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生物惊险一跃
文丨梅元知
2016年12月,海尔的大健康布局最初以海尔金控为依托,以“盈康”“永慈”两大康养品牌医院作为起点,开启了在医疗产业的征程。
此后的两年,陆续收购了杭州怡康护理院、乐山市老年病专科医院和长沙泰和医院,并启动了青岛海尔细胞谷项目,旨在打造细胞技术孵化基地。这些早期的布局体现了海尔在涉足陌生的医疗产业时,采取的是一种稳健且循序渐进的策略,通过实体医院和产业基地的运营,逐步积累在医疗领域的经验和资源。
2019 年成为海尔集团在大健康领域发力的关键转折点。
当年 7 月,海尔金控控股星普医科并将其更名为“盈康生命”,推出“盈康一生”生态品牌。盈康生命的核心业务涵盖了医院和医疗器械两个重要方面。在医院业务上,经营及管理着 7 家医院,主要聚焦于肿瘤服务医疗领域,这部分业务的营收占比高达 78.13%;在医疗器械业务领域,其子公司玛西普处于国内伽玛刀设备的领先地位,成功打破国外的垄断局面,并将产品销往全球各地。
仅仅三个月后,海尔生物于科创板成功上市,其主营业务集中在以低温存储物联网设备为主的医疗器械领域,该业务的营收占比超过 99%。
至此,海尔将所有的大健康业务统一整合到“盈康一生”品牌旗下,初步构建起了其在医疗产业的基本框架。
到了今年 6 月,海尔集团做出了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以 125 亿元的总价完成了对血液制品行业巨头上海莱士的收购。上海莱士在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产品覆盖了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及凝血因子三大类,并且是国内少数能够从血浆中提取六种组分的企业,同时在凝血因子类产品的种类上也是最为齐全的,因此被称为“中国血王”。
这次收购使得海尔大健康版块旗下的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到了三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其在医疗领域的产业布局。
成功收购三家上市公司后,海尔集团“盈康一生”的战略蓝图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其大健康业务被划分为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生物科技三个板块。
生命科学领域主要依靠海尔生物医疗,为医药生物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等提供包括智慧实验室、智慧合规制药等在内的数字场景综合解决方案;临床医学领域以盈康生命为核心,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预诊治康”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重点专注于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治疗;生物科技领域则以上海莱士为关键支撑,运用血浆知识和创新生物疗法深入研究慢性病、罕见病和流行疾病的治疗方法。
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布局规划旨在实现各个板块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例如,在血液制品的产业链条中,上海莱士负责生产血制品,海尔生物承担低温存储和智慧管理的工作,而盈康生命的医疗机构则可以使用这些血制品,从而打通“血液制品-血液低温存储-智慧血液网场景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生态系统。然而,实际的情况却并不如理论设想的那般完美。
从营收数据来观察,在收购上海莱士之前,“盈康一生”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在 2023 年的营收总额还不足 40 亿。其中,盈康生命的营收为 14.71 亿元,净利润仅为 1 亿元;海尔生物的营收为 22.81 亿元,净利润为 4 亿元。相比之下,国内大健康产业的营收规模已经接近 15 万亿,“盈康一生”的营收体量在如此庞大的产业中显得微不足道。
在海尔集团的内部架构中,大健康板块与营收已经突破 2600 亿元的海尔智家相比,无论是营收规模还是净利润贡献,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再从业务协同的角度深入分析,盈康生命的医院板块和医疗器械业务与海尔生物的低温存储设备及解决方案之间的交集非常有限。
海尔生物在 2023 年的财报中显示,其与自身不存在关联关系的前五大客户和供应商,这意味着海尔大健康旗下的其他公司并非其主要的大客户群体。而盈康生命虽然在财报中提到海尔集团及其子公司是其第一大客户,但是合作金额仅仅占年度销售收入的 3.45%,这样的协同程度实际上是比较低的,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协同。
此外,海尔医疗的其他布局板块,如海尔医疗平台、海尔国际细胞库、盈康生殖等,都处于相对细分且狭小的赛道领域,难以独自形成强大的战略协同效应,整个布局急需一条关键的主线将各个板块有机地串联起来,而收购上海莱士的举措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海尔集团收购上海莱士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其在医疗领域的产业链布局,但也随之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首先,血液制品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这个行业的准入壁垒极高,目前几乎处于存量竞争的状态。尽管海尔集团通过收购上海莱士成功进入了血制品行业的上游领域,但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其他竞争对手大多背后有着强大的资本支持。例如派林生物有陕煤集团作为后盾,卫光生物与国药控股紧密关联,博雅生物则得到了华润医药的有力支持。
就在今年 7 月 17 日,华润博雅生物以 18.2 亿元的高价收购了 GC 集团持有的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100%股权,溢价幅度接近 2 倍。这一事件充分表明了行业内的并购竞争激烈程度。海尔集团如果想要推动上海莱士在行业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就极有可能被卷入后续频繁的并购纷争之中,这对于海尔集团的管理层而言,无论是决策能力还是资源整合能力,都将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一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决策失误或者资源整合不当的情况,就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甚至出现停滞或倒退的局面。
其次,创新药研发领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上海莱士的 SR604 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已经获得受理,这是一种针对血友病及先天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出血预防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制剂,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并且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同靶点的产品上市。
海尔集团看到了这一产品的潜力,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发展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等基因工程技术,进而助力上海莱士朝着全球化生物制药企业的方向迈进。然而,创新药的研发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其研发周期十分漫长,从临床获批开始,后续还需要经历一二三期临床试验等多个复杂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面临各种技术难题、临床试验失败等风险,整个研发过程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而且,海尔体系在此之前并没有创新药研发的经验,在人才储备、技术积累、研发流程管理等方面都相对薄弱,因此未来在创新药研发方面的成功率究竟如何,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此外,从海尔集团大健康板块的整体布局来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已经完成了生态闭环的构建,但实际上各个板块之间的协同效果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