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中印边境战争,打断了印度工业化道路?
2025新年第一天,英国《金融时报》就给印度经济泼了一大盆冷水。
文章很长,说“印度经济已经失去动力”,论据是外资正在纷纷逃离印度……
股市上的“印度热”正在迅速降温,印度面临着一大堆问题,如经济活动混乱、高通胀、平民生活越来越困难、家庭储蓄被耗尽……
文中还痛心疾首地提到:
过去几年,一些美国企业视印度为替代中国的“新制造业中心”。印度政府和企业也想取代中国。但现实是,印度却在贸易上日益依赖中国,并对美国贸易战略构成挑战……
说白了,印度制造业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枉费了西方的一片苦心。
被称为印度最强经济学家的拉詹(前印度央行行长)在去年11月曾公开建议印度:放弃制造业幻想,发展服务业!
这话令印度人沮丧,但或许就是他们的心声,只不过不想面对现实罢了。
印度制造业不振,是因为它没有建立一个现代化工业体系。
印度国内对于工业化进程中断,有很多讨论,有的甚至归结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网上也一些类似的看法。
从主观上来说,中国从来没有打断印度工业化道路的想法。再说中国也没有时间去管印度的事,我们只专注于建设好自己的工业体系。
从客观上来说,1962年的战争确实影响了印度的工业发展计划。但战争只是诱因,真正问题在于印度的利益集团。
如果印度能将尼赫鲁制定的“五年计划”一个接一个接力下去,印度工业也不会是今天这个鬼样子。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印度人工业化接力是不可能接力了,满世界接力拉便便倒是有可能。
印度是怎么把工业玩死的?
1962年,正是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同时兼顾农业。
印度虽然不是一穷二白,但资金并不宽裕,第三个“五年计划”总预算需要1025亿卢比,其中农业投入占比为16%,后经激烈争论,提高到23%,剩下主要就是工业投入。
印度政府能筹集到的资金来源(卢比):
经常性收入结余(不含增税), 55亿。
铁路收入,10亿。
国营企业盈利,45亿。
国债净值,80亿。
小额储蓄,60亿。
职工储蓄,26.5亿。
钢铁平准基金,10.5亿
非计划拨款项目结余,34亿。
企业增税,171亿。
外国援助(贷款)220亿。
财政赤字,55亿。
总计为767亿卢比,这跟所需的1025亿卢比预算资金有不少差距。
印度政府不得不砍掉了一些工业项目,压缩之后,仍然需要810亿卢比。而电力、矿业、交通、化肥、军工等项目是不能再砍的。
那么,资金缺口如何弥补?
印度分成两派:一派主张向大地主、大企业、土邦王公、刹帝利家族征税;一派主张砍掉大量工业项目,增加国防预算,发展私营经济。
征税是不可能的,如果得罪了这些人,国大党还想不想要选票了?
砍掉工业项目,尼赫鲁也接受不了,因为这意味五年计划被破坏。
在矛盾重重的背景下,印度却好死不死,去招惹中国。
印度媒体就跟打鸡血一样,疯狂鼓吹“前进政策”,似乎印军只要向前推进,就可以一个接一个的侵蚀中国边防哨所。
尼赫鲁默许了这种战争叫嚣,这助于转移内部矛盾。
中国自1959年边境小规模冲突以来,一直对印度好言相劝。
但印度却将中国的善意视为中国人惧怕战争,再加上美国和苏联对印度的袒护,印度政府出现了严重的战略误判:中国军队不敢在边境开战。
由于印度的一意孤行,中国被迫发起了对印自卫反击战。
短短几天,印军便兵败如山倒,一溃千里。
12月1日,中国宣布撤兵,并陆续归还了印度战俘和武器。
印度利益集团却利用这个机会,大肆炒作中国准备大规模“入侵”的谎言。
他们以备战为由要求废除“五年计划”,反对发展国营工业。
尼赫鲁没有让步,他强调:五年计划中的发展重工业计划对印度国防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先发展了重工业,才有将来的国防力量提升。
但私营企业家全部站在了尼赫鲁的对立面,他们在国大党中寻找自己的“盟友”,想取代顽固的尼赫鲁。
反对党(人民联盟、国民志愿团、社民党、印度人民党、自由党)也看到了打击国大党的机会,加入了反对“五年计划”阵营。
1963年2月28日,财政部长莫拉尔吉.德赛向国会提交了预算报告,单单国防费用就高达86.7亿卢比,比1962年整整翻了一倍。
再加上通货膨胀,这些畸高的国防费用从哪里来?
