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到底冤不冤?
赛格特约作者 牛希亚
11月下旬,比亚迪向供应商发送的一封降价邮件,强硬要求降价10%,引发巨大争议。
稍早前,钟睒睒对抖音和拼多多的猛烈炮轰,叶国富在朋友圈对抖音电商的指责“字节(跳动)去年2万亿的GMV,却收了4000亿的广告费”,实际上都把公众目光引到了同一个问题:
作为新近崛起的巨型平台或龙头企业,必须重新打量自己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即便合作伙伴的体量可能远小于自己。
比亚迪、字节跳动和拼多多,三家超级企业都是近年经济下行阶段获得飞速发展的,他们几乎都在疫情期间成为巨头,也都凭借灵活的策略和凶猛的势头,在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版图中,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竞争的王者。
然而,一方面是国内经济下行带给普通供应链企业与个体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新巨头剑指成为全球巨头公司的强烈冲动,双方最终引爆了舆论场,博弈与角力浮出了水面。
比亚迪到底冤不冤?
作为主机厂的车企强势压价,向上游的供应链转移成本压力,其实是行业内的一种常规操作了。
去年3月,盖世汽车发起关于“供应链降本”的行业调研显示,“3000名行业人士中有74%表示,相较往年,今年(2023年)车企提出的降价要求明显提升,超半数企业被要求的降价幅度在5-10%”。
受产能过剩影响,今年以来,车企的价格战厮杀更为惨烈。车企既要以价换量,又要维持基本利润,就只能通过极致的成本压缩策略,逼着供应链一起卷,让供应商们来分担自己的降价压力,压价的尺度也比以往更大。
比如同样在这几天,上汽大通也向其供应商致信称,要求供应商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出贡献,目标是降低成本10%。
比亚迪、上汽大通等车企,手握筛选供应商的采购权,加上它们有较强的品牌效应,所以在价格谈判时更强势。而就行业来看,压价还只是降低成本的策略之一,车企可能还会缩短供应商比价周期,延长付款周期,全方位地向供应商转移降价压力。
那么,为什么明明是行业惯常操作,却在舆论场激起了强烈反弹?
这和比亚迪压价幅度之大、口吻之强势有关。更重要的是,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对于卷到极致的恶性竞价,大家确实是苦其久矣,比亚迪只是树大招风,恰好撞上了舆论的风口,成为争议焦点。
供应链利益高度捆绑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大学教授保罗·罗默,在谈论全球供应链话题时曾提到,全球供应链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动态反映,而这种动态的本质就是,“人越多,大家就会过得越好”。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他还特别提到要留意一家独大的隐忧:
如果一家公司因为掌握了大量的物质与智力(思想、创意)资源,它就会让其他公司对其产生依赖,进而阻碍整个供应链的联系运转。
如今,在精细化的市场分工环境中,众多国内龙头企业凭借其规模优势和市场领先地位,已经拥有了引领供应链运作的主导力量。这些龙头企业与其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是,随着行业增速放缓,竞争白热化,保罗·罗默所担忧的情景正在变成现实。
供应链的主导者,开始将削减成本的利刃,指向了自己的合作伙伴,从拓展市场转变成压榨合作伙伴换取利润。比亚迪的强势压价,电商平台绑架商家在“要么低价换流量,要么高价买流量”之间二选一,已经清晰地体现了这一切。
毕竟,相较于通过技术创新来增效,卷价格、卷成本,对头部企业来说,效果更加立竿见影,它可能只需要发一封强势的邮件,就能从供应商那里挖出10个利润点出来。
有人会说,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员工对企业不满可以离职,商家对平台不满,可以不去平台开店,供应商觉得无利可图,大不了不接这家车企的活。这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电商平台的卖家,在初期往往需要倾注大量心血于运营之中,构建包括供应链、物流体系及售后服务系统在内的完整架构。说撤离就撤离,则意味着前期投入将付诸东流。车企供应商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在头部企业极致的成本压缩策略下,那些被裹挟着一起卷的合作伙伴们,通常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转移成本负担——压低原材料价格、控制人力成本。
9月,抖音主播“三只羊”直播间销售的“香港美诚月饼”未在香港生产及销售,引发消费者不满
如果还不能有效降本,那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也许就成了一个被迫的选项了。
汽车领域出现的质量瑕疵,以及电商平台上屡见不鲜的假货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卷到极致的代价之一了。这种单纯的恶性竞价,最终只会让整个行业的发展陷入价格战的低端竞争层面。
新巨头需要新定位
环顾全球的商业领域,不难发现,利用支配地位压榨上下游企业,通过恶性竞价转移将本压力,这并不是那些“掌握了大量的物质与智力(思想、创意)资源”的龙头企业的唯一选项。
以同样是汽车行业的特斯拉为例,尽管它也曾被指压榨供应商,但它给供应商们预留了充裕的生存空间。
比如在对供应商的付款周期方面,特斯拉今年三季报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不到70天,支付效率更高,拖欠货款的情况较少。而国内车企普遍超过100天,其中比亚迪长达146天,供应商面临更高的现金流压力。
很多企业都想挤进苹果的供应链中,不仅仅是因为苹果的品牌效应更强,更是因为苹果对果链上的合作伙伴更宽容友好。它甚至会采用“先款后货”的结算方式,即提前支付货款给供应商,以避免供应商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在国内也不发这样和合作伙伴共赢的案例。
今年4月,“3Q大战”14年后,周鸿祎和马化腾握手谈笑“泯恩仇”,那张照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而面对外界的好奇,周鸿祎直言,“3Q大战”后,腾讯从封闭走向开放,“对众多创业公司的支持与投资,如滴滴、京东、美团等,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腾讯自身的多元化发展,更为其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
腾讯重新校准定位,只做连接器、小助手和工具箱,致力于服务广大中小企业,这样的改变相信很多人都有目共睹,也是腾讯近些年里鲜少受到合作伙伴压榨指控的重要原因。
还有我们熟悉的胖东来,它的成功不仅仅是真正做到了“以顾客为中心”,更是善待上游的供应商,在其他零售企业通过各类费用赚钱的时候,胖东来就不设置这类费用,也不拖欠货款。
胖东来的一位供应商曾对媒体提到,“在与胖东来合作时,他们提出要让我们留够一定的利润空间时,我真的很惊讶。因为此前合作的企业都要求我们给出更低的价格”。
数据显示,截至11月26日,胖东来集团累计销售额达146亿元。在各门店的经营情况中,时代广场销售数据最高,已超38亿元
在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下,各行各业都诞生了一批具有供应链、生态链主导能力的龙头级企业,它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合作伙伴,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自身发展,还关系到整个行业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一旦竞争失衡,大企业将合作伙伴拖入无休止的价格战与成本控制旋涡,通过压榨合作伙伴换取利润增长,短期内也许能挣到钱,但合作伙伴们被卷死,这样的生态模式注定不可能持续。
因此,行业知名人士胡延平对比亚迪的批评,值得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听一听:
一个行业的老大不应该只是压榨专家、疯狂内卷、价格杀手,而是要能够让产业供应链活着,有力量创新研发往前走,做出品质更好的产品,成行成市成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