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与某半岛复杂的关系(一.下)
早在五次战役后期,毛泽东通过与志愿军多位一线指挥员面对面地深入交谈,和深入分析抗美援朝运动战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向志愿军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术:集中优势兵力打小歼灭战。后来这种战术有了一个形象的名字——“零敲牛皮糖”。按照这种战术指导原则,志愿军各军各师各团以美英军小股编制为歼击对象,小到一个班,大到一个营顶多两个营,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和火力,采取杀鸡用牛刀的力度,一出手就以迅雷之击短时间解决战斗,根本不给美军的空中力量和地面炮兵提供足够的反应时间。之后在“零敲牛皮糖”基础上,志愿军前线官兵又创造性地延伸出了“冷枪冷炮”运动,小规模歼灭战的对象又进一步细化到敌军的一处工事乃至一个士兵。在这种战术面前,美军优势的远程空地火力联合打击体系经常处于使不上劲的尴尬境地,往往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志愿军就已经结束了战斗然后迅速消失在朝鲜的山岭中;相反,中国军队倒是可以经常有效发挥自己的近战夜战优势,伸缩自如。
“零敲牛皮糖”战术和“冷枪冷炮”运动极大地激发志愿军前线官兵的战斗热情。在杀敌立功的强烈诱惑下,志愿军前线的每一个士兵天天都端着一支步枪,就如同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找商机做生意的个体户一样,在寻找冒头的敌军士兵,然后送过去一颗索命的子弹;志愿军各大小编制的部队也如同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找商机做生意的大小不同的公司,也在寻找时机和战机消灭小股敌军。在延续两年的僵持阶段,志愿军基本上天天都是“白天冷枪冷炮,晚上小部队出击”,搅得对面美军、南朝鲜军、“联合国军”日夜不得安宁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习惯于打大规模正规战的美军极不适应这种战争模式,面对志愿军无日不在的小规模蚕食,几乎毫无应对良策始终处于完全被动状态。美军也曾试图学习志愿军的战术也搞夜间偷袭,以牙还牙,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收效甚微,大部分行动都以失败而告终。
志愿军凭借“零敲牛皮糖”战术和“冷枪冷炮”运动生生在火力处于绝对劣势,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获得了地面战场的主动权。尽管单个小规模的歼灭战对整场战局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由于整条战线的各路志愿军部队天天都在进行这种小规模歼灭战,随着时间延长,敌方的伤亡也在日积月累不断增加,量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质变,只要这种战争常态延续下去,僵持局面迟早会被打破。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军队是把抗日战争中的持久战策略搬到了朝鲜战场。抗日战争的特点是“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日本虽强但战争潜力小,中国虽弱但战争潜力大,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将自己的战争潜力一点点挖掘出来同时将日本的战争潜力一点点耗尽,最终赢得战争胜利。抗美援朝也是“敌强我弱”,但却是我大敌也大,美军的“阿克琉斯之踵”在于其劳师远征,后勤成本远远高于中国,尽管美国国力十分雄厚,但是也禁不住无限期的长久消耗,尤其是处于两线对抗中在次要战略方向上的长久消耗。
延续两年的阵地战中,美军,南朝鲜军、“联合国军”的有生力量无时无刻不在遭受志愿军“冷枪冷炮”+“零敲牛皮糖”的无休无止的蚕食。在这种朝鲜战争版持久战的折磨和折腾下,美军、“联合国军”的士气越来越低落,美军高层甚至都有将领开始担心,要是停战再不早一点到来,“联合国军”的精神将从内部崩溃。
不过抗美援朝中,中国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武器装备落后,也不是火力弱和没有制空权,而是后勤保障极其困难。由于美国空军严密的空中封锁,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在与中国仅一江之隔的朝鲜半岛作战竟然什么物资都缺,相反与本土远隔重洋的美军由于每天几十艘万吨巨轮在大洋上来回运输,竟然什么物资都不缺。运动战期间,正是由于后勤保障的困难,志愿军的大规模攻势基本上只能维持1周左右,有军事专家估计,假如当时中国的后勤系统能够维持志愿军一个月的攻势,那么美军早已被赶出朝鲜半岛。李奇微后来也承认,“假如不是我们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并牢牢控制着半岛东西海域,则我们早已被中国军队压垮”。美军凭借绝对的空中优势,其空军战机和来自东西海域航母舰载机可以在朝鲜的天空肆意横行。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基本上无法在白天活动,不论战斗还是后勤物资运输基本在夜间进行。运动战期间,美军通过空中轰炸志愿军的后勤系统使志愿军前线部队的攻势无法持续,始终处在粮弹紧缺的状态;阵地战期间,美军在前线对志愿军的“零敲牛皮糖”战术束手无策,便集中主要精力加大力度重点攻击中国的后勤补给线,以期通过切断中朝联军的后勤补给,使中朝前线部队不战自垮,美军把这种作战称为“绞杀战”,意思就是扼住对方的喉咙使其窒息而亡。
经过“绞杀战”与反绞杀战的残酷而持久的较量,志愿军在美军飞机高强度的轰炸之下,逐渐摸索出了一系列有效防御和躲避美机轰炸的办法,一套有效的后勤保障体系也随之建立起来。在这套后勤保障体系的支持下,大批作战物资被风雨无阻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前线。同一时期,中苏朝空军也在鸭绿江和清川江之间建立起了一个“米格走廊”,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美机的活动空间,客观上也缩短了志愿军后勤补给线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路程。
彭德怀认为,抗美援朝能够胜利,一半功劳归前线,另一半则应归后勤。事实也的确如此,一套有效的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意义极其重大,它不仅仅意味着中国在战场上可以长期坚守,更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阵营在朝鲜半岛的激烈较量中,东方阵营胜局已定。
为什么说,中国稳操胜局?
