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农历(阴历+节气)是唯一可行的历法
【本文来自《汉语明明是万位思维,为什么非要按英语的千位分隔符来读写?》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在古代,农历(阴历+节气)是唯一可行的历法。没有阴历的历法很可能都没有真的存在过,所谓儒略历就非常可疑。按说都有了四年一闰,这对天文观测应该相当高的水平了,相当深入广泛的研究。然而在随后的一千多年,竟然能够差出十来天而不自知。有人说他们是知道的,只是改历法不容易。这就很扯,想想为儒略历编的几个故事,因为某个皇帝是八月生的,所以八月就改成了31天。因为当时一般二月杀人,所以闰月就放在二月。对历法根本没一点严肃性。这一千多年就没改过皇帝?就没有一个皇帝再任性一下?
当然,就算有所谓儒略历,在民间也不存在可行性,因为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确定每一天是几月几号,这恐怕也是外国没有记史传统的重要原因。现在到处都是时间显示,每天都要上下班,日期不是问题。但想想古代,没有日历,社会结构也不是那么有序,靠什么知道日期?在树上划道还是在碗里放豆子?如果数错了呢?如果你和邻居数的不一样呢?根本无从校正。有人说西方有教会,且不说古代教会会是什么样(人们往往会用现在的想象过去的,而实际可能天差地别),就看教会能让复活节差出十来天,你能相信教会就能数清楚日子吗?
阴历最大的意义就是每个人都能很容易知道每一天的日期,即使有偏差也很快校正。必须有阴历,历法才真正可行。而且,月亮真是太妙了,每天差五十多分钟,刚好容易分辨。如果每天差太小,那么今天的月亮与昨天的月亮就容易搞错,到底是初九还是初十?如果差太多,每月的天数就变少,那么到底是这个月还是上个月就容易记混。现在每月30天左右,气候、作物植物都有相对明显的变化,就不容易记混。
当然现在到处都是钟表,日期不是问题。所以有人说是不是要回归农历?我看这倒也不必,现在看月亮比过去难多了😉。而按七天决定上班休息已经成了传统。真要改历法,或许:
1、春分为一年开始,元旦。不计月日星期。春分后一天为一月一日星期一。
2、每年分四季,每季91天分三个月13周,头两月30天,最后一月31天。
3、闰年在六月31日后加一天,同样不计月日星期。
4、同时标注农历,可以兼顾月亮周期。
这样的好处是每年月、日、星期是固定对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