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文化熟用而不知者,“众也”。
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从未中断。 孔孟之道作为一种注重内在修养和人格完美的道德哲学,同时也关注国家社会的治理和秩序,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不存在“复兴”的问题。传统文化已经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塑造中国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基石。人们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遵循着传统文化的指导。很多国人的品行,如:
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大公无私(“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氏春秋·去私》)
光明磊落(“君子坦荡荡”《论语》)、
报效祖国(“尽忠报国”《北史·颜之仪传》)、
热爱人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仁者爱人”《孟子》)、
助人为乐(“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大戴礼记》)、
舍己为人(“士见危致命”《论语》)、
共产党人舍身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国民党提倡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等等,这些优良品质都源自传统文化。中国人强大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始终坚持统一,就是因为传统文化成功地在人民的思想上建立起了一种对统一的非常普遍的认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人都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中国必须要统一。中国历史上虽然战乱频繁,分分合合,但最终都走向了统一。欧洲的面积与中国相近,历史上也曾经是一个统一的帝国,但以分裂以后就合不拢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基因。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建立有序、稳定、平安的社会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理想追求,传统文化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愿望,这是其可以长存的原因之一。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是说:很多人每天都依赖“道”提供的社会秩序来生活,但他们却不认识“道”;甚至一辈子都在遵循“道”过日子,却没有意识到“道”的存在。有些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而不自知,以为传统文化大部分在社会上已经消失了。
如今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长盛不衰的“法宝”,是中国文化的标识性特质与最大优势。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本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古为今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使它为当今的社会服务。传统文化自身也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能随时代的需要而变化,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与时俱进,发展更新。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就是否定我们自己的根本,就是数典忘祖,抛弃我们优秀的文化基因。
即使那些批孔反孔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传统文化养育出来的弟子、孔孟之道的践行者。他们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思考,寻找国家复兴的道路,正是在发扬“治国平天下”“兴亡有责”的担当精神。传统文化的精神本来就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的生活指引与安身立命之道。所以,传统文化不是要复兴,而是需要人们重新认识,明白其所以然,了解自己国家文化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