众所周知,劳师远征和两线作战都是兵家大忌,尽管美国这两条全占了(虽然美苏没在欧洲打仗,但是双方全都剑拔弩张时刻准备着战争),但是由于1950年的美国国力极其雄厚远在其他所有国家之上,所以这两条大忌对他基本不起作用。然而,随着战争变得旷日持久,这两条大忌逐渐开始对美国产生作用。
中美是朝鲜战争交战的两方,美国是跨越重洋远道而来,中国则是在家门口作战,双方维系战争的后勤成本是截然不同的。据战后统计,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一共消耗各种作战物资7300万吨,直接战费投入200亿美元,其他与朝鲜战争相关费用630亿美元(1950年美国GDP2938亿美元,另外,那时同等数额的美元购买力远超今天);与之对应,中国一共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万吨,直接战费投入62亿人民币,外购苏联军火费30亿人民币——中国是以不到美国1/10的战争资源投入,与美国打成平局的。
以不到美国1/10的投入与美国在朝鲜打成平局意味着什么?……既然不到1/10就能打成平局,假如当双方投入的物资比例缩小到1/9,1/8,1/5……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对此读者可以自行去推断……
造成这种战争奇观的关键就在于地缘因素。
在有效的后勤体系建立以前,尽管中国拥有无与伦比的地缘优势,可是在美军空中遮断打击封锁下,这个优势根本无法发挥,跟没有差不多;但是随着后勤保障体系一步步建立,中国的地缘优势开始一点一点地发挥出威力:中国以比美国少得多的国家资源投入,就实现了与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实力平衡。当然,由于中美实力悬殊极大,西方阵营的综合实力也远在东方阵营之上,尽管美国在朝鲜战场处于绝对地缘劣势,但美国仍然能够凭借雄厚的国力弥补地缘劣势;而中国由于历经百年战乱,国家刚建立不久,浑身千疮百孔,国力极度虚弱,尽管在朝鲜战场拥有绝对的地缘优势,但仍然无法弥补国家实力的绝对劣势。在50年代初的朝鲜战场,中美已经把自己能用的力量都用上了,同样,东西方阵营也把自己能用的力量都用上了,东方阵营的地缘优势与国力劣势和西方阵营的国力优势与地缘劣势相互抵消,最终交战双方在朝鲜战场形成了综合实力的平衡。
要打破这个平衡,只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缩小中美的实力差距。只要中国国力不断上升,战场的平衡必然被打破。
当然,美国凭借自己雄厚的国力可以通过加大资源投入把被中国打破的平衡再维持回去,不过由于地缘的劣势,美国追加投入的资源必须超过中国好几倍才能把平衡重新恢复。中国实力的上升对打破战场平衡起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追加资源投入对恢复朝鲜战场平衡起的是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半功倍 VS 事倍功半,随着时间的拖长,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不过,这对美国来说还不算是最尴尬的,真正尴尬之处在于美国能够往朝鲜投入的战争资源是受到严重限制的。前面说过,对于东西方阵营来说,欧洲是主要战略方向,远东是次要战略方向,假如美国无休止地在朝鲜半岛追加战争资源的投入,必然会造成主要战略方向上的战争资源捉襟见肘,最终因“次”失“主”。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的战略目标一直随着战局变化几经调整,出兵参战前,是把美军赶回38线然后和谈停战;三次战役后因盲目乐观调高为“解放全朝鲜”;五次战役受挫后清醒过来,又调回了出兵前的目标;再往后又微调为以实际控制线就地停战;然而到了1952年后期,各种迹象显示,中国的目标实质上又调整了……
当志愿军将士在朝鲜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同时,国内的河山也在发生着巨变。
在志愿军顽强战斗精神的激励下,国内的民心士气空前高涨,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地支援抗美援朝的运动:各行各业普遍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加速国民经济的恢复;全国民众踊跃捐款为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后来统计全国捐款可以购买飞机3710架;全国青年人更是掀起报名参军热潮,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报名申请参加志愿军的人数高达3000多万……抗美援朝使中国内部空前团结,使中国沉沦了百年的民族精神勃然迸发,国民经济在全国人民高涨的工作热情推动下迅速恢复,中国的国力也在全国上下一片万丈豪情的建设氛围中迅速上升。在这么一种背景下,中国已经完全可以在朝鲜战场与美国长久地拖耗下去,不但如此,以中国国力的上升势头,中国必将逐渐一点点打破战场平衡并最终占据优势。
