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印学者:为什么印度就是不能跳过“制造业”单靠服务业带飞经济?

编者按

印度经济发展长期存在“两大路线”之争,一是坚持走“高技能服务业”导向的跨工业化发展路线,其逻辑基础是发挥印度英语人口优势,同时正视印度缺乏成为“制造业出口大国”内外条件的基本事实。另一条则是莫迪及其领导的印人党自2014年上台以来始终坚持的传统经济转型路线,通过推进制造业发展,实现工业化,进而走出印度长期以来面临的“无就业增长”困境。作者虽然认可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突出贡献,但指出,印度需要制造业为大量青年劳动力提供就业。同时,由于全球地缘政治变化,制造业能力正成为国家竞争力、影响力和国家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印度需要实现产业自主以维护独立自主。此外,印度的脱碳目标为制造业升级提供动机和需求。因此,工业制造业发展无疑是印度调不开的必修课。文章建议,印度需加大在清洁能源和高端制造投资,同时优化产业政策,推动跨部门协调与合作,确保公共投资集中在教育、医疗和职业培训等领域。南亚研究通讯特编译此文,供读者批判参考。

500

一辆电动滑板车制造工厂。图源:维基媒体共享评论

在印度2024年上半年结束的人民院选举中,印度人民党(BJP)未能延续其单一党派的多数席位。一些分析人士将印人党的失利主要归咎于经济问题,特别是高失业率。因此,对新政府(指莫迪政府)而言,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率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一问题也引发了“印度应采纳何种发展模式以促进就业增长”的广泛讨论。一些专家建议,印度经济发展应依靠高技能服务业,以适应全球经济趋势;而另一些专家则提倡以制造业为引擎的传统增长模式。考虑到印度的地缘政治目标和脱碳需求,政府为此需要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力度。

、高技能服务业还是低技能制造业?

尽管近年来印度总体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但高失业率仍是阻止印度人口红利充分释放的重要制约因素。各项估计显示,未来十年印度每年需创造约1200万至1600万个就业岗位,以吸纳新增劳动力。目前,农业仅贡献印度GDP的16%,但仍吸纳了超40%的劳动力,充分反映出印度农业的低生产率。因此,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亟需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

在他们的新书《打破模式:重新构想印度的经济未来》中,经济学家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和罗希特·兰巴(Rohit Lamba)指出,在当今时代,低技能制造业并不是印度迈向高收入国家的最佳路径。根据拉詹和兰巴的观点,服务业一向吸纳更多离开农业的人口,而制造业就业份额一直保持稳定。他们认为,在当前背景下,由于印度劳动力成本相较于孟加拉国或越南更高,印度企业将难以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或实现理想的利润率。此外,即便印度成功扩大了制造业规模,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加剧的保护主义倾向,印度也不太可能成为另一个类似中国的出口大国。因此,拉詹和兰巴主张,以高技能服务业为主导的出口模式将更适合印度的发展。他们建议印度政府充分利用印度庞大的英语人口这一竞争优势,加大对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资力度。

尽管这一逻辑成立,但基于服务出口的增长模式可能无法为印度庞大的、相对缺乏技能的劳动力创造足够就业机会,这类劳动力往往缺少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2023年,服务出口仅占全球贸易的25%。另一方面,随着发展中国家购买力的提升,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几年对制成品的需求将会有所增长,这为印度进入新兴市场提供良好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无法避免投资制造业。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两个关键因素促使印度必须发展制造业:紧张的地缘政治环境以及迫切的脱碳需求。这些相互交织的因素使印度迫切而清醒地意识到:打造强大的国内制造业对于其迈向发达经济体和实现大国目标至关重要。

二、制造业的战略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是其军事力量的关键决定因素。所有新兴大国都需要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因为生产消费品的工厂也可以转而生产武器。考虑到印中与印巴存在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以及在战时避免过度依赖外部伙伴的必要性,印度不能忽视自身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战略地位和影响力同样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制裁、出口禁令等措施加剧经贸网络武器化趋势,各国已无法满足于仅仅提升常备军的军事实力。它们还必须增强整体工业能力,包括基础设施、能源供应、自然资源和金融系统。西方国家正是意识到国内制造业能力与国家安全利益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推动与中国脱钩的战略目标。西方深知关键商品的生产不能依赖于战略竞争对手。印度同样需要意识到这一点,并致力于增强其国内工业能力。

500

位于哈里亚纳邦(Haryana)的一家制造工厂。图源:Flickr.