但印度官员和议员在臆想中的“入侵”威胁下,都不敢去反对提高国防费用。
谁反对采购外国军火,谁就是“第五纵队”,比如印度共产党。
印度利益集团的逻辑是:
中国人要“入侵”印度,政府必须加强国防,但加强国防需要的资金,我是一毛也不拔。
国家安全很重要,但个人利益更重要。
企业界还要政府将资金、原材料、技术、人才等向它们倾斜。
尼赫鲁相信自己的威望,拒绝放弃国有重工业计划。
1963年春夏,印度举行地方选举。国大党在最有把握的三个票仓:尼赫鲁家乡北方邦的阿姆罗哈和法鲁卡巴德,还有古吉特拉邦的拉杰科特,全面溃败。
这进一步损害了尼赫鲁的威望,1963年8月,已经有人敢在人民院提出弹劾尼赫鲁的议案。
心力交瘁的尼赫鲁肾炎再度发作,他觉得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准备安排接班人。
按国大党资历和地位,议会党团领袖、财政部长德赛是第一接班人。
但他追随甘地思想,反对工业化。尼赫鲁知道德赛如果上台,他就会推翻印度工业化路线。因此,必须提前搞掉德赛。
1963年8月,尼赫鲁与马德拉斯邦首席部长卡马拉季联手,以对地方选举惨败负责为由,建议国大党各领袖退出内阁,专心去搞党务。
尼赫鲁带头辞职(当然被大家劝留),德赛也不得不提出辞职,但他的辞职却被大家接受。
德赛气得要死,“不带这样玩的吧?”
内阁大换血后,1964年1月,国大党在布巴斯瓦尔举行代表大会,尼赫鲁宣读了大会决议:
一、在1976年之前,衣食住行、教育、卫生方面要满足每个印度人的基本需求。
二、建立一个强大的工业体系。
三、保持经济增长率。
四、限制私人财产,消除贫困。
全面建设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新印度。
但反对派和媒体又拿1962年被中国暴揍一事来嘲弄尼赫鲁,你们国大党开会怎么不提国防了?
“发展重工业,才有国防。有了国防,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这些道理尼赫鲁说过很多次。
眼下的问题不就是没钱吗?
钱用在哪里,到底是由尼赫鲁决定还是媒体决定?但他架不住媒体和反对派的胡搅蛮缠。
尼赫鲁为什么不愿意向西方继续借债?因为印度的外汇收入有15%要用来支付利息,你总不能拿卢比去偿还外债。
提升外债规模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国家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尼赫鲁对工业化道路是执着的,临终前,他想将女儿英迪拉.甘地扶上总理宝座。除了血缘关系之外,女儿也是他工业化路线的最忠诚执行者。
但印度是“民主国家”,所以需要一位过渡人物来遮掩一下。
尼赫鲁选中了北方邦的小老乡巴合杜尔.夏斯特里。
1952年,夏斯特就担任过铁道部长,但这人能力很差,导致铁路事故不断,不得不辞职。
1960年又被提为内政部长。他对尼赫鲁有感恩之情,又没有政治根基,肯定会主动让权给英.甘地。
安排好接班问题后,1964年5月27日,尼赫鲁因中风在新德里官邸去世,享年74岁。
周总理在第一时间亲自赶到印度驻华大使馆吊唁。
中国对印度友好的信号如此明显,但印度那帮利欲熏心的人,却为了一己之私,疯狂鼓吹“中国威胁论”。
尼赫鲁一死,6月2日,夏斯特里全票当选国大党新领袖。同时英.甘地进入内阁班子,出任新闻广播部长,党内排名第四。
而第三个“五年计划”因为资金问题,一直没有开展。
美国迅速派人到印度试探新政府的态度。
1965年夏天,世界银行代表团来到新德里,说愿意帮助印度获得资金。
印度利益集团与它们内外勾结,忽悠夏斯特里。
一、放弃重工业计划,将资金投入到私营经济,改变经济发展方向,刺激市场经济。
二、卢比贬值,增加出口竞争力。
三、开放化工行业,吸引外国投资。
……
这一揽子计划,完全背离了尼赫鲁制定的工业发展基本原则。
1965年7月18日,印度财政部长克里希纳马查里站出来坚决反对世界银行专家的建议,他反对的理由:
一、卢比贬值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增加印度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因为有大量设备需要进口。
二、印度出口的大宗商品,在海外市场没有弹性,茶叶和黄麻的出口量与卢比汇率变化关系不大。
三、印度宁可不要西方的贷款援助,也不能形成依赖外援的习惯。
7月24日,克里希纳马查里在班加罗尔举行的国大党代表大会上,提醒党内干部,不能放弃尼赫鲁的工业化路线,决不能主动将卢比贬值。
1965年9月,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五年计划”被冻结。
印度人思维很有意思,第三个“五年计划”明明没有落实,但战争结束后,他们却开始安排第四个“五年计划”了,这算跳跃式发展?