前面说过,朝鲜战争是东西方阵营一场整体实力的较量,对于西方阵营而言,战争最不幸的结果并不是被迅速打败并退出朝鲜半岛,而是被活活拖在朝鲜半岛,无休止的打一场消耗量巨大且没有任何希望取胜的战争;而对实力处于总体弱势的东方阵营而言,朝鲜战争最有利的战略态势则是,西方阵营在一个次要战略方向陷入泥潭无法摆脱,无休无止地消耗自己的战略力量。到了1952年的后期,这种战略态势终于形成了。自此,毛泽东在出兵朝鲜前给斯大林电报里所预言的“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最终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最新变化和对东西方阵营对抗全局的考虑,又一次改变了抗美援朝的目标。据说,毛泽东在给斯大林的一份电报里提出了这么一个建议,中国准备将战争长期打下去,将美国牢牢地拖在朝鲜半岛不断地消耗美国国力;苏联和东欧抓紧时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缩小东方阵营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实力差距。在1953年2月的政协会议上,毛泽东铿锵有力的表示: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久,我们就陪他打多久,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时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胜利时为止。
美国对于自己的尴尬战略处境无疑是最有切肤之痛的:想获胜,不可能;想停战,不甘心;想拖延,耗不起;想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那将陷入更大的战争泥潭,吞噬更多的美国战略资源,完全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想用原子弹?那就准备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吧!由于美国已将相当多的战略资源用在了朝鲜半岛,美国在欧洲方向用于对抗苏联的实力已经不占优势,三战一旦开始,西欧将很快在苏联的钢铁洪流席卷之后变成东方阵营的势力范围。美国已陷入进退维谷,骑虎难下的窘境。美国唯一可以出气的地方就是在谈判桌上利用志愿军战俘大做文章,从而在政治上狠狠地羞辱中国。美国的这个流氓手段在1951年中国国力不济的时候,或许能有些效果,但到了1952年中国国力恢复并呈现迅猛上升势头的时候,情况就大为不同了。此时,中国已决心将战争长久打下去,美国用战俘问题刁难中国反而成了中国将战争继续打下去的绝妙“借口”。
在遭遇上甘岭之战的惨败后,美国确信,打正面阵地争夺战已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但是选择停战,美国又实在不甘心忍受如此窝囊的结果,不过,更不能令美国忍受的则是战争没玩没了地拖延下去。于是,美国决定快刀斩乱麻,孤注一掷发动一场规模浩大的全面攻势一举解决朝鲜问题。这个攻势计划从北朝鲜东西海岸进行大规模登陆,同时,正面战场也配合发动猛烈进攻,并根据战场态势,在中朝联军后方进行大规模空降作战,从而对中朝联军形成三面夹击+中间开花之势。此次攻势的意图是,即使不能围歼中朝联军主力,也要将其重创之后,逼退到平壤-元山一线——当然如果能够将战线推进到鸭绿江更好。
这个计划准备在1953年2月以后实施。苏联情报部门获知该情报后,立即通报中国。于是中朝联军立即开始进行规模浩大的反登陆战准备。
中朝联军在东西海岸大量挖掘坑道工事,布置严密的地面打击火力和防空火力,并将大批精锐军事力量部署在东西海岸,除了一线军事力量,二线还部署有强大的预备队,既可以反空降,又可以随时支援各个方向。志愿军的后勤系统更是运来了大批战备物资,其中光粮食就足够全体中朝联军食用8个月。苏联也全力开动军工生产体系竭尽全力为中朝提供武器装备。中国为了这次反登陆作战,投入了空前的人力物力,超过之前所有战役的总和,建立起了庞大的纵深防御体系。到1953年春,经过充分准备的中朝联军严阵以待,就等着美韩军前来送死。
假如美军真的发动这场攻势,这必将是一场决战,其惨烈程度很可能超过之前所有战役的总和。
美军通过多方侦察,发现中朝已经建立了强固而绵密的防御体系,部署了强大军事力量,正以逸待劳等待着美军的进攻。面对此番情景,美军判断此次攻势取胜的可能性将十分渺茫,且不管成败如何,美军、“联合国军”都将付出沉重的损失。于是,这场规模浩大的攻势被黯然取消。
美国在这次冒险行动彻底胎死腹中之后,终于放弃了一切继续战争的幻想,打定主意准备停战,不过仍然想在谈判桌上继续利用战俘问题讹诈中国,从而让中国在政治上付出惨重代价。被激怒的中国将计就计:既然你不让步,我就继续打下去,继续损耗你的战略力量,反正我耗得起,你耗不起。正当中国豪情万丈地准备把战争长久持续下去的时候,一个重大事件打乱了东西方阵营对抗的所有节奏——斯大林病逝了。
