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为何美国易,别国难?

刺激消费已经有点老生常谈了,但是消费形势依旧不乐观。很多专家出过主意,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可是效果与预期还有不少差距。 

先说说消费为什么会出现困难,刺激消费为什么会很难? 

其实原因也不复杂,就是两个字——争利。 

经济增速是下滑的趋势,已经连续多年了。企业盈利越来越困难。此时,要增加消费,就要给消费的主力人群——劳动者和普通百姓增加收入,扩大他们的财富,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消费力。 

那么,转移给劳动者和普通百姓的财富要从哪来呢? 

一般有三个来源——新增财富、资方、借债。 

由于经济增速是下滑的,所以从新增财富中来转移财富,增加消费是困难的。因此只能从资方和借债中来筹集财富。于是,人们就经常听到两个社会议题——增税和债务经济。 

“增税”的目的是把资方的财富转移给非资方,用于扩大消费。这显然会遭到资方的反对。增税必将压低资方的盈利。盈利下滑,获利难度就加大,这必将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催生恶性价格战等经济行为。 

这时,企业迫于压力会减薪裁员。减薪裁员导致劳动者消费低迷。消费低迷催生产能过剩,然后又导致更大力度地减薪裁员。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毁坏经济循环,以至于出现企业关停潮。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劳动者的失业数量会增加,中产阶级还逐渐消失。大量中小企业关门歇业,资方选择“躺平”,甚至走向破产。这种情况是没法扩大消费的。 

所以,在经济增速下行期,常见的做法不是增税而是减税。减税降费才是主流呼声。 

但是,减税降费导致政府的财政能力衰退,对经济的投入减少,社会福利以及各类支出容易降低。这会使得由财政供养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工资下降,不能按时发放工资,甚至有政府关门,城市因债务而破产的风险。比如美国政府和英国的某些城市。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也不得不减少甚至停止。这些都会让相关领域的劳动者收入下降,消费力下滑,从而加重消费低迷的情况。 

因此,在这个时候加税和减税对经济的影响都是不好的,都会让消费低迷。至此,只剩下“债务经济”一个选择了。这就是减税政策不见效,加税政策又迟迟不出台,而债务经济却快速发展的原因。 

那么,债务经济可以健康稳定地扩大消费吗? 

答案是,在当前经济周期里“不行”。 

当前的经济趋势是增速下滑,利润率降低的。全球经济都处于不景气的状态。在利润不足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难以增加,消费自然就不好,克制消费反而多起来。 

导致“利润不足”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两种可能。 

1、生产要素不足。 

财富生产要素有三个——方法、劳动和自然资源。 

现在,科技(方法)还在发展。全球人口(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在增加。自然资源还有富余,还有探明的储量没有使用,并没有明显的短缺问题。 

所以,当前的利润不足与“生产要素短缺”无关。 

2、科技创新放缓和财富分配错误。 

财富以及新增财富(利润)是从科技创新中来的。 

因为,人不是天生会劳动的,是“正确的方法”把人类活动变为劳动,然后指导劳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财富。 

有了正确的方法才有劳动,然后再有财富。 

有了科技创新,劳动生产的效率被提高了,然后才有利润。 

所以,科技创新放缓,劳动效率难以加速提高后,经济的增速就会下降,利润率也随之降低。 

但是,市场经济是追逐利润的。 

利润率持续降低,人们逐渐无法从新增财富中获利,就会转而从别人的损失中获利,催生“零和博弈”。 

由于私有制经济(含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的,资方占有分配优势,非资方处于分配劣势,一旦有贫富分化就是资方富有,非资方困难,很少反例。所以,零和博弈的输家一般都是“非资方”,也就是“劳动者和普通百姓”。他们正是消费的主力人群。 

非资方消费减少后,有效需求就萎缩,导致产能过剩。资方面对产能过剩就会减薪裁员。这又让非资方的财富更少,消费更低迷,生育也下滑,产能更过剩,减薪裁员不断加大,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毁掉经济循环,把经济推向危机。 

这个原因才是当前经济周期里导致利润不足的主要原因。 

所以,“债务经济”并不能解决利润不足的问题,继而也就不能解决消费低迷,经济形势恶化的问题。 

具体一点说就是,债务经济只是借债增加投资,扩大了生产要素的投入,它没有改变“科技创新放缓”的趋势,没有改变“利润率降低”的趋势。 

所以,投入加大后导致两个问题: 

1、物价上涨,原材料涨价,成本升高。因为追加投资带来的盈利预期会让所有生产要素的提供方都提出涨价的要求。 

2、“追逐利润的资本数量”也增加了。扩大投资中的所有投入基本都是以谋利为目的的。 

那么,在利润率下降趋势不变的同时,成本上升,逐利资本的规模也增多,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经济关系的全面紧张。包括企业与企业的关系,行业与行业的关系,以及阶级关系,也就是“生产关系”。 

