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三十年:敢想敢干敢坚持
文丨bi
三十年前,王传福还身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1993 年被派往深圳担任一家电池公司的总经理。彼时的深圳,创业浪潮汹涌澎湃,周围人的敢闯敢试深深触动了他。那个年代,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征,其镍电池的需求引起了王传福的关注。他敏锐地察觉到镍电池未来的巨大潜力,尽管当时国内从事者寥寥,且多依赖日本进口,但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资金匮乏使得购买先进自动化生产线成为奢望,银行贷款也因缺乏资产抵押而无望。然而,王传福带领着仅 20 人的小团队,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将自动化生产线拆解为人工可操作的工序,自行研发生产设备。就这样,他们以极低的成本打造出第一条镍电池生产线,其产品品质与日本企业不相上下,成功将镍电池销量做到全球第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时代的到来让锂离子电池崭露头角。面对中国尚未实现产业化且技术门槛极高的锂离子电池领域,比亚迪的工程师们再次展现出强大的攻坚能力。他们从无到有,自行配制原材料、自制极片,一步步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出第一块有电压的锂离子电池。此后,又通过自主研发卷绕机、注液机、激光焊接机等关键生产设备,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条手工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成为中国首个量产锂离子电池的企业。
在解决电池品质不稳定的问题上,比亚迪成立中央研究部,招聘高端人才,购置先进研发设备,深入探究锂离子电池的底层机理。最终,其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赢得了摩托罗拉等国际大厂的信赖,成功拿下订单。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使其顺利进入电子产业,从零部件代工商逐步发展为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陆续获得诺基亚、西门子等顶级厂商的订单。
当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后,王传福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未来 —— 汽车产业。当时,中国汽车市场虽初现规模,但煤多油少的能源格局决定了燃油车发展将面临能源安全的巨大挑战。同时,中国汽车在燃油车三大件尤其是发动机技术上与国外差距甚远。而新能源汽车,成为王传福眼中中国汽车发展的唯一出路。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比亚迪就开始尝试将电池应用于汽车,1996 年参与广东省政府组建的电动车协调小组,1997 年将镍电池装到实验车,2002 年换上锂离子电池。经过多年研究,他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充满笃定。
2003 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正式进军汽车产业。这一消息引发轩然大波,投资者纷纷表示质疑,甚至有基金经理以抛售股票相威胁。但王传福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的战略决策是基于对技术的深入分析和对未来清晰的洞察。进入汽车行业后,比亚迪深知自身作为新人的不足,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学习燃油车制造技术,另一方面同步开展电动汽车开发,提前储备技术。
2004 年 1 月,第一款实车内部代号 316 诞生,然而在经销商评审中却遭遇冷遇。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和不确定的市场前景,王传福经过艰难抉择,砍掉了 316 项目。此后,比亚迪潜心向优秀车企学习,购买多辆市场畅销车进行拆解研究,反复拆装,直至完全掌握造车技术。终于,2005 年第一款量产的 F3 问世,上市 14 个月便卖出 10 万台,并在 2009 年夺得中国轿车市场销量冠军,这一成绩极大地鼓舞了比亚迪的士气。
在追求汽车梦想的道路上,比亚迪始终怀揣着对新能源的执着信念。他们意识到燃油车依赖的石油资源有限且污染环境,而太阳能作为清洁、取之不竭的能源成为理想选择。为解决太阳能不稳定的问题,比亚迪提出打造电池储能电站,构建从能源获取、存储到应用的完整绿色链路,即三大绿色梦想。
2008 年,电力科学研究院成立,比亚迪进入光伏产业并开发太阳能光伏电站;2009 年,全球首个磷酸铁锂储能电站建成;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全球首个量产的插混汽车 F3DM 和中国首款量产的纯电动车 e6 相继推出。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这一绿色愿景,比亚迪在公司内部建造了未来村,展示太阳能发电、储能和新能源汽车充电的一体化绿色生活模式。
然而,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9 年后,比亚迪汽车销量出现回落,渠道退网,利润大幅下跌。在 2011 年的股东大会上,王传福承认决策失误,并决定用三年时间调整,苦练内功、狠抓品质、重振市场。
但三年调整并未带来预期的转机,此后十年,比亚迪月销量一直在 3 - 4 万徘徊,与同期月销超 10 万的中国品牌相比差距明显。2019 年,更是面临严峻挑战,利润同比下降 40%,光伏和储能业务也陷入困境,许多技术骨干被挖走,主要股东也对公司发展表示担忧并试图介入管理。
但这十年,比亚迪并非毫无作为。面对外界对发动机技术的质疑,他们研发出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和双离合变速器;针对新能源续航里程焦虑,推出第二代 DM 技术;为提升车辆外观设计,打造出 dragon face 龙颜美学。尽管做了诸多努力,销量仍未得到明显改善,比亚迪陷入至暗时刻。然而,正是对技术的坚定信念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行。
2020 年,疫情来袭,比亚迪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强大的应变能力。凭借自身的工业制造优势,比亚迪在 24 天内建成全球第一大口罩厂,日产一亿只口罩。同时,技术团队在研发上也并未停歇,攻克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迎来技术大爆发时代。
刀片电池、DM - i 超级混动、E 平台 3.0、易四方、天神之眼、云辇、璇玑架构第五代 DM、易三方等一系列重磅技术相继推出。这些技术成果的背后,是比亚迪十几年来对技术路线的坚守,是厚积薄发的力量体现。如今,比亚迪已成为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构建起庞大的品牌矩阵,月销量屡创新高。
比亚迪的成功,离不开其敢想敢干敢坚持的精神。从最初选择造电池,到进军汽车产业,再到坚持新能源发展道路,每一个决策都彰显着勇气与决心。而在这背后,技术给予了他们底气与勇气。比亚迪拥有十一大研究院,11 万名工程师,每年招收大量高学历人才,组建技术科学研究院,深入研究基础科学,为技术创新提供强大动力。比亚迪无条件鼓励工程师开展各种研究课题,营造了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正是这种工程师文化,铸就了比亚迪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