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用阵营对抗的眼光看待国际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不能用阵营对抗的眼光看待国际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刘永亮(四川文理学院)

12月8日,叙利亚反对派武装宣布占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标志着持续数十年的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的垮台,叙利亚国家迎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纪元。

由于此前叙利亚巴萨尔·阿萨德政权得到俄罗斯和伊朗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援助,甚至俄伊两国还参与过帮助阿萨德政权反击反对派武装,因此,阿萨德政权的垮台必然是俄伊两国的一次重大外交挫折。尽管新的叙利亚政权还没有表现出鲜明的反俄伊政策,但历史是具有延续性的,新叙利亚当局既然是在推翻阿萨德政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么俄伊两国过去在叙利亚的影响力的下降就是必然的。

俄伊两国的叙利亚战略遭受重大挫折几乎没有多大争议,但在中文互联网上,相当多的言论却有意无意地把阿萨德政权的垮台同样视为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挫折,其原因是中国过去多次表达过对阿萨德政权的支持,包括在联合国反对针对叙利亚的制裁、在叙利亚建立禁飞区及对阿萨德政权的无理谴责,提出叙利亚冲突各方开展协商对话的建议等,甚至中国2023年9月还费尽周折高调邀请巴沙尔·阿萨德总统赴华参加杭州亚运会开幕式。

能不能根据中国过去的态度得出阿萨德政权的垮台就是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挫折呢?或者说,中国与俄伊两国的对叙战略有无区别呢?

综合来看,并不能得出阿萨德政权的垮台就是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挫折,因为中国与俄伊两国的对叙战略是有本质区别的。

俄罗斯与叙利亚前总统哈菲兹·阿萨德关系就非同一般。哈菲兹·阿萨德在1970-2000年担任叙利亚总统,期间前苏联及俄罗斯与叙利亚关系一直都比较密切。哈菲兹·阿萨德是通过政变上台的,他上台后积极靠拢苏联及俄罗斯,是希望以此巩固国内政权,增强其国防实力及国际地位。苏联及俄罗斯则能借此占据叙利亚靠近地中海的塔尔图斯海港和赫梅米姆空军基地,从而增强其对中东地区事务的影响力,并以此为跳板进而插手非洲大陆事务。

叙利亚作为一个伊斯兰教逊尼派人口较多但什叶派掌权的国家,在周边逊尼派占优势的国际环境下其选择余地并不大,因此,俄叙紧密关系可以说是相互需求、各取所需。俄罗斯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可以向叙利亚提供政治、军事及经济技术方面的支持,叙利亚可以利用其战略位置向俄罗斯提供影响力投射立足点。双方关系长时期保持基本稳定。

伊朗与叙利亚同为什叶派掌权的国家,二者关系同样密切和稳定。哈菲兹·阿萨德需要利用伊朗对付当时的以色列和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巴沙尔·阿萨德也需要联合伊朗应对以色列、美国及土耳其的威胁。在中东的复杂地缘环境中,双方存在着军事、经济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其关系的性质是战略联盟意义上的。

与俄罗斯和伊朗同叙利亚的多方面密切关系相比,尽管中叙关系政治上没有多大问题,中国在国际场合也多次为叙利亚发出正义的声音,但阿萨德家族统治下的叙利亚在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占比很低。由于2011年以来叙利亚陷于长期内战之中,经济实力一年不如一年,营商环境过于恶劣,中叙经济联系规模很小。2023年,中国和叙利亚的贸易总额低到3.6亿美元,甚至远低于中国与长期贫弱的阿富汗的贸易额,其中叙利亚对中国的出口仅155万美元,而中国在叙投资存量也聊胜于无。在这种背景下,叙利亚政权更迭真的说不上对中国利益有多大影响。

网络舆论场为什么倾向于认为叙利亚政权更迭也是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挫折呢?这实际上是基于对国际关系走向的一种错误分析框架产生的,也就是用阵营对抗的老眼光看待当今的国际格局。

按照阵营对抗的分析框架,当今世界存在两大对立阵营,即美国为首、包括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霸权阵营,和中国俄罗斯为首、包括伊朗朝鲜白俄罗斯为骨干和多个地区国家的反霸权阵营。在中东事务上,两大阵营的对抗非常鲜明,霸权阵营国家基本上是支持以色列的,反霸权阵营国家基本上是反对以色列而支持巴勒斯坦的。

用阵营对抗的眼光看待国际关系可能适用于冷战时期的很多国家,也可能适用于今天的个别国家,但决不适用于今天的中国,因为今天的中国坚持结伴不结盟的全方位外交战略。在中国的外交思想中,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不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都应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反对阵营对抗的冷战思维。

中国反对别人搞阵营对抗,自己也不搞阵营对抗。中国确实在中东问题上从政治和道义上支持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的侵略扩张和肆意屠杀行为,支持采取“两国方案”解决绵延已久的巴以冲突,但同时也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反对针对以色列平民的恐怖主义行为。中国坚持公平正义,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不偏袒不歧视任何一方。

中国支持包括叙利亚在内的阿拉伯国家繁荣稳定,但不会无条件地地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予以支持,也不会因为反对以色列的侵略扩张和屠杀政策而断绝同以色列的一切往来,而是会保持正常的经济贸易关系。中国处理国际关系坚持义利结合,因此,相比于中国与政治立场具有一致性但内战冲突不断的叙利亚微不足道的经贸关系,中国2023年与以色列贸易总额却高达233亿美元,这种局面用阵营对抗的冷战思维是很难说得通的。

回到中国对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垮台的态度,中国秉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希望叙利亚早日恢复和平稳定局面,希望叙利亚人民早日掌握自己命运,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也希望外部势力尊重叙利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那些把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政权的垮台看做是中国外交重大挫折的观点是多虑了,多学习中国外交思想就不会如此杞人忧天了。

中国外交始终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核心。未来随着中东局势的变化,中国也可能会调整自己的外交立场。中国坚持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则,朋友必然会越来越多。只要自己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必然会越来越大,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必然会越来越有坚实的保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