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表面上“置身事外”的苏联实质上一直深度参与其中,这在当时世界上是众所周知的“公开的秘密”,不过由于人们都不希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所以全都假装不知道。前面说过,朝鲜战争其实就是一场东西方阵营之间整体实力的较量,总体实力明显弱于对手的东方阵营要想在这场较量中取胜,必须进行紧密的协同配合。整个战争期间,中苏之间一直进行着密集的信息联系,朝鲜战场的战况变化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天天都会被整理出来由毛泽东直接发给斯大林;苏联则根据朝鲜战场的发展变化一直在暗中密切配合和支援中国。
朝鲜战争期间,苏联一边休养生息发展自己的国力,缩小和美国的差距(尤其是在核武器方面的差距),一边在欧洲方向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时刻准备着向西欧出击,一边又向中朝供应各种武器并派遣大批空中力量协助保护中国东北和沿海地区的领空,一边又时刻准备着万一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与美国打核战争——没有参战的苏联所承受的无形战略压力甚至远超过中国。苏联的这一切做法有效的牵制了美国的主要军事力量和战争资源,使其无法轻易调用到朝鲜战场。面对欧洲方向虎视眈眈,磨刀霍霍的苏联,美国在远东既不敢扩大战争规模,也不敢轻易使用原子弹。中苏密切的战略配合最终使东西方阵营在二战后的第一次激烈碰撞始终局限在朝鲜半岛,没有继续扩大升级。
斯大林的突然病逝使苏联高层顿时陷入了内部权力斗争,这等于是苏联自乱了阵脚,于是苏联无暇再集中主要精力全力配合中国抗美援朝。就在斯大林病逝不久,苏联高层就告知中国,苏联改变了策略不再坚持斯大林时期的战略方针,并劝中国不要继续在战俘问题上坚持强硬立场,而是争取尽快实现朝鲜停战。苏联意图的改变对于正热情高涨准备长期战争的中国不啻于是釜底抽薪。
1953年,中国稳操抗美援朝胜券的战略前提在于美国既不扩大战争规模也不使用核武器,就老老实实地在朝鲜半岛跟中国打常规战争,这个基石的实现在于中苏之间密切的战略配合。一旦中苏意图发生严重分歧,中苏之间的配合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脱节和掉链子;一旦出现出现脱节和吊链子,这个战略前提将发生动摇;一旦这个战略前提动摇,抗美援朝就将由稳操胜券,变成不可预测。
除此之外,从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开始,中国军队几乎所有的武器都是由苏联提供的,在1953年美国和西方阵营都已经有强烈停战意愿的时候,如果中国要继续强硬坚持打下去,苏联可以通过限制武器供应,逼中国停战。
斯大林病逝所造成的影响使中国抗美援朝的目标不得不再一次更改,又重新变回了就地停战。斯大林去世的时候正是朝鲜战场态势向有利于东方阵营战略利益迅速发展的时候,只要中苏紧密配合将战争坚持打下去,东西方实力对比必将向有利于东方阵营的方向发展,西方阵营的实力将遭到严重削弱,东方阵营将大幅缩小与西方阵营的实力差距。只要打下去,美国要么为了全局利益在朝鲜战场主动认输,把朝鲜战争胜利让给中国;要么不认输,继续跟中国打下去,最终让自己失去全局利益。
朝鲜战争没能发挥出最大战略效益,便在1953年7月戛然而止,对于整个东方阵营来说实在非常可惜。
其实中国不得不在1953年停战,还有一个占有相当分量的因素,只不过这个因素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那就是朝鲜因素。虽然朝鲜战争中,中朝是并肩战斗的“战友”,但是各种迹象显示,整个战争期间,两国的决策高层之间经常因为战争策略和许多具体问题发生激烈争论甚至争吵。在战争“停下来”还是“打下去”的问题上,双方的争论和争吵应当是最激烈的,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在1951年夏,由于中国国力不济且后勤保障极其困难,中国主张停战,但朝鲜高层对战争迅速胜利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强烈主张继续打下去;有趣的是,一年以后,双方又跳到了各自立场的反面——到了1952年后期,由于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和中国实力的迅速上升,中国出于自己的国情变化和东方阵营全局利益,主张继续打下去,而此时的朝鲜高层则由于充分认识到战争将长期持续不可能短期结束,主张在战俘问题上妥协退让从而立即停战。
实事求是的说,朝鲜提出的停战理由非常合理,由于战争的长期持续,朝鲜的人力物力财力早已全部透支,青壮年男性几乎全部参加了战争,从事后方生产的几乎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美军飞机日夜不停地对朝鲜北方进行轰炸,天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遭受伤亡,战前只有900万人口的北朝鲜实在不能长久忍受这样的消耗。
中朝高层的争吵没有得出结果,最终官司打到了斯大林那里,斯大林裁决,支持中国的主张,继续把战争打下去,同时承诺将大幅增加对朝鲜的援助。
等到了斯大林去世,朝鲜战争交战双方的态度变成了这么一种情形:东方阵营——苏联和朝鲜都主张停战,只有中国希望继续打下去;西方阵营——美国和西欧盟国全都希望停战,只有李承晚坚决反对停战而且扬言要单独打下去。