如果追加的投资不是“自有资金”,而是通过“债务经济”借来的,那么“利润”和“逐利”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张。 

换言之,就是利润率下降破坏了财富分配的和谐关系。各市场主体越来越不能从新增财富中获利,就不得不从别人的损失中获利,形成零和博弈。零和博弈中,资方占优势,非资方受损,结果恶化了消费和经济循环,让利润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经济萧条甚至衰退。 

而此时继续借债增加投资,只要利润率不提高,也就是科技创新不能扭转经济周期的下滑趋势,那么就是在做雪上加霜的事情。债务会没法偿还,积累出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是不可能有消费扩大的。消费只会伴随债务经济的危机不断低迷,直到经济循环崩溃,也就是失业暴增,企业大量倒闭。 

有人说,国家手里有财富,有大量的国有资产,政府负债率也不高,所以增加政府债,如地方债和国债,并不会发生债务危机。 

这种想法是错的。 

现实中,经济增速的下滑,债务经济的恶化,让“私人资本”不再愿意扩大负债,而是加紧去杠杆,加速还债。同时,它们还会催促扩大政府负债,来刺激投资和消费,拯救经济。 

但是,利润率的波动趋势是科技创新的形势决定的。而科技创新是灵感决定的。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所以,科技创新放缓,灵感减少,这件事政府也无力改变。即,人类无法控制经济周期。 

政府虽然可以加大投入,努力创新,但是足以改变经济周期的创新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程度出现,政府是控制不了的,尤其在基础科学百年未有重大突破的时候。 

因此,民间的、企业的创新如果不足以改变经济趋势,他们的负债能力降低了,那么政府也是无力负债,无力搞债务经济,无力解决债务危机的。 

政府债的利率与经济增速是密切相关的。除去通胀等因素后,债券利率应该等于或大于实际的经济增速。否则,人们购买债券的意愿会降低。而此时经济增速是下滑趋势的,所以,还债时的经济增速低于借债时约定的利率,这就没法还债了。由此,债务经济只会越来越糟糕。 

而政府本身是不拥有财富,不生产财富,更不会有“利润”的。 

政府的财富来自民间,政府的信用也在民间。民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信用下降,无力负债,政府也是同样的情况。 

政府只是国民财富的“代管机构”。一旦私有制经济(含市场经济)确立,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得到确认,那么国家财富就会被立刻分成“资方”和“非资方”两部分。 

因此只要债务经济恶化,利润只能从零和博弈中来,那么全国的财富就会在“资方部分”和“非资方部分”之间角力和移动。 

移动的结果,当然是“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决定了财富会向资方转移。 

此时,债务经济发挥的作用不是解决“零和博弈”,而是加重零和博弈。 

原因就是前面说的,债务经济没有改变科技创新放缓,利润率下滑的现实,而投资规模的扩大增加了逐利的强度。这使得“利润生成”与“追逐利润”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紧张了。 

科技创新的情况决定了自然资源的数量,以及使用自然资源的速度。当经济连续下滑多年,确实进入增速下降周期后,就说明自然资源数量的增加在减慢。而使用现有自然资源的速度也会因为“错误的财富分配制度”而降低。也就是分配错误导致消费低迷。消费低迷导致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就要减薪裁员,就会缩减产能,于是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也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扩大投资,就是“自取灭亡”。 

此时若扩大消费,由于消费过程中不会有新增财富产生,所以它不能解决宏观经济“利润不足”的难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它还会加重问题。因为强行扩大消费后,经济循环被加速了,而分配制度是未变的。那么,这将更快地把非资方的财富转移给资方,类似于杀鸡取卵。结果是,消费短期好转,长期恶化,进一退二,震荡下行。经济循环和经济形势加速恶化。 

然后,债务经济陷入危机。国有资产被用于抵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这就是将债务经济的主体从“私人资本”换成“国有资本”的后果和真正目的。 

这其实也不是在掏空国有资产,因为政府没有财富,财富都是国民的。因此,债务经济实际上拿走的是非资方的财富,是把非资方的财富转移给了资方。其过程就是“政府承担债务经济”的过程。其手段和工具就是“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的经济模式。 

如果政府不想交出国有资产,那么政府就要借新还旧,导致债务积累。从短债变为中债、长债、超长债、特别债……然后不得不压缩政府开支去还债。于是公务员、教师、医护、环卫工人、公交司机……的消费都将下降。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也会减少,使这些领域里的劳动者收入和劳动者消费也降低,最后加重经济循环的恶化。 

