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发论文”的科学家对解决产业现实问题有帮助吗?我举个自己的例子
【本文来自《今天所谓科学家对中国不会有多大帮助?》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在国外“发论文”的科学家对解决产业现实问题有帮助吗?我举个自己研究过的课题的例子。
对于柴油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究,国内、国外学者发的论文总体上可以看到不同的研究取向:
很多国内学者习惯于做催化剂的改进,加入各种元素,希望获得更好的催化剂;
欧美的高水平学者做催化剂的反应机理研究,是非常基础的化学研究。
您觉得哪种研究对治理柴油车尾气污染更有实际价值(柴油重卡短期内不会被电动车完全取代)?
是后者!
催化剂成分筛选是企业该干的活儿啊!机动车尾气净化市场被国外巨头高度把持,它们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搞筛选,效率比大学里一个研究生尝试添加一种元素发一篇论文高得多。而且这类催化剂已经产业化应用,成分早就被优化过了。
但是,要应对机动车快速多变的工况,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超高的尾气净化效率,就需要深刻理解催化剂的反应机理,这是产业界在产品开发时需要科学界提供的基础研究支持。柴油车的尾气净化控制系统,其温度控制、尿素喷射等策略,是与发动机控制紧密关联的,要让净化系统跟得上发动机的动态变化、要把发动机工况调整到净化系统最佳工作范围内,离不开对发动机燃烧原理、尾气净化化学原理的基础研究。
更进一步,下一代催化剂的设计开发依赖于对现有催化剂原理的深刻理解。这样的产学研耦合、企业强劲的研发实力、学术界的深度研究,使得在这个领域欧美占据领先优势,我国的排放标准升级、净化技术开发,总体上都是跟在欧美身后亦步亦趋,缺乏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制约我国柴油车行业的发展(当然我不是一棒子打死,国内也有几位科学家做出了非常有启发性的原创成果)。
在化学化工其他很多领域,情况亦是如此。
我国产业升级的目标是做出先进的产品,赢得国际产业竞争,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键技术上的落后和封锁。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学术界能够提供的直接帮助有限,但间接、深远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至少能够帮助产业界理解实际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提供解决思路(当然,这需要产业界也具备高水平的“提问题”的能力)。更何况,今天的技术发展是基于几十年前的科学突破,我们当下的优势是高效地进行工程实践,但未来要引领人类科技发展,就必须加强自己的基础研究,让更多新原理从我们自己的实验室走出。
国内的学术界当然存在种种问题,比如追热点、追求论文、事实上脱离产业发展实际。国外的高水平学者,看似在做“没有实用价值”的基础研究,但成果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长远的产业发展。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渐进入“无人区”,需要自己摸索未来的道路。鼓励青年学子师从国外高水平科学家后学成归来、引进国外成熟的高水平人才,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打开思路、学习从底层原理出发的深刻的研究理念。学术研究水平真正提高了,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才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