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突围
文丨bi
历经 “奋斗 100 天” 后,宁德时代三季度净利润高达 131.36 亿元,同比大增 25.97%,平均每日盈利 1.4 亿元,这般成绩着实令人咋舌。
动力电池产业早已历经残酷洗礼。自 2018 年至 2023 年,国内装车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从 102 家锐减至 52 家,半数企业黯然退场。然而,即便贵为全球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亦有自身的困扰。近年来,其在国内市场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份额有所下滑,从 2021 年的 52.1% 降至今年二季度到三季度的 46.4% 与 45.9%。与此同时,新能源车销量增速远超宁德时代装机量增速,意味着市场增量的大部分被其他电池厂瓜分。
这背后的根源在于行业风向的转变。曾经,2019 年宁德时代凭借能量密度 200Wh/kg 的第一代 CTP 电池尽享技术进步带来的高溢价。但随着能量密度提升渐趋平缓,二线电池厂在产品性能指标上迅速逼近,动力电池产业的竞争焦点逐渐转向成本。对于车企而言,电池作为新能源车价值最高的零部件,自然期望电池厂商陷入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如此便能牢牢掌控定价权。这无疑是宁德时代极力想要摆脱的命运。
面对挑战,宁德时代积极谋求出路。今年 10 月,其发布新产品骁遥电池,剑指高速增长的增程车市场。以往插混车型遵循 “大油箱小电池” 的设计理念,而增程车型虽电池容量稍大却仍不及纯电车。但市场数据表明,消费者对增程车的热情高涨,今年 9 月插混车型零售同比增长 96.7%,增程增长 89.1%,纯电仅增长 29.2%。宁德时代的骁遥电池反其道而行之,基于 “大电池小油箱” 思路,将纯电续航提升至 400km 且支持 4C 快充,其目的或许不仅在于增加电池容量带来的收入,更在于维持电池对新能源车差异化的决定权。
回首宁德时代的发展历程,能量密度曾是其崛起的关键因素。2019 年 NCM811 电池量产并被宝马 iX3 采用,开启了宁德时代的快速成长之路。此后的麒麟电池取消模组设计,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能量密度;神行电池则在磷酸铁锂材料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凭借快充体验脱颖而出,助力宁德时代登顶国内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冠军。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纯电车续航大幅提升,消费者的焦虑从续航转向补能,增程车型顺势崛起,宁德时代也面临新的烦恼。一方面,能量密度提升速度趋缓,二线电池厂与宁德时代的差距不断缩小,车企引入二供的动力增强,宁德时代的超然地位不再;另一方面,续航增加的边际效应递减,相同续航提升所带来的溢价空间大幅缩水,电池标准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这种标准化的趋势犹如梦魇笼罩着宁德时代。年初,宁德时代将磷酸铁锂电芯价格降至 0.4 元 / Wh,引发行业震动。特斯拉在续签合同时调整条款,不再保证最低电池供应量,这无疑增加了宁德时代的库存风险。在零部件技术指标趋同走向标准化的过程中,产业必然陷入成本导向的价格竞争,产品定价权也会逐渐转移到下游客户手中。DRAM 产业便是前车之鉴,尽管市场格局相对稳定,但依然难逃残酷的价格周期。
宁德时代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求突破。在研发方面,2022 年研发支出首次突破 150 亿元,推出麒麟电池,曾毓群亲自为产品站台,积极进行品牌建设。无论是 “CATL Inside” 标识,还是涉足生活广场展示卖车,宁德时代都致力于通过品牌影响力左右消费者的购车决策,进而倒逼车企的采购选择。在产品指标上,宁德时代在能量密度之外,积极推动如电池循环次数等可塑造差异性的指标。
从财务数据来看,今年三季度营收虽下滑 12.48%,但毛利率同比增长 8.8%,达到 31.17%,彰显出其强大的议价能力。过去三年装机量增长一倍,市场份额虽下滑 9%,却凭借差异化定位坚守住了在产业链中的独特地位。此外,今年 4 月北京车展上亮相的 CIIC 底盘(滑板底盘),将电池及相关系统集成于底盘,宁德时代试图借此深度介入汽车生产环节,强化与整车厂的利益捆绑,而这与整车厂期望掌控电池技术和生产专利的想法背道而驰。
新能源车产业链正处于剧烈变革之中,旧的秩序逐渐瓦解,新的规则尚未确立。宁德时代在这场变革浪潮中,既有辉煌的成就,也面临诸多挑战。其未来走向不仅关乎自身命运,也将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电池标准化的大趋势下,宁德时代能否持续通过差异化战略突围成功,在与整车厂的博弈中找到平衡,仍有待时间的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宁德时代的每一步探索与创新,都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而这场围绕电池的产业变革大幕已然拉开,精彩的故事还在续写,最终的结局充满悬念,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