余爱好。 

一直以来,有种观点是大人物必须极度专注于本职工作,不能有太多的个人爱好,不然就做不好本职事情,尤其是政治领袖。 

持有这观点的人最喜欢举例子就是宋徽宗。 

宋徽宗当然是业余爱好广泛之极,而且每一样业余爱好都非常精通,比如书画,比如音乐,比如足球,比如文物收藏等等,好几个领域还达到了大家的水平。但是他治国昏庸,用人不当,最后被金国入侵掳走,客死异乡。 

实际上,鲁隐公的结局也不好,用错了人,说错了话,被部下谋反杀害。 

显然,这种观点是很有一点道理的,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大人物的业余爱好也是很多的,但是人家本职工作也做的非常好。 

比如李世民。他酷爱书法,自己苦练书法,水平达到大书法家的水平,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不惜一切去搜罗王羲之真迹。但是他的文治武功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 

又比如丘吉尔。酷爱写作,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又喜欢画画,最近他的遗作拍卖出很高价钱,酷爱抽雪茄,喜欢体育运动,还喜欢织毛衣。但是不妨碍他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 

比如康熙大帝。喜欢数学、书法、看书、天文学等等。他一生都在努力学习各种知识,语言都精通不少种。也不妨碍他成为千古一帝。 

我认为人类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爱好的,当然也有人是工作狂,只喜欢做本职工作,但是才华横溢的人,尤其是伟人,由于智商和悟性的爆棚,兴趣爱好那自然是比一般人要多。 

所以,是不是有很多业余爱好,不是决定这个人能不能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因素,最关键因素就是这个人是不是适合这个本职工作。 

比如宋徽宗,他本身就是不适合做一个好的政治家的,不适合治国,所以哪怕他把所有业余爱好都戒了,也没法治理好国家。 

有些人天生就适合做政治家,比如丘吉尔,比如康熙,那不管他有多少爱好,他都可以做好一个国家元首的本职工作,如果没有这些业余爱好,可能他们还没法有效释放压力,反过来影响本职工作。 

您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出看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