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中央常备军编制
军队的编制不是一成不变,从西汉初到东汉末的四百年里,中央军的编制也有着大大小小的变化,有的是名称的更改,也有的是职责或军队数量的变化,本文试着列举出汉代驻守京师的常备军队编制及名称,但由于西汉的文献缺失,本文以东汉为主,兼及西汉。
汉代的南北军系统小议
在正式列举之前,关于汉代南北军的说法小小申辩一下。传统认为汉代中央军有南北两军,因为分别屯住在未央宫南北故名(命名缘由亦有其他说法,姑不多论),吕氏之乱,周勃控制了南北两军,方能平定,所以关于南北军的系统成为焦点,北军所属较为明朗(后详),但关于南军的归属向来众说纷纭,笔者查看诸文献、论文,认为文帝时已裁撤南北军的新说或为实论。文帝以代王入继大统,立刻以亲信中尉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形势安定后,为了休养生息,文帝下诏将卫将军军队裁撤,卫将军被裁撤的军队自然就是南北两军了。由此说明两点:一、京师部队不止南北军,从宋昌后载张武为郎中令(光禄勋)来看,郎卫系统的军队亦不属于南北军;二、文帝后不再有南军,北军于汉武帝时重建,但史书不再见有南军之名,卫尉所属负责守卫宫殿,不可能罢省,通说卫尉属南军,亦误。许多关注汉代军制的人常常纠结于某某部队属于南军还是北军,这样的争论可以休矣!
【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史记·孝文本纪》
【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今纵不能罢边屯戍,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汉书·文帝纪》
京师常备戍卫部队主要有五支:北军五校、光禄勋所属虎贲羽林二营、卫尉所属的兵卫,三者互不统属,此外,还有执金吾所属的缇骑与持戟部队,城门校尉屯兵,前三者常常用于作战,后二者更类似预备役,无紧急状况不会用于战争。现将五支部队一一说明。
北军五校:汉文帝裁撤南北军,汉武帝时组建新军队沿用北军名号,分为八校,(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凡八。)东汉裁军,为五校,(胡骑、虎贲二校裁撤,中垒改为北军中侯,只为监军,无兵)。北军在东汉常常作为野战部队被使用,一般由大将军统率。
北军五校(北军五营)编制如下:
北军中侯 员吏七人,监军,无兵。
屯骑校尉 员吏百二十八人,领士七百人。
越骑校尉 员吏百二十七人,领士七百人。
步兵校尉 员吏七十三人,领士七百人。
长水校尉 员吏百五十七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
射声校尉 员吏百二十九人,领士七百人。
光禄勋所属:汉初有郎中令,大概护卫君主的直属部队被称为郎卫,郎中令统之,汉武帝时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扩大了职权,建立了期门、羽林两支军队,后期门营改名虎贲,光禄勋所属的的虎贲、羽林二营是直接与皇帝接触的禁卫军,皇帝在宫则镇守京师,皇帝外出则充当护卫,有时亦将其用于对外作战,但次数较北军为少。
光禄勋常备军编制如下:
光禄勋 直属卫士八十一人。
虎贲中郎将 主虎贲千五百人,无常员,多至千人。
羽林中郎将 羽林郎百二十八人,羽林左骑八百人,羽林右骑九百人。
光禄勋官属远不止此二者,但其他官职非常备军编制,故不列。
传说中的羽林军编制在此
卫尉所属:卫尉与光禄勋同属九卿,军队职权有所不同,光禄勋负责皇帝安全,卫尉负责宫外、宫门安全,卫尉镇守宫城,一般不会调离宫城作战。西汉时,卫士可多至数万,后逐渐裁撤。
卫尉常备军编制如下:
卫尉 直属卫士六十人。
南宫卫士令 员吏九十五人,卫士五百三十七人。
北宫卫士令 员吏七十二人,卫士四百七十一人。
右都候 员吏二十二人,卫士四百一十六人。
左都候 员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
南屯司马 员吏九人,卫士百二人。
苍龙司马 员吏六人,卫士四十人。
玄武司马 员吏二人,卫士三十八人。
北屯司马 员吏二人,卫士三十八人。
朱爵司马 员吏四人,卫士百二十四人。
东明司马 员吏十三人,卫士百八十人。
朔平司马 员吏五人,卫士百一十七人。
共七司马,各司马皆守一门,自南宫卫士令至朔平司马统属卫尉,卫尉有属官公车司马令一人,无兵,故不列于上。
执金吾所属:执金吾原为中尉,负责守卫京师,汉武改为执金吾,职权及兵力逐渐缩小,至东汉,职责仅剩守卫武库及每月定时巡逻,皇帝出行,执金吾有在前清道之责,东汉常以郎卫代行此职,不再由执金吾负责。
执金吾常备军编制如下:
执金吾 员吏二十九人
缇骑 二百人
持戟 五百二十人
执金吾下属另有武库令一人,无兵。
城门校尉屯兵:城门校尉守卫京师外城十二门,每门门侯一人,以卫尉所属的宫城城门卫士参考,不同城门多至百八十人,少或三十八人,城门校尉总兵力在千人左右,除每门有一定守军外,还有缇骑百二十人。
附录:
西园八校尉,汉灵帝在晚年为应对帝国各处叛乱新组建了一支新军队,称西园军。
【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凡八校尉,皆统于蹇硕。】
参考北军五校,西园军每校亦在700人左右,八校为5600人。高顺陷阵营亦700人,一营(或说一校)700人或是当时普遍编制。
【顺······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名为陷陈营。】——《英雄记》
总结:
北军五校3536人
光禄勋81人
虎贲营1000-1500人
羽林营 1820人
卫尉宫城卫士2506人
执金吾720人
城门校尉约1000人
总计约10663-11163人
注意:部分官属还有少量卫士,但兵力过少,不在此列,例如太宰令卫士一十五人、高庙令卫士一十五人等 除上述为常备外 有时亦会因为各种具体情况增设军队,不属常备,故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