都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要不是有1953年中国还有李承晚这样的“同路人”,朝鲜战争恐怕提前两个月就划上休止符了,就不会再有夏季战术反击和金城反击战了。
从金城反击战到停战——
金城反击战是抗美援朝和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战。此次反击战是一场局部阵地攻势,其军事目的是将正面战线中部偏东处,金城以南美韩军楔入中朝方阵地凸出的大三角抹平,因为这个大三角居高临下视野可以俯视中朝后方大片区域,对三角两边中朝联军的侧翼以及侧翼的后方构成严重威胁。志愿军决定停战前必须拔除这个喉中之鲠。
为了实现战役目的,志愿军集中了1300多门各型火炮,形成了对金城川地区美韩军绝对的地面火力优势,这是抗美援朝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志愿军地面火力超过对手。
7月13日夜,金城前线千炮齐发,28分钟向敌阵地发射了1900多吨的炮弹,这是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最猛烈的一次炮击,半小时内的炮弹消耗量竟然达到了历时7个月的前五次战役总量的1/4(后来统计历时半个月的金城反击战消耗的炮弹是前五次战役的2倍以上)。经过21小时激战,金城以南的三角地带被成功抹平,部署在该地区的南朝鲜4个师被全部击溃。此次攻势迅猛凌厉,摧枯拉朽,不到一天就实现了战役目的。遗憾的是,没有成师建制的消灭南朝鲜军。
在攻势发起之初,南朝鲜军还能凭借坚固的工事持续顽抗,随着志愿军东中西三个攻击集团一波连着一波的攻击,南韩军逐渐支撑不住,很快全线溃退。抗美援朝期间,南朝鲜军一旦陷入危局往往采取金蝉脱壳之计,丢弃所有重装备和辎重一哄而散各自逃命,然后到指定地点重新集合,这经常造成志愿军打败了南朝鲜军,却歼敌不多。此次南朝鲜军再次故伎重演,他们丢弃所有的火炮,车辆和后勤物资(这些自然就成了志愿军的战利品),争相逃命。
之后两天,志愿军根据战场形势变化,继续有限度的向南发展进攻,不过考虑到后勤保障因素,不再进行大纵深进攻。
两天后,美韩军立即纠集被击溃的四个师残兵并调集大量援兵开始疯狂反扑,企图夺回被志愿军攻占的三角地带。美韩之所以迅速进行反扑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优势,而是战场形势所迫不得不以攻为守。金城以南三角地带因地势险要正好是美韩正面战线三道防线的交汇处,志愿军攻占了这个区域就等于一举三得,同时把这三道防线一齐撕开了突破口。理论上讲,此时志愿军如果组织一支强大的突击兵力,可以从这个突破口杀入,在美韩军三道防线的后方纵横驰骋。假如中朝联军一面在正面全线进攻,一面派遣精锐机动兵力在美韩后方包抄,美韩军将腹背受敌,既有战线可能将全线崩溃,不得不再一次大踏步后撤。为了避免这个局面,美韩军只好拼命发动反扑,阻止志愿军从突破口涌入。面对美韩的反扑,志愿军立即改换策略转攻为守,以固守阵地来大量杀伤反扑之敌的有生力量。志愿军迅速在新占领阵地构筑坑道防御工事,并建立后勤保障体系。之后美韩的反扑撞到了铜墙上,志愿军除主动放弃几处背水难以保持后勤供给的阵地以换取战场主动外,直到停战,美韩军没有抢回寸土。
为了配合金城方向的攻势,中朝联军其他各部在整条战线正面如弹钢琴一般不断发动小规模进攻,牵制当面之敌。就在金城战场打得火热的时候,志愿军向铁原与涟川进攻的作战计划制定完成。假如这个计划付诸实施将是又一个金城反击战规模的局部攻势,一旦实现战役目的,从正面战线通往汉城就不存在地理屏障了。下一步,志愿军将可以直下汉城……
金城反击战进行期间,美国谈判代表在板门店谈判桌上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不断向中朝保证将坚决执行停战条款,并承诺将强力迫使李承晚接受停战。双方达成所有协议后,美国急不可耐连逼带求催促中朝方赶紧签署停战协议。于是,7月27日那一天朝鲜停战协定终于签署,朝鲜战争草草地划上了休止符。
虽然,斯大林病逝后中国又把抗美援朝的目标调回了就地停战,但中国其实非常不愿意在1953年7月27日那一天停战。前面说过,朝鲜战争最后以停战而结束是因为中美在朝鲜半岛形成了综合实力的平衡(同时这也是东西方阵营在远东战略方向形成了综合实力的平衡),不过,此时在朝鲜战场上,双方的战术态势可并不平衡。中国经过三年的国家建设和两年的战场经营,已经蓄积起巨大的战场战术能量:
反登陆战准备期间巨大的物资储备,更加完善的东西海岸与正面防御体系,更加强有力的后勤供应体系,更加强大的地面火力,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更加有效的防空体系,以及更加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更加高昂的战斗士气……
这股能量已经足以让中国在1953年的下半年接连发动好几场金城反击战规模的局部高强度攻势,再吃进去更多的地盘,并把战线向南大幅推移。尤其是越往后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中国的战场战术能量还将进一步增强。金城反击战只是让这些积蓄已久的能量初展峥嵘,还没有进一步充分展示威力,一切便戛然而止了,事后想来实在是可惜。
抗美援朝是胜利吗?
直白的说出本人的看法,抗美援朝不是胜利,是平局,但中国有资格说自己是胜利者!
