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货上门”缘何难
今年初,快递业“送货上门”重出江湖。具体“新规”的原文大致是:“未经同意不得存放代收点”。这是快递业的“自毁”还是“自救”,大半年来各方对此争议不休,各家快递公司落实起来也参差不齐,但嗅觉敏锐的电商巨头仍将此视作决胜于未来的竞争利器。
目前,在我的居住区范围内仅有两家快递公司基本上做到“送货上门”,但这杯水车薪的便利根本无法缓解我经常要去“代收点”取件的辛劳。
最近,我发现一家网络超商在买方收件后总会发来这样的问题:“请确认是否上门?”选项有二:“已上门”和“未上门”。有一天傍晚,取件回来后,我就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按下了“未上门”的选项。
没想到,这一按竟如同芝麻开门一般,弹出一条惊喜字幕,意思是说24小时内经核实“未上门”将给予赔付补偿。但紧接着,又让我觉得像是打开了一道“鬼门关”。
没过两分钟,我的电话急促响起。一接听,那头传来一阵连珠炮式问话:“你为什麽不接听我的电话?你知不知道,不接听电话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你为什麽还去投诉我……“
我很快意识到,是“未上门”的快递员打电话上门来兴师问罪了,这着实让胆小的内人惊吓不轻。我告诉他,首先,我没有不接听电话,不然怎么能够及时领受他的这番紧迫询问;其次,包裹被存放在代收点之时,疑似曾接到一个电话,号码虽是承接业务的快递公司服务号,但是接通后无人应答,我只得挂断;第三,我向超商平台提交反馈,而不是发起投诉。
我的反馈在当事的快递员看来也许就等于投诉。我若不反馈,似乎就不存在那些问题。因此,我的解释就像空洞的说教根本无法平息快递员的怨与怒。
最后,我致歉说,怪我手欠,提交了那个反馈。不过,事情也不是没有转寰余地,我请快递员只要向平台提交这些证据:他打过我的电话而我没有给予回应,或者他经我的允许而将包裹存放代收点的,那么平台自然会还他一个公道。如此依规行事,也就可以避免吵吵闹闹的不礼貌行为了。
可惜,我们的对话完全是鸡同鸭讲,我们所谈及之事甚至有可能不是同一回事。说句不好听的,未能兑现“送货上门”,怎么都算是一件有负于物流链两端买卖双方重托的事。对这一事实予以承认,不能算是奇耻大辱,但为何那么难?
于是,我们的对话因不愉快而中断。过后,“圆×快递”公司一方的电话姗姗来迟。幸亏我早有预料,对方可能是来自“圆×快递”,光从来电号码无法判断对方身份,且号码归属显示的是浙江省外某地,这与某些骚扰电话没有明显区别。
我及时接听了,然后一五一十地将从买到取包裹以及“手欠”的经过细述一遍。对方深表抱歉地回应道:“我们的规定也是要‘送货上门’的,有些业务员可能没有很好地按要求去操作,给您造成了不便深表歉意。”
我又多嘴了,说道:“你们是大公司,我的包裹有很多是经你们运输的,多的时候每月有二十来件。但是,我从未享受过你们提供的‘送货上门’服务,一次都没有。现在,只有两家快递公司做到了件件包裹为我送上门。这说明,不存在我的收件地址难找,门难进,或者我的电话难打的问题。”
“送货上门”缘何被搁置在“最后一公里”?如果把责任都推给快递员们的“偷懒”,不免有些片面。“送货上门”按说是个旧规,想当年快递业起步之初,几乎件件上门。如今,业务搞大了——大到全国月均快递业务量达140亿件之巨,“送货上门”反而成了让人望梅止渴的奢侈品。记得今年3月初,“未经同意不得存放代收点”等所谓的快递“新规”出台后,就有新闻报道浮夸地说,“新规”逼出了快递员的辞职潮。
我也担心快递员甩手不干。我再三请对方不要过多追究快递员的责任,更不要动辄扣罚他的奖金,关键是公司要如何重视和解决实际的问题。怎么解决?我顺便向对方提供了那两家实现“送货上门”的同行的有益经验。
其中一家的业务员在到达我家之前的一两分钟会及时来电告知“包裹到了”,然后我出门步行30米左右,站在约定的路口等快递车辆。快递员经常可以不用下车,打开车窗把包裹递给我,而后便潇洒地奔赴下一个存放代收点去了。我和快递员的配合几乎天衣无缝,因此快递员每次见我都是笑脸相迎。
不过,也发生过意外。有一天中午,我正忙着炒菜,而没有听到来电,快递员就自己下车,一路快跑,把包裹送到我的客厅。我当时在厨房隐约听到客厅里的动静,好像有人匆忙喊了一声“你的包裹放屋里啦”,我赶忙到客厅一看,地上躺着个包裹,而快递员已一阵风似的跑回到了车上。那一刻,我为自己的疏忽感到抱歉,也因快递员的尽心尽责而心怀感激。
另一家的快递业务员们则与我处成了朋友。他和她每次开着送货小专车到我家门口时,总会大声而亲切地喊道:“来老板,您的包裹到了!”汗颜,我算哪门子的老板。快递员是两位性情爽朗的外省人士,也许在他们眼里“浙江遍地是老板”。
有时,我正好在楼上,听到他们的人工呼叫,又不便及时下楼,我就趴在阳台上,大声请求道:“放大门口就好了。”还有,碰上我出门未归,他们则把包裹妥妥地放在大门的门帘子里头。
在附近的乡镇街道上,我时常看到这家快递公司正在小范围运营无人驾驶的上门送货专车。这种所谓的智能新工具也许是破解“送货上门”难题的利器,然而,我对此有些不适,甚至有些不屑。不久的将来,当这些玩意儿来到我家门前时,也会富有人情味地喊我一声“来老板”吗?
快递公司不同,业务员不同,“送货上门”的风格不尽相同,而我是同一个。然而,那些因不能兑现“上门”的承诺而搬出一大堆诸如业务量大、人手不足等借口,实质上不就是为其经营和管理的不善遮羞吗?
事实胜过任何说教与雄辩。叨叨完了,我最后一次叮嘱交谈中的“圆×快递”公司人员,不要过多地责罚快递员。来我家的路,他只要迈出“送货上门”的第一趟,以后准能顺利找着门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