1966年新年,夏斯特里应苏联邀请与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在塔什干会谈。1966年1月11日,夏斯特里因突发心脏病在苏联身亡。
英.甘地走上了历史舞台。
英.甘地刚上台,印度塔塔集团、比尔拉集团等大企业,就擅自邀请美国标准石油公司、联合化学公司、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等西方企业到印度成为投资伙伴,开设化工厂。
塔塔集团还要政府出售苏联援建的波卡罗钢铁厂和其它几家国营化肥厂给它,在政府资金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英.甘地满足了塔塔集团一些要求。
1966年3月,美国邀请英.甘地访美。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她送上大礼——1.8亿美元的无息贷款。
英.甘地到了华盛顿与约翰逊总统会面,但她落入了美国的圈套。
IMF和世界银行竟然声称她已同意将卢比贬值。
她刚刚上台,对此事并不了解,在印度内阁讨论时,她没有表示反对,但却被亲美派说成是同意。
约翰逊总统答应,只要印度同意卢比贬值,美国将每年为印度提供1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
当时卢比与美元汇率为4.75兑1美元,贬值后为7.50卢比兑1美元。
1966后6月6日,印度官方必须宣布这一决定。
英.甘地访美回国后,遭到了国大党高层强烈批评,贬值不仅严重冲击印度工业发展计划,而且意味着印度屈服于西方势力。
6月5日,英.甘地犹豫再三,决定让秘书贾尔向印度驻美国大使B.尼赫鲁发电报,命令他不得在美国宣布印度卢比贬值。
但B.尼赫鲁却回电告诉英.甘地,印度不能失信于西方,我们已经答应了美国的条件。如果明天不宣布贬值,那么,印度将再也得不到西方的好感。
6月6日,印度财政部长乔杜里和B.尼赫鲁分别在新德里和华盛顿宣布卢比贬值36.5%的决定。
美国立刻宣布恢复自印巴战争以来中断的对印援助。
塔塔集团的老板J.塔塔公开要求废除印度“经济计划委员会”。
比尔拉集团的老板G.比尔拉公开指责内阁,印度经济失败就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因素,现在不是1952年,世界已经不同了,一切与社会主义有关的概念都应当被清除。
卢比贬值带来的灾难在1967年迅速显现,印度重工业所需要的进口设备、材料成本大幅上涨不说,连进口粮食的成本都大大提高。
比哈尔邦、喀拉拉邦、西孟加拉邦都出现饥荒。
更要命的是,1967年11月,美国变卦了。白宫以没有获得国会批准为由,将承诺过的9亿美元贷款取消,15亿美元更是无从谈起。
印度问能不能提供最低保障,3.9亿美元,被美国拒绝。
在出口方面,贬值没有给政府带任何好处,反而是塔塔集团大发其财,而且塔塔等大企业家利用税收新政策在1967-1969年内逃税高达47亿卢比。
英.甘地已无力回天,她被迫只能在最限度内坚持她父亲的工业化路线。
到了她的儿子拉.甘地执政时,已是80年代。重工业计划早已被束之高阁,印度的核工业、钢铁业、化肥业,还是尼赫鲁留下的工业化遗产。
也就是说,印度独立七十多年,工业化道路只走了三十年左右,而且是跌跌撞撞。
这一切根本不是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造成的,而是印度利益集团的私欲和西方的骗局共同造成的。
今天,中印的工业化程度,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盎格鲁-撒克逊媒体吹印度吹了十几年,唯一的作用就是让印度人活在幻觉里。
印度人也不用想什么工业化道路了,直接占领北美,岂不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