本人不接受国内权威的军事历史学者对抗美援朝的看法,即“朝鲜战争是平局,抗美援朝是胜利”。他们把抗美援朝认定为胜利的依据是,朝鲜战争从38线始在38线终,而抗美援朝则是从鸭绿江始在38线终。这种说法看似无懈可击,实则牵强附会。因为如果按照这种逻辑,中国军队是先从鸭绿江打到了37线附近,然后又从37线附近被打回了38线附近,恐怕说抗美援朝是先胜后败才更合适(只不过胜败相抵之后,胜远超过败)。
本人认为抗美援朝跟朝鲜战争一样也是平局,顶多只能算是实现了出兵前的预期目的(假如这可以作为判定胜利的标准,进而将抗美援朝认定为胜利,本人也无话可说)。“从鸭绿江始在38线终”在前五次战役就已经成为了现实,如果真的胜利了,志愿军接下来还在朝鲜磨蹭两年干什么?因此,把“从鸭绿江始在38线终”作为抗美援朝胜利的判定依据,分量不足资格不够。
本人认为真正让中国具有胜利者资格的恰恰发生在后来的两年。众所周知,弱者和强者决战,弱者要想取胜必须出奇制胜,速战速决,否则一旦形成正面对峙的长久消耗战,实力强大的一方必胜,实力虚弱的一方必败。在抗美援朝五次战役后,中美在战场上形成了僵局,朝鲜战争演化成了中美之间的国力消耗战。按照正常的战争规律,实力处于绝对弱势的中国应当必败无疑。
然而在此后的两年里,形势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中国军队用坑道战成功地顶住了美军强大的火力打击体系,用“零敲牛皮糖”成功地赢得了僵持状态下的战场主动权,在反“绞杀战”中成功地建立起了“打不垮,炸不烂”的后勤保障体系,同时在国内重整河山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最终在朝鲜站稳了脚跟。对比之下,美国由于劳师远征,维持战争的成本远远高于中国,且处在“与苏联在欧洲、与中国在远东”同时对抗的尴尬局面,随着战争的持久消耗,逐渐陷入了顾此失彼的全局性战略被动。于是战争奇观出现了:国力雄厚的美国在朝鲜战场上竟然消耗不过一穷二白的中国——这对美国来说绝对是失败,而且是结结实实的失败。
如果不停战继续打下去……
不过美国的失败并不等于是中国的胜利,有道是,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假如朝鲜战争继续打下去会怎样?都说历史不能假设,但本人决定不负责任地在这里假设一回。
假设开始……
——————————————————————————————————————————
1953年8月上旬的某一个阴雨天的夜晚,美军的照明弹无法使用,夜航飞机也无法出动。此时的金城川战场仍然在进行着激烈的鏖战,已经经过充分准备的志愿军中线部队,突然对铁原、涟川方向发动大规模高强度攻势。经过比金城反击战更加猛烈的地面炮火的轰击后,早已潜伏在美韩军阵地脚下的志愿军突击队,一跃而起突然杀出,很快突破美军的防线。志愿军各路肩负不同任务的后续部队紧随其后迅速从突击队打开的突破口突入,立即向敌后方穿插。在志愿军中线各路攻击部队的猛烈攻击下,铁原涟川地区的美韩守军为避免在志愿军擅长的夜战和近战中被分割吃掉,迅速向后方战线溃逃。各路穿插部队勇猛迅速地到达铁原和涟川周围指定地点后,迅速抢占有利地形,构筑防御工事,阻止美韩军增援部队的反扑,同时志愿军防空部队、工兵部队迅速在新攻占的地区建立防空体系和交通运输线。志愿军后勤部队立即在防空部队的掩护下和工兵部队的支持下,向各路志愿军参战部队运送给养,并建立起野战后勤保障体系。第二日白天,美韩军想趁志愿军立足未稳,派出大批部署在后方的增援部队发动凶猛反扑试图将志愿军顶回去重新夺回失地。本人以为,只要志愿军发扬出1951年铁原阻击战和1952年上甘岭战役的战斗意志,在得到后勤体系的有力支持下完全可以成功挡住美韩军的反扑。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铁原涟川攻势的志愿军各部队,将不断完善前线坑道防御体系,后勤保障体系,防空体系,并将地面炮兵群前移实现对一线防御部队的有效火力支援。
鉴于铁原涟川地区是通往汉城的锁钥之地,美国要阻止中朝联军进攻汉城,必须夺回此战略要地,于是待雨天过后,美军调集大批空中力量配合强大的地面炮火,再次发动更加凶猛的反扑,试图将志愿军赶回铁原盆地以北。志愿军中线部队将计就计,坚守铁原涟川新占阵地,不断在作战区域增强己方地面火力打击美韩反扑之敌,并持续增强防空火力不断削弱美军空中火力打击的效能。待铁原涟川战场形成惨烈的胶着态势的时候,志愿军西线部队立即对临津江以西和以北的美英军发动猛烈攻势,志愿军中线部队的第二梯队也迅速投入战斗在临津江东岸配合西线志愿军对临津江西岸的美英军构成东西夹击之势。临津江西岸的美英军为避免遭受围歼的命运,在美军飞机的掩护下迅速向南渡过临津江逃命。西线志愿军对临津江以西美英军的攻势将分散美军的空中火力,牵制美军部分兵力,必将有力配合铁原涟川方向的志愿军部队坚守。
待铁原涟川方向的新占阵地巩固后,志愿军的兵锋将直指汉城,中国将获得整个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接下来志愿军可以根据形势变化,既可以向汉城发动规模浩大的攻势;也可以佯攻汉城,然后“声西击东”突然在其他方向发动“金城反击战”规模的局部高强度攻势。比如,当志愿军通过佯攻汉城将美军的陆军主力和陆海空火力打击体系都牢牢吸引在战场的最西线的时候,中朝联军立即在战线最东端向驻守在这里的实力相对较弱的南韩军发动猛烈攻势,将他们围歼或者击溃,然后将靠近朝鲜半岛东海岸凸向北方的正面战线彻底拉平。之后再建立新的防御体系和后勤保障体系。