这种局面下,政府就会“无锚印钞”,开动印钞机还债,维持财政支出。或者提高财政赤字,然后搞“财政赤字货币化”,也还是无锚印钞。 

印钱之后,问题并不会得到真正的解决。因为信用货币不是真实的财富。印纸片不可能解决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 

货币增发只会让原有货币全部贬值。贬值部分被转移到新增货币中,经由政府之手用于下一轮的投资或刺激消费,注入市场,再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分配,结局还是帮助资方盈利了。 

资方盈利,非资方财富减少,零和博弈继续,消费低迷也继续,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也继续。这就是用危机程度的加深,换取危机爆发时间的推后,属于极其危险的“赌博”,就是在自暴自弃。 

明白这个过程后,就能理解一些人为什么嚷嚷着要政府扩大负债了。 

政府借债,以国民财富为抵押,向国民借债,这种行为本身就动机不纯,想要浑水摸鱼。自己抵押自己,向自己借债,这搅乱了多少人的思维?这个抵押,借债,还债的过程到底让谁获益了? 

答案很简单,看“分配规则”。 

如果经济增速是加速上升的,那么资方和非资方都是获利的,双赢。 

反之,经济增速下滑,那么资方就是受益者,非资方就是受害者。 

此时,越搞债务经济,扩大投资和消费,非资方会越吃亏。然后,消费进一退二,不断低迷,经济循环加速恶化,经济走向危机。 

债务经济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加速经济循环,以便转移财富的作用。 

政府发行国债,人们拿出储蓄财富购买债券。储蓄财富减少,被政府拿走投入市场。市场里的财富增加,“利润”增加,好像是经济“繁荣”了。但是社会财富的总量没增加,“利润”是假利润,“繁荣”是假繁荣。所以,此“利润”不足以偿还债务利息。但是,利润进了资方私人的口袋里。 

于是,整个债务经济就借助政府之手,以道德或不道德的方式拿走了储蓄财富,一边将其转移给资方,一边等于把债务推给了非资方。 

当然,有人会问,非资方能否不买债券,不把自己的储蓄财富拿出来,不去加快经济循环? 

答案是“不能”。 

因为,政府遭遇债务危机后会印钞制造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非资方来说是无法抗拒,无法躲避的。这与买债券的后果类似,都是财富被拿走了。 

有人问,如果直接发钱给老百姓刺激消费,是否能让财富向非资方转移? 

答案是——按理说可以,但实际上不行。 

因为发钱的时候,没有禁止物价上涨。 

发钱刺激消费不是最终目的。增加企业(资方)的收益才是目的。 

发钱刺激消费前,人们听到的是企业说消费低迷,物价下跌,“通缩”严重,企业盈利减少,生存困难,经济要危机了。 

但实际上,这个通缩是“假通缩”。它是前面“通货膨胀”错误地分配财富,遏制了消费,引起了价格战,才导致物价下跌的。货币总量并不少,并没有通缩。 

所以,正确的解决办法应该是调整财富分配规则,修复非资方的消费。但是,实际采取的办法却是财富分配规则依旧不变,也就是经济模式不变,政府继续借债,发钱,制造通货膨胀,用货币贬值强迫非资方消费,拿走他们的财富。 

因此,直接发钱也不会改变财富的流向,不会有利于非资方。物价将上涨,且涨幅要比老百姓货币收入的增幅更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方盈利,才能解决发钱之前,资方喊的“通缩”和私人利润不足的问题。 

这样一来,发钱对非资方来说就是发了个寂寞。货币收入虽然多了,但是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了。银行存款非常受伤。这一进一出,非资方损失更大了。 

有人说,市场竞争激烈,发钱之后企业不会涨价。 

那回头看看历史,还有什么商品是没涨价的吗?这些年,世界各国大搞货币宽松政策,不断货币放水,物价是涨了还是跌了?经济是更好了,还是更差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是更轻松了,还是更困难了? 

放水后,非必需品领域可能涨价较少,较慢,但是必需品领域是不是明显涨价了?是不是长时间维持在高价位上了? 

从新闻中,人们看到了韩国的白菜,日本的大米,法国和德国的电费,中国和美国的食品价格……都涨了。在教育、医疗、住房、公用事业……等必需品领域里,许多国家都大幅涨价了,或维持在高价中。 

所以,人民游行示威,要求涨工资的新闻时常见诸媒体。年轻人躺平,不恋爱,不结婚,不生育的问题也愈演愈烈。这是物价没涨的样子吗?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只要搞债务经济,物价就不可能不涨。只是涨多涨少,涨快涨慢,涨在这里还是那里的不同而已。 

提高商品价格,降低劳动力价格,是私有制经济(含市场经济)让“资方”占据分配优势的具体表现。 

此时,降低劳动力价格的方法之一就是——“内卷”。 

加班加点不加薪,甚至还降福利,降劳保,这就是变相降低劳动力价格,等同于“减薪”。 

内卷之后,雇工数量还可以减少,所以又等于“裁员”。 

资方一边提高商品价格,一边又降低劳动力价格,加速拿走非资方的财富。这样消费怎么可能好起来呢? 