这并不是说印度应完全与中国等地缘政治竞争对手脱钩。相反,印度应与它们保持接触,以增强自身实力。印度最近放宽对中国熟练技术人员的签证限制,以协助制造业企业安装中国设备。这一举措是利用中国技术专长推动印度自身发展的可喜一步。同样,印度需要通过合资企业鼓励中国投资流入,并确保这些投资能够有效提升印度国内(制造业)的能力。正如评论员米希尔·夏尔马(Mihir Sharma)所言:“从长远视角来看,各国需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但在中期阶段需保持与中国接触。”

三、脱碳机遇与需求

印度脱碳需求将为其推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关键机遇。印度已经明确到2070年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这将需要印度生产一系列新的高碳效率设备,以替代当前的低效旧设备。总体来看,制造业发展还将促进就业增长,因为清洁能源项目通常涉及较多的劳动力投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研究显示,每将100万美元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投资,可净增加五个工作岗位。印度必须制定自己的绿色新政,以充分利用这一能源转型机遇——创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创新,并为印度企业在清洁能源领域(涵盖电动汽车、光伏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制造)开拓出口市场。

若未增强国内工业能力,印度在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将变得极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关键矿产出口限制日益增加。因此,印度必须加快清洁能源相关矿产的勘探和生产活动。印度已明确30种关键矿产对其脱碳目标至关重要。在这些矿产供应上,印度绝不能像依赖石油那样过度依赖他国供应。

四、制造业投资是当务之急

尽管印度需要同时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岗位,但对相对低技能的青年来说,扩大制造业仍是最佳选择。在地缘政治紧张的形势下,制造业对国家安全和工业自给尤为重要。脱碳经济的需求也为印度发展制造业提供重要机遇。

为促进制造业发展,印度政府必须确保资源正确有效投入到关键项目中。在这方面,诸如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之类的政策——该计划依据增量销售为制造商提供财政奖励——是值得肯定的。同时,政府应停止向那些无法实现盈利的企业提供资金援助、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支持。正如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所指出的:“有效的产业政策不在于选择胜者,而在于让失败者有序退出。”

中央政府需建立协作机制,确保各部门与私营企业的政策协调一致。成功的产业战略依赖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而这些部门常常各自为政。为克服这一挑战,印度应设立跨部门协调机构,邀请技术、学术和行业专家参与政策设计、实施与评估,从而提升政府决策透明度和制度可信度。

最后,优先考虑对医疗、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公共投资至关重要。根据政府最新《经济调查》文件,印度公共教育支出占总开支的比例从2017-2018财年的约11%下降至2023-2024财年的9%,而同期医疗支出则从5%微增至6%。投资于年轻人,特别是在未来十年,是印度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

作为一个历来重视战略自主的国家,印度不能忽视制造业的发展,亦不能放弃清洁能源矿物及其他战略性关键资源供应链的建设。在大国政治重塑全球秩序之际,印度必须重振工业实力,以确保在全球舞台上保持独立大国地位,并掌控自身发展的方向。

作者简介:阿文德·莫汉(Arvind Mohan),取得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研究硕士学位,现担任MitKat顾问公司分析师,研究兴趣方向包括南亚安全动态和区域政治。

本文编译自“南亚之声”(South Asian Voices)网站2024年7月31日文章,原文标题为Why India Cannot Skip Manufacturing-Led Growth,原文链接为:https://southasianvoices.org/ec-m-in-r-india-manufacturing-07-31-2024/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