前面说过,在1953年夏,中国已经积累起了巨大的战场能量,虽然中美在朝鲜战场的综合战略实力是平衡的,但是双方的战场战术态势却是不平衡的。本人估计,通过一轮又一轮的“金城反击战”规模的局部攻势,当志愿军攻下了汉城,或者将正面战线推进到靠近汉城所在的纬度以后,中国积累已久的战场能量将释放完毕,中美在朝鲜半岛将再一次形成综合战略实力与战场战术态势的双平衡。下一次平衡被打破要等中国国力的进一步上升,或者中美国力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等平衡再次打破的时候,又将是新的一轮又一轮的“金城反击战”规模的局部攻势,正面战线将进一步南移。
总之,以金城反击战为开端,抗美援朝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前五次战役是抗美援朝的1.0版,延续两年的阵地争夺战是抗美援朝的2.0版,那么金城反击战无疑是拉开了抗美援朝的3.0版。接下来抗美援朝战争的常态将是中朝联军接连发动“金城反击战”规模的高强度局部攻势,夺取有利于防守的地盘,就地歼灭或者重创敌有生力量,然后建立坑道防御体系,并向南延伸后勤补给线,之后在敌方一轮又一轮的反扑中更加大量的杀伤其有生力量。1953年以后,志愿军在局部高强度攻势作战中,已经可以做到在付出巨大伤亡的情况下,给美军、南朝鲜军、“联合国军”造成更加巨大的伤亡,和更加不利的战场态势,进而再给美国造成更加不利的全球战略态势。而中国由于国力的迅速上升和拥有近乎无限的人力资源,完全承受得起巨大的伤亡,相反美国和韩国将越来越承受不起巨大的伤亡。
后来统计,朝鲜战争中的美军死亡、受伤、被俘、失踪一共169382人(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统计);韩军的同类数字是984400余人(70年代韩国军方公布的数字)。这些损失据估计有2/3以上应该是中国军队造成的。
志愿军自己估计毙、伤、俘美军、南朝鲜军、“联合国军”一共718477人(整个朝鲜战争中,中朝联军自己估计一共毙、伤、俘敌军1093839人,其中美军397543,南朝鲜军667293,“联合国军”29003)。
伤亡数字的统计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中朝估计的美军伤亡数字远远超过美国自己公布的,但中朝估计的韩军伤亡数字却远远低于韩国后来自己公布的。本人猜测,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可能是因为,朝鲜战争期间美军经常把大批韩国人编入美军作战序列,中朝联军在估算与其交战的美军的损失时,自然就会把美军编制中的韩国人计在美军的账上。
中国统计,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作战中牺牲、负伤、失踪被俘一共366145人,事故伤亡和患病死亡51053人(1958年志愿军军务处统计),合计损失417198人。
下面做一个残酷而血腥的粗略估算:
以1950年为基准,中国5.5亿人口,美国1.5亿人口,韩国2000万人口;中国适合服兵役的青壮年男性不会少于1亿,美国不会超过4000万,韩国不会超过500万。中国与美韩在朝鲜战争中的损失交换按照相对保守一些的中国统计数字估算(即417198∶718477≈4∶7)。
朝鲜战争中,美韩一方虽然在火力上美国是主力,但在人数上,韩国才是主力。按照4∶7的损失比例,当韩国所有适合兵役的青壮年男性在战场上被消耗光的时候,中国对应损失的人数放在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面前也就相当于伤了一个手指而已,几乎没多大影响。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伤亡之所以比中国少得多,是因为沾了有大批韩国人给其当炮灰的红利——朝鲜战争中,美军为减少自身伤亡,经常把战场上容易造成伤亡的脏活让韩国人去干,比如进攻时让韩军去打先锋,或者阵地一线守卫由韩国人来担当;美军则比较喜欢在后面搞远程空地火力支援——等韩国的青壮年被消耗光了,战场上所有的脏活自然就只能由美国人来承担了。
鉴于美军的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高于韩军,这里把中美单独较量双方的损失交换比调整为1∶1。即便如此,当美国的适合服兵役的青壮年男性全部在朝鲜战场消耗光,中国起码还有不少于7000万适合服兵役的青壮年男性。所以从理论上讲,朝鲜战争如果无休止打下去,美国,韩国就是全部耗死,中国照样活着——这还没有考虑未来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水平、火力打击强度、战场机动能力以及后勤供应能力的继续提升对伤亡比造成的影响。
不过由于战场制空权始终掌握在美军手中,中朝联军只能进行浅纵深攻势,不能进行远纵深攻势,否则后勤供应无法维持必然断裂。在无法消除美军制空权的情况下,通过类似“金城反击战”这样的浅纵深“高强度局部攻势”是杀伤对方有生力量,推动战线南移的最好办法。按照这种策略持久坚持下去,美军必将战败退出朝鲜半岛。
但是,如果中国国力上升到能够有效保护在北朝鲜腹地的空军机场,中苏朝空军的活动将可以从“米格走廊”扩展至正面战线附近,这必然可以有效消解美军的绝对制空权。一旦美国在朝鲜战场绝对空中优势被打破,中朝联军将可以发动远纵深全线攻势,美军被赶出朝鲜半岛的时间将会大幅缩短。甚至有可能美军在发现自己的绝对制空权被打破时,会主动认输,通过谈判做些交换“体面”地退出朝鲜半岛。
————————————————————————————————————————
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预测到此结束!