一轮债务经济到来,就涨物价。债务资金用完后,就内卷降低劳动力价格。然后一轮一轮这样下去,财富就加速向资方流动,经济增速下滑就被人为加快了。 

总之,政府不是“聚宝盆”,没有无限的财富和利润。它解决不了经济增速下滑周期里的利润率下降问题,解决不了利润不足的问题。 

所以,强推债务经济的本质就是加速经济循环,然后不改变财富分配的规则,最后让社会财富向资方单边流动。 

为什么会向资方单边移动? 

因为私有制经济里,生产资料在资方手里。如果生产资料在非资方手里,财富的流向就会改变。 

向“资方”单边流动后,财富远离了它的主要生产者。于是非资方失去消费力,产销平衡没有了,生产也被迫减少,经济循环坏死,经济就全面恶化了。然后,连带造成中产阶级消失,大量中小资本家破产,让大资本成为众矢之的。整个社会都在这个不公平的分配过程中受害。 

如果单边流动在此时是向着“非资方”的,那么非资方的消费增加,需求增加,生产规模就不会下降,产销就会继续平衡,经济循环也会稳定运行。经济不会出现危机。 

毕竟,科技未倒退,自然资源也可以供给,生产力水平足以支撑现有人口和良好的人口结构。 

换言之,经济增速下滑只是“利润”减少,财富“增量”减少,不是财富“总量”减少。即便增速降为零,也有条件把生产生活保持在历史最好水平上,完全不会也不应该发生经济危机。 

但是,就因为人们一面改变不了经济周期,一面又要坚持现有的经济模式,坚持追逐利润,坚持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结果亲手把经济毁了。 

“资方”既不是生产主力,也不是消费主力,却得到越来越多的财富。 

“非资方”既是生产主力,也是消费主力,却失去越来越多的财富。 

这种经济运行状况就造成了文章开头说的,刺激消费难在——争利。 

在利润减少的时期还要争利,而且被市场竞争恶性加重。 

至于文章题目里说的,美国刺激消费的效果似乎比别国好一些,那是因为美国是全球经济的“资方”。美元是世界货币。 

当美国滥发国债,滥印美元刺激经济后,它能输出通胀,让全球美元都贬值。贬值部分被转移到美国新印刷的货币中,成为美国的财富,让其财富增加了。 

对美国来说,其财富增加了,有真实的新增财富了,刺激消费自然就容易一些。 

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不是国际货币。他们滥发国债和货币后,不能全球剪羊毛,所以国家财富没有增加。那么,他们刺激消费就会难一些。 

全球经济滥发债务和货币,去刺激经济的过程,就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过程。 

发达国家(金融资本国家)吃制造业国家。制造业国家里的资方吃非资方。吃到最后,整个经济就崩溃,整个阶级关系、社会关系、国际关系就爆发大冲突,导致大毁灭。 

 

【补充内容】 

政府是没有信用的。国家也不是信用的来源。信用只来源于科技创新,来源于生产力。 

所以,在科技创新放缓,经济增速下滑,利润率不断降低,利润逐渐减少的时期,政府负债的信用只会降低,不会增加。也就是债务经济应该越来越减少,而不是越来越扩大。 

如果债务经济越来越大,经济危机就会一边加重,一边加速。 

“资产负债表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科技创新放缓。 

“信用货币”不是财富。它只是一张纸,一个电子符号,没有价值。因此通过债务经济印钞,增加货币供给,是不可能解决经济问题的。 

当前的债务经济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经济模式,错误的财富分配规则作用下,发挥了饮鸩止渴的作用。它反映出的是人类的利令智昏,一叶障目,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最后南辕北辙,适得其反,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资方,或者金融资本国家,之所以能够强行指定“资本”为财富分配的依据,是因为它最先用科技创新生产了财富,然后用财富收买了一部分创新者和劳动者,成为资方的仆从。然后,资方用这些仆从去统治其他创新者和劳动者。这样,通过分化非资方,资方就有了强行指定“资本”为主要财富分配依据的能力,也使其可以在创新放缓的时候,依然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并不惜把整个经济毁掉。 

所以,掌握高科技,实现非资方的团结,是进行阶级斗争和国际斗争的关键,也是拯救经济,拯救历史,拯救人类的关键。 

 

参考文章:

《百年变局的经济、历史和哲学内涵》

《关于“财富的本质是能量”的政治经济学含义》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中的“公平”概念》

《一文说清“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原理及解决办法》

2024.12.2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