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减的究竟是什么?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近日看到很多关于基层减负的信息,我就在想基层减负究竟减的是什么,那么相应要增加的是什么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基层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根基,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为基层减负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干部干事创业。基层工作既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但当前仍存在权责不明确、为基层减负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如权责错位,事在基层、权在上级的现象依然存在,基层落实起来理不顺、推不动;权责模糊,多部门管理、多标准执行的情况仍有发生。为基层减负,必须从根源抓起,厘清权责边界,理顺职责关系,基层干部才能轻装上阵,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实干上来。

为基层减负明确权责,我觉得首先要明确“权责”,在社区工作的职权范围内拥有哪些决策和执行权,社区基层工作人员需要承担哪些义务职责。明确权责就是要搞清楚“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通过正确合理的任务“清单”,有效减轻社区基层“担子”。把社区实际工作事项搞清楚,不能把什么活都压给社区基层,导致社区“胡子眉毛一把抓”。

所以我认为减负说到底减的是很多不必要的“痕迹”、是繁琐的“数量”,是基层的一些消耗性工作,绝不是减担当、减作为,应该基层担的责任,基层就是要义无反顾。

那么增加的就是基层必须到基层多看看、多问问、多听听,把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急难愁盼的“底数”摸上来,把必要性工作梳理出来。树牢大抓基层和服务基层导向,聚焦实效性,突出针对性,真正扎下根、俯下身,深入基层工作实际和生产生活中,做好调查研究。通过深入调研,弄明白基层长期存在负担所在,特别是大多数基层干部迫切需要解决的权责对等事项,让基层减负真正聚焦基层、贴近基层、服务基层。以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确保基层减负的方向不打滑跑偏。

为基层减负必须要强化基层资源供给,统筹推进各类资源、各项服务等向基层释放、与基层共享;激励基层社区干部担当作为,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负责,为干事者撑腰鼓劲,实实在在提高基层干部的获得感和群众的满意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