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为坐标看待国家社会,这其实是西方的社会学理论
【本文由“又起风了”推荐,来自《汉族不存在?只有中华民族?姜武被围攻无奈只能改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以民族为坐标看待国家社会。这其实是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它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弊端其实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它来源于欧洲,带有极其强烈的欧洲本土特色,极其切合欧洲整体大分裂,诸国共存的国家社会现实。对于小国弱国抵抗强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欧洲中小型国家维持独立自主的人文根基。
但是这个概念引入中国后,对中国国家社会层面的冲击极大。利弊很难说。
很多人认为抗日战争证明了民族主义动员抗战的积极意义。这个是没有错的。但是有利必有弊。你在以民族的名义动员抗日的同时,其实也就推动了满洲国的凝聚力。从结果来说,我们打赢了抗日战争,但是我们如果没打赢呢?或者说日本没有发动77事变,即便是日本战败,我们真的能拿回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吗?我们有可乘之机吗?你还拿得回来吗?这就是弊。这个来自于欧洲的新的社会分类方法,在强化我们的同时,其实也在分化我们。换言之,就是引入欧洲的民族主义,对于中国这样的大一统传统的国家是弊大于利的。
我们看看,中国传统的国家社会层面的社会观是什么?是天下观,天下一家。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这是啥意思?意思就是说,中国古代几千年来,一直以天下观看待世界,认为周边国家与中国之间不存在民族之分,而是教化程度的区别。这其实是中国几千年来不断融合扩张汇聚百川的基础。比如清朝,清朝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立足于东北的国家吗?扯淡去吧,他们认为他们与中原人是没有区别的,他们与明朝争得就是正统。他们赢了也要去中原。这就是天下观。西方很多人不明白,中国说自己不喜欢侵略,不侵略怎么会有那么庞大的国土呢?就是因为天下观,天下一家,中原衰落,周边会继续高举华夏大旗。
现在很多人脑子糊里糊涂,总是想把清末从欧洲引入的民族观去看待中国的古代历史。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你看待问题的立足点就是错误的。你站在民族主义的观点上会觉得汉武帝打匈奴是汉族与匈奴族的仇杀?这其实是大错特错。实际上汉武帝从来没有仇视匈奴人。他与匈奴争的是主导权,匈奴必须臣服而不是杀灭匈奴人。所以汉武帝对来自于匈奴的王子金迷磾是非常信任的。什么民族啊,别扯了。你从民族大家角度看待这件事,出发点就错了。汉武帝打匈奴不是民族之争而是霸权之争,利益之争。还比如李陵投降匈奴后,你站在民族主义视角会自以为是地以为匈奴人不会信任李陵。其实你大错特错。“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 ,并立他为右校王,成了匈奴掌权的贵族。““征和三年(前90年)三月,武帝命李广利率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单于派大将与李陵率三万余骑追击商丘成军,至浚稽山,与商丘成转战九日”看明白了吗?汉朝与匈奴之间是权力之争利益之争而不是民族之争。如果不明白天下观,你都没有看中国历史的资格,看了也是瞎看。
现在社会主流的国家社会观念已经完全西化了。我们很自觉地就认为朝鲜,越南,日本,琉球是其他国家。其实并不是。在中国古代,他们都属于中国体系的外延。中国也并不是现在人所认为的国家。实际上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特别在意正统?啥叫正统?你以为正统只是统治中国疆域吗?大错特错。正统是统领整个中华文明圈,这其实并不完全是靠打的,所以你看中国历史书,就会发现中国其实很少很少侵略周边国家,往往是周边国家上杆子加入中国。这就是天下观,你用民族主义的视角是看不懂的。实际上这些周边国家在中国的世界观体系里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其他国家,他们其实属于中国边缘。所以说有人认为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才是这句话的真实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