前面说过,这个预测是建立在“美国既不使用核武器也不扩大战争规模”的前提下的,抗美援朝开始后,正是由于中苏紧密的战略配合,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才既不敢使用核武器,也不敢扩大战争规模。遗憾的是,苏联自乱阵脚,中途退场使这个战略前提发生了动摇。而朝鲜自1952年起就坚决主张停战(为此甚至不惜要求中国在战俘问题上大幅让步),到了1953年,美国也不想打了,美国的西方盟友更是早就想停战,到了7月下旬李承晚在美国的强压和利诱下也不敢再打了。中国在失去了李承晚这个最后的“盟友”后,彻底孤立了,也只好接受停战了。
从某种程度来说,假如中苏朝三方立场始终一致,密切协调,各司其职,坚韧不拔地跟美国耗下去,美国终究有一天会在事倍功半的消耗战中,渐渐体力不支,最终彻底战败退出朝鲜。东方阵营必将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中国的抗美援朝也必将获得彻底的胜利。
当然历史没有“假如”,随着朝鲜战争停战,抗美援朝被永远冻结在了停战。
抗美援朝的意义
抗美援朝的“胜利”因为被冻结在了停战,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它的形式意义和象征意义被大打折扣,但是形式意义与象征意义的折扣并不能折损抗美援朝的实质意义。
中国的抗美援朝给东方阵营(尤其是苏联)带来的战略利益是空前绝后的:中国以自己的民族牺牲,将美国的大量有生力量和国家资源吸引在次要战略方向,有效地消耗了美国的国家实力;与此同时,历经战火蹂躏、综合实力处于明显弱势的东方阵营各国利用宝贵的时间间隙(尽管只有3年)大幅缩小了与西方阵营的差距,并使主要战略方向的实力对比向有利于东方阵营的方向发展。
朝鲜停战后,中国在抗美援朝巨大的付出从苏联和东欧换来了巨大的回报:苏联在前后长达十年的对华援助中,几乎向中国输出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这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和崛起奠定了基础。
从今天的角度看,没有取得形式上胜利的抗美援朝最大的实质意义在于从内部最大限度地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如果仅从纯国防安全角度考虑,中国不去抗美援朝,也不是不行,理论上只要全力增强军事实力做好军事防御美国武力入侵的万全准备同样可以避免侵略战争的发生。但不去抗美援朝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必然引爆中国内部更加激烈的阶级斗争。
假如没有抗美援朝,中美必将在东亚形成三个战略方向(台湾,朝鲜,越南)的战略对峙。国内3000~5000万旧社会剥削阶级在同时从三个战略方向对中国虎视眈眈的美国军事力量的精神鼓舞之下,将会如吃了兴奋剂一般,疯狂地发动一波又一波“反革命”暴乱;新中国为了巩固政权也必然会采取更高强度的专政手段去镇压叛乱。如此,刚刚迎来和平的中国土地上,又将陷入狂暴的血雨腥风,很难说会不会再有数百万上千万人在这场血雨腥风中失去生命。如果新中国没能有效遏制“反革命”暴乱使其形成足够大的气候,进而造成全国政治动荡,那么美国便会毫不迟疑地勾结蒋介石、李承晚集团,在国内反动剥削阶级里应外合的配合之下,从三个战略方向同时向新中国发动武装侵略,于是中国的土地又将面临一场惨烈战争的蹂躏……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将士用血肉之躯把美国用钢铁筑造的战争机器挡在了38线动弹不得,他们的壮举从精神上摧垮了占全国人口1/10~1/20的旧中国剥削阶级的精神支柱。于是这些妄图借助美国恢复旧中国时期剥削特权的遗老遗少偃旗息鼓彻底断了念想,最后只能老老实实地接受新中国对他们的改造。
抗美援朝将一场必然要出现的血雨腥风和大概率要爆发的战争浩劫消弥于无形,使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中国人免于死于非命,从这个角度来看,抗美援朝是TG建国以后推行的最大的仁政,没有之一。
抗美援朝其实也不单纯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全国性的运动。在抗美援朝运动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国内还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土地改革,使新中国政权获得了全国90%以上到95%的人的支持;
镇压反革命,将国内支持剥削阶级的武装力量彻底摧毁;
抗美援朝,从精神上彻底打垮了国内剥削阶级的精神支柱和造反意志。
三大运动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巩固了新中国政权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
最后要说的是,在残酷而艰难的抗美援朝历程中,志愿军官兵的英勇顽强贯穿整个战争的始终,如果没有他们的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坚强不屈,视死如归(或者换成那个年代的语言风格,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论什么高超的战略,什么地缘优势,什么人力资源无限,什么指挥水平高超……都将不会发挥任何作用,统统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和空中楼阁。今天所有生活在中国土地上享受着和平与幸福的人们都应当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未完待续…)