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分摊任务,永农图斑划到高山密林,竟是如此保护耕地?
近期基层又收到上级任务,每个镇乡必须完成多少亩地的耕地整改任务,镇乡又将任务分派给各村,于是各村干部爬山涉水,披荆斩棘,上山钻林核实图斑,偶尔还会遇到野猪出没,忙的是不亦乐乎。
忙倒是没什么,基层本就是千条线一根针的角色,本就是任劳任怨干这些事的,村干部本没什么怨言。
但现实是,村干部近期边干这事儿边私下在耻笑和暗骂。
原因无它。
因为这保护耕地的任务已经是变了味儿,已经是严重脱离实际,有点儿皇帝新装的意思去了。
单论政策而言。
中央制定的保护耕地政策,初衷是为了粮食安全,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基层干部再苦再累当然支持,群众也会支持。
但保护耕地,目的是为了生产粮食,能生产出粮食,才有粮食安全一说。
如果保护整改的是一些耕作困难,生产粮食困难的耕地,又如何能让这些耕地来保障粮食安全呢?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窃以为,生产粮食,必须要有三个条件,此三条件,乃是一种基本常识,缺一不可,脱离任一条件,不但群众会丧失种植积极性,而且很难有粮食产出,或者就算产出,也会成本高昂,得不偿失。
条件一:要有人力去耕种,也就是要有足够的16到65岁劳动力在农村。
条件二:是土地具有可耕作性,土壤条件好,适合农作物生长,土地周边没有树林,采光良好。
条件三:交通条件足够,不说交通多么便利,至少不能再用肩扛背驮半小时以上路程。
然而,目前的西部地区农村现状是,劳动力大多在城市,留在农村的都是55岁以上的人口,八零之后出生的人对传统种植业兴趣不大,这是条件一方面的不足。
近一两年划的永农图斑,分散,交通不便,多在山高林密之地,且撂荒多年,这一些图斑,哪怕整改之后,因为交通严重不便,群众年纪不小了,多多少少身上都有些毛病,不再是青壮年时期,来年群众肯定不会再去耕种,过后岂不是又要撂荒,花费了这么多行政资源,资金,浪费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去做这些事,过后又归于零,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这样做,不是皇帝的新装是什么?
基层干部不暗骂才怪。
要想真正实现永农图斑整改,真正落实中央粮食安全的前瞻性部署,窃以为还是不要在搞自欺欺人的事。
我以为只需做到以下三点就基本可以。
一是,不要分散划图斑,去搞这种无用功,而是应该将耕地保护相关资金,集中投入到高标准农田和高标土地整治,对于交通不便,耕种条件好的大片土地,应该及时修建产业路或机耕道,确保种植物资和庄稼的收割,节省劳动力。
二是,对于劳动力缺乏的地区,在高标土地建设,生产便道,机耕道完善的前提下,应该尝试改变承包种植方式,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减少种植成本,提升土地生产效率。
三是,加大现代种植技术推广。比如我们这里油菜产量近些年出现问题,却一直得不到专业技术辅导,也没有人来研究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上面还一直要求油菜种植多少亩,只管种,不管种得如何,发些硼肥有机肥复合肥下来,也没得什么用,产量还是那样,反正向上面交差说我们完成种植多少亩任务就行。
做到以上三点,下面最基层的人,至少干起事来也不那么憋屈,